浅论小学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韵律感的培养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虎台小学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的一种工具,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还影响着其他方面的发展,从小培养良好的语言能力可以终生受用,而语言韵律感的培养,特别是小学生语言韵律感的培养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其中,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也是一重要方面。
徐云知在《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中提到了很多对语感本质的不同界定,“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和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当语感能力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对小学生来说就会产生正确、全方位和丰富的语言表达。
本文主要对小学生的语言韵律感进行研究探索。
一、语言韵律感的内涵对于语言韵律的内涵,本文主要例举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说法。
一种,叶军指出:韵律首先应该是一个感知概念,声学表现是感知的基础,但任何声学表现只有具备了心理现实性才可能在语言系统中发挥作用,因此,人们总是将语句中音高、音强等声学要素归结为一些感知范畴,如:轻重音、停顿、语调、节奏等。
一种,韵律指:音调优美地应用语言,尤指通过节奏或音调的变换而有旋律地应用语言,遣词造句的和谐。
从上述界定中可以看出韵律其实是对规则的一种约束,使语言更趋优美和谐。
和谐的韵律常常使句子有一种张力,赋于句子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一种,韵律是汉语言文字的“音声化”特质之一。
无论是单音节还是多音节,无论是一个词还是一篇文字作品,普遍存在着声韵调、语流音变、音节疏密、双声叠韵、平仄关联、词韵脚排序等诸对矛盾趋于整体和谐的规律,这便是韵律。
在本文中,笔者比较赞同最后一种说法。
由此可知,语言的音节和声调是造就语言的要素,是构成节奏规律的基本内容,正是节奏规律造就了语言韵律感。
笔者认为韵律感就是对韵律节奏即语言节奏规律的一种感受。
二、语言韵律感的构成因素及作用语言韵律感是由节奏规律带来的。
语言的节奏规律除了强弱的交替外,还可是长短、高低音的交替。
因此,节奏的抑扬顿挫美、形式的回环美、词句的整齐美、音韵的和谐美就构成了语言韵律感。
(一)抑扬顿挫美——平仄错落,富于变化古诗词很重视声调平仄间的配合,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5]字调的平仄相间是汉文学语言的一个重要特色。
平声语调悠长上扬,仄声语调短促下抑;平声音感强烈响亮,仄声音感干脆利落。
平仄有规律地交替、对应,诗文就呈现了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表示平声,“∣”表示仄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 ̄∣读这首诗,仅从其平仄相间的声调,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就足以受其感染。
读时,心里是愉悦的;听后,就像音乐般的旋律。
我们之所以从古诗词的吟诵中得到快感或趣味,是因为平仄相间的不同声调在不同位置上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美。
(二)回环美声音的往复形成音乐的旋律,文学语言的回环美由押韵来体现。
[7]很多古诗词或文章或广告语令人过目不忘,其中便于记忆的原因之一是押韵。
除古诗词外,很多文章都喜欢用相同的韵脚,从而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感。
如短信:累了要休息,错了别怪自己,苦了是幸福的阶梯,伤了才懂得什么是珍惜,醉了便抛开心烦琐事,笑了便忘记曾经哭泣,闷了就给我发个信息!这条短信每句都押韵,便于诵读和记忆。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和谐动听。
同韵相押使句子末尾相同或相近的字音复现,跌宕回环,同声呼应,造成强烈的节奏感。
(三)整齐美——音节匀称,节奏感强几乎每首古诗音节的配合都匀称而和谐,一组句子音节字数相同,句子结构一致,句内各部分词语互相对应。
如短信:人交的是感情,走过的是旅途,留下的是回忆,带来的是祝福,盼望的是幸福,送来的是问候。
愿我的朋友一生平安幸福,一切顺利!这条短信每组句子音节数目相同,都用六个音节,主语和宾语的词性一致,对应得非常整齐。
其中,还使用排比的句式整齐地排列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
(四)和谐美——叠音自然汉语声母发音短促,而韵母发音舒长,利用声母和韵母的这种特点,恰当地运用双声、叠韵、叠音等语音形式,会给语言增添丰富的内容和声韵的和谐美。
如:“美满”(měi mǎn)的声韵母组合顺序是:“同声母﹢异韵母﹢同声母﹢异韵母”。
在双声、叠韵、叠音等语音形式的词中,存在着声韵和谐的节奏美,读起来会产生一种和谐的音乐美,造成音节上的呼应和节奏上的和谐。
现实生活中这些词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为人们所喜爱。
因此,恰当地使用双声、叠韵、叠音等语音形式的词,可以加强对事物的描绘,声音上也有独特的音响效果。
这些字词音调协调,形式匀称,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增加了语言的音乐和谐美。
综上所述,节奏的抑扬顿挫美、形式的回环美、词句的整齐美、音韵的和谐美就构成了语言韵律感。
语言韵律感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显现民族语言特色,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民族语言。
“语言是人类用语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情感、生产经验,以达到相互了解。
人们在工作、生活等活动中都离不开语言。
汉语至今使用表意的汉字来记录语言,汉字以方块字为形体,大多数为一字一音节,这为语言在形式上整齐地排列、调整提供了条件,而汉语语言的整齐匀称美是其它语言无法具备的。
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正文的两组句子音节配合匀称、和谐,结构一致,音节数相同,句内各部分词句互相对应,形式整齐匀称。
其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韵律感的熏陶。
“爸爸”一词,给人的重叠感;“宝贝”一词,给人的双声感;“精灵”一词给人的叠韵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年级上册)给人的押韵感,都会使人感到一种美感。
双声、叠韵、叠音等词也能形成形式上两两相对的对称和谐美,在语言表达上有特殊作用。
在汉语中双声、叠韵、叠音等极易获得,运用它们能够起到协调音韵的效果。
汉语的四声是构成抑扬顿挫、波澜起伏声音效果的重要因素,加之汉语的押韵,利用汉语的这些特点,会形成形式上的匀称美与声音上的和谐美。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韵律感的同时,想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高,因此,要善于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的例子,借助比喻等来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帮助他们理解概念,领会和巩固知识”。
如:叠音词:“天天”,积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联想其他事物或词语,逐渐丰富语言表达。
最后,激发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节奏的抑扬顿挫美、形式回环美、词句整齐美、音韵和谐美会从无形中激发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他们会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新事物,积累新的字、词、句,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小学古诗词对培养小学生语言韵律感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每个学段在阅读方面对古诗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0]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共选古诗52首,其中词6首。
就选入课本的古诗来看,多是脍炙人口之作,作者又是各朝各代的著名诗人。
所选古诗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易为儿童接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些古诗内容健康积极、语言浅显易懂,特别适合小学生学习。
小学古诗词对培养小学生语言韵律感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更直接地体现语言韵律感韵律是从古诗中剥离出来的,而古诗词本身就有想象丰富,韵律和谐,节奏性强等特点,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这样会更直接体现出语言韵律感,帮助学生理解韵律感。
很多家长让孩子从小就背诵古诗,所谓:“不会作诗也会吟”也是这个道理。
诵读多了,自然就记住了、理解了,即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韵律感的熏陶,逐渐感悟语言韵律感。
让小学生从小背诵优秀古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因为小学阶段是记忆的好时期,其记忆特点为:记忆速度快,维持时间长,有的内容会保持一生而不会遗忘。
因此,让他们大量忆诵优秀诗文很重要。
(二)在心理上获得愉悦轻松的美感享受阅读与书写汉语文字都是通过听觉和视觉实现的,写之前人们都会仔细推敲要如何用字、词、句,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文章中还重视使用相同音节重叠,重视声调平仄间的配合,平仄有规律地交替对应,因而,很多文章无形间都涌动着一种声律节奏美和音韵和谐美。
当读者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也感受着其承载的声音信息,获得阅读时轻松愉悦的美感享受。
文章的声韵美呼唤人们去朗读,使读者产生朗读的愿望,在读的同时也不断地积累语言。
(三)激发积极学习语言的兴趣古诗词音节配合匀称而和谐,因而,在诵读时,字里行间涌动着语言的声音韵律感,令读者感受着汉语语言的旋律美,享受着语言的音乐美。
读时也体会每个字的意思,感受字的声音,形成语音上强烈而鲜明的节奏感。
而押韵、平仄的使用,让读者体会着韵律的回环往复和富于变化的抑扬顿挫美,使读者在这些过程中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兴趣,陶冶健全的人格和高尚品德。
(四)体现民族审美情趣古诗词历经千锤百炼,形成了极为精美的形式。
中华民族是一个比较重视形式均衡的民族,在各方面都偏爱整齐、平稳、对称、整体协调等特点。
但这种偏爱并不失于呆板,总在整齐匀称之中与参差错落达成统一,通过音节数量的调整和压韵获得对称整齐的同时,又利用平仄相间达到错落有致。
古诗词讲究整齐对称的形式美和抑扬顿挫的韵律感正是汉民族审美情趣的体现。
在我们潜移默化的语感中,已经积淀了很多汉语诗歌、文章的语言特点、表达样式,这些同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经验等有极大的相通之处。
四、探寻小学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语言韵律感的方法和途径古诗词教学在小学很重要,作者充分发挥汉语语音特点,注意锤炼作品的音乐性,表现他们所想表现的情感和声音节奏。
多读几遍便可体会其中的意蕴,感受其中的美。
下面,就小学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语言韵律感的方法和途径略作探讨。
(一)对培养小学生语言韵律感的方法1.充分朗读,理解背诵,感悟语言韵律感对古诗进行诵读,可感受作品的声音。
在诵读过程中,正是把握作品音乐性的过程,即体验节奏的抑扬顿挫、谐和的声韵美、形式的回环美、词句的整齐美。
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刘禹锡的《望洞庭》:(“/”表示节奏)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