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思想萌芽

社会思想萌芽

我的社会思想萌芽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作者对社会思想的理解,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环境对自身社会思想的影响。

着重阐述了自己对当代青年社会化和会社观念形成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社会思想当代青年社会观社会化一我对社会思想的理解多年来,国内外社会思想学者对社会思想的定义众说纷纭,至今我们看到的关于“社会思想”的定义可达六十余种。

在众多定义中我认为我们所学的王处辉主编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中给出的定义即全面又有利于我们的理解,把“社会思想”定义为: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通过这个定义也是我了解到,一个人的社会思想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思想源于生活。

并且随着自身生活阅历的不同而变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也会有逐渐趋于完善;而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生活对其思想产生的影响不同,对同一事物也许会有不同的理解。

这也就要求我们采用更科学全面的思想形成社会学观点。

二我的成长环境值得我们这一代人感到幸运的是社会大背景使得我们这一代与长辈相比幸福的多。

社会安定、改革开放使得文化的多样性加强,当然也使得经济发展极为迅速。

计划生育的政策使我们这一代变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家中的小皇帝。

我成长于本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但与其他父母一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尽力为我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

由于家庭地点的原因,从小父母就会花择校费让我上最好的学校。

我的父母生意繁忙,有意培养我的独立能力,但却从不忽视对我的教育。

会经常为我买课外读物,培养我的动手能力,参加绘画和舞蹈训练培养我的艺术气质。

在家庭形式中,我的家庭属于民主型,家中遇到问题大家会共同讨论想出解决的对策。

父母与我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朋友,在我遇到成长的烦恼时会与他们诉说,让他们帮助我成长。

对一些社会问题,我有我独特的视角,但我坚持社会思想的提出是源于生活的我对周围的所见所感是我社会思想的来源。

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意识到当代青年对个人社会化的迫切需要和我们开放活跃的社会观念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我的社会思想的提出(一)人们对青年一代的评价作为80后的青年一代,我发现现在社会上越来越热衷于对80后青年一代各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从“80后”这一名词的出现就可以看出社会各界对青年的关注,似乎这已成为当代人们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

许多年纪大的人都认为80后年轻人有许多缺点,诸如:娇生惯养,只知享受;自以为是,目中无人;思想开放,为所欲为;脾气暴躁,自诩“愤青”等等。

也有很多评论80后的文章说80后是迷茫的一代,是无助的一代,是迷惑的一代,也是缺乏信仰的一代。

作家王朔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轻言:“我认为‘80后’基本不构成力量,基本是泡沫。

他们基本上没有形成战斗力,我们‘五、六、七’一出动就打垮他们。

”“‘80后’是社会底层,苦着呢,你到任何地方,有‘80后’为王的吗?各部门有他们管事的吗?”“我觉得现在是50年代人、60年代人掌握社会资源,就是让你在这儿玩会儿。

现在这是一个好的进步,大狗小狗一起叫,但您还是小狗,年轻算什么呀,谁没年轻过?你老过吗?真是的。

”独生子女是80后年轻人的重要标志,谈到80后年轻人的新观念,人们首先要清楚地知道他们是以独生子女为重要标志的一代人,许多人认为独生子女的行为普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任性。

独生子女往往被父母看做是“小皇帝”,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什么事都由着孩子性子去做,结果使孩子变得娇气和任性了。

二是逆反。

被娇宠惯了的孩子难以接受家长的批评,慢慢形成有意违反家长意愿的逆反心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是独尊心理。

由于独生子女受许多亲属的关注和疼爱,容易产生惟我独尊的心理状态,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四是自私。

多数独生子女都缺少和同龄人共同生活的经历,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惯也就在所难免,所以缺少友爱互助的精神。

五是忌妒心理。

独尊和自私的心理状态的延伸,就是独生子女的忌妒心理表现特别突出。

六是依赖他人。

由于独生子女受到过度的呵护,必然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就是长大成人了,还需要父母多方的关照。

(二)我对当代青年的看法以上对当代青年的看法我是很不赞同的。

我想,说我们迷惑的人自己在这样的年纪也曾经迷茫过。

他们对党迷茫,对国家的经济体制转变迷茫,他们还对社会发展表示怀疑和否定。

而当代青年是接受新事物,强烈要求变革和进步的一代,这种要求的强烈程度,在每一个青年人群的心中不亚于五四运动。

说我们缺乏信仰,只不过我们更多的时候喜欢相信自己,他们不被我们所信任,不代表我们没有信仰。

我们信仰金钱,不代表我们败金,我们信仰物质也不能说明我们就是流物,这是我们自己创造的生活方式,也是社会需要的生活方式。

实际上败金和流物在任何一个年代都有为数不少的一批人,而不能仅仅拿着放大镜来观看我们这一代年轻人。

细心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青年一代正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实现着自己的社会价值。

全面总结和分析当代青年,不难发现我们有许多优点,除了历代年轻人共有的朝气蓬勃、敢想敢干、勇于创新、思想进步外,当代的年轻人普遍都有高中或大学学历,知识面更宽,思想觉悟更高。

因为科学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特别是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当代青年使用的是过去年轻人所没有的先进通讯工具和现代化的交流手段,我们现在的游戏方式和游戏内容是过去的人们连想都没有想到的事情,所以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可以跟上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步伐,我们可以走在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上,可以为振兴中华做出我们的最大贡献。

跨世纪一代青年中不存在大面积的信仰危机,我们拥护改革开放,对中国前途充满希望,青年中的大部分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并崇尚自强进取、勤奋敬业、质朴俭约、诚信交往的人生价值观。

他们渴望被他人承认、被社会接受,积极的完善自我、融入社会。

这些从当代青年的社会观念和社会化过程中就可以表现出来。

(三)当代青年的社会观念与社会化1 当代青年的社会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周围接触的都是同龄的青年人,充分感觉到我们在这一时期对接触社会的渴望。

我们希望他人可以指出自己看不到的错误从而加以改正,希望自己可以更加成熟、了解社会,希望被他人承认,得到社会认可。

这些都是青年渴望社会化的表现。

所谓当代青年的社会化,从人的社会花的一般角度讲,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当代青年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这是青年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必然途径。

当代青年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个性。

主要表现为具有较大的创造力和自主性的倾向,社会化的过程中,当代青年往往追求自我实现和创造性的社会自立。

但个体的自觉社会化与现存的社会传统文化产生偏离时常使青年面对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及自我价值与社会需要的冲突、自身行为与社会规范的冲突等。

具体来说,每一个当代青年都要经历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

在当今大学校园里流行着这么几句话:“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

”这不仅概括了当代大学生心态和学业上的成长历程,更是描绘了他们“不适应—学习—调适—适应”这个一般的综合社会化学习过程。

自我意识迅速觉醒,摆脱家庭的束缚并融入社会掌握一定知识技能并在一定程度上用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来约束自己,这是当代青年在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的青年的社会化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过程:第一,对社会的适应。

当代青年正处于在我国改革不断深入,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变化、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

人们的选择日益多样化,竞争日益激烈,压力日益增加,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切都需要青年的尽快适应。

也可以说,人生的升学、就业、升迁、婚恋等每一次社会角色的转换都是一个适应的过程。

第二,对他人的影响。

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的适应,即人与人之间的适应。

当代青年的个性明显、自我意识强,但这并不表明青年人不渴望人际关系的和谐。

尤其是在大学的这一阶段,我们尝试如何与陌生人交往,如何与异性交往,如何与成长的文化背景相差较大、个性不同的人相处,如何处理合作关系与竞争关系等等。

第三,对自我的适应。

这方面的适应主要包括青年如何认识自己,即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发展自我、使现实与理想中的我达到统一等等。

人们在这一时期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希望可以完善自我。

当然,由于自身成长的特点及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也是比较多的:我们渴望认识社会但又不能全面的了解社会;由于追求理想,但动机趋于功利化;思想活跃,但认识趋于片面化;自我意识愿望强,但自我评价片面;情感丰富,但带有较大的不稳定性;要求独立但又存在对他人的依赖心理。

虽然存在着较多的疑惑与矛盾,但在我周围的同学中大部分人都是积极向上的,那些被人们批评的现象只是在少数人身上出现。

多数人都在积极的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过程,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兼职工作,通过学习进行自我教育、陶冶情操等,这点从当代青年的社会观念上也可得到体现。

2 当代青年的社会观念对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后,我对当代青年的社会观念有如下认识:(1)当代青年的人生目标、价值观念在一次调查中,当问及对“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看法时,45% 的青年选择了“相信”,31% 的青年选择了“比较相信”。

在个人信仰选择上,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占56%,其余比重依次为: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在问及人生目的时,37% 的青年选择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3% 的青年选择了“得行善处且行善”,13% 的青年选择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22% 的青年选择了“平平安安过日子”。

只有3% 和2% 的青年分别选择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和“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以上选择说明,跨世纪一代青年的人生理想、人生信仰和人生目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不存在大面积的信仰危机,他们在历经了60 年代的狂热、70 年代的动荡和80年代的困惑之后,在世纪之末,多数人定位于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跨世纪一代青年在反思后冷静选择的结果。

(2)当代青年的社会观在问及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时,54% 的青年表示“赞成”,34% 的青年表示比较赞成,说明当代青年的绝大部分是拥护改革开放的。

在谈到对完善社会主义道德的看时,41% 和46% 的青年表示“充满信心”和“有一定信心”,体现出乐观的态度和信心。

青年中的大部分(74% ) 愿意在完善社会道德的过程中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起”。

但是,与绝大多数青年对腐败问题高度关注相矛盾的是,当问及“假如行贿能解决您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您会不会行贿”时,36% 的青年明确回答“会”,37% 的青年回答“可能会”,只有27%的青年表示“不会”,说明当代青年在是非判断和道德实践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