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世纪文学(公元 5 世纪—— 14 世纪)第一节概述恩格斯说:“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中世纪宗教文学根源于希伯来民族独特的人本意识,完全异于古希腊罗马的人文观念。
它强调人的理性对原欲、灵魂对肉体、崇高意志对世俗人性的超越,走向极端之后,蜕变为绝对意志(上帝)对人性的奴役和摧残,人本意识异化为神本意识。
中世纪宗教文学中的人性萎缩枯竭,其文学价值微薄。
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是世俗文学。
一、中世纪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1 、新生的封建国家是民族文学的摇篮。
2 、基督教思想的传播为教会文学奠定了统治地位。
3 、城市的兴起为市民文学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二、中世纪文学的特征思想特征:1 、宣言原罪观念、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在中世纪,基督教思想有极强的渗透力,各类文学无不打上宗教的烙印,占统治地位的教会文学以宣言原罪观念、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为宗旨;但丁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其创作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世俗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宗教藩篱。
2 、表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中世纪各民族史诗,描述封建国家的创立,追述开国帝王的不朽功绩,歌颂民族英雄,表现出鲜明的忠君爱国思想和英雄主题。
民间谣曲表现绿林好汉的侠义精神,骑士文学宣扬忠君护教思想,同样体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3 、体现反封建、反教会思想。
骑士文学描写骑士爱情生活,肯定现世人生的幸福,是对古希腊人本主义世界观的承续,对中世纪禁欲主义思想的反拨。
市民文学中的世俗观念和生活情趣,同样具有较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思想。
艺术特征:1 、表现领域的广阔性:在中世纪,封建国家在形成过程中,融会了古今、东西、宗教世俗种种文化意识。
在剧烈裂变整合的历史进程中,人们萌发了形形色色的思想情感,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开拓了广阔的表现空间。
2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各民族文学的摇篮,欧洲各国在创建自己民族文学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
在教会文学之外,世俗文学以民间文学的形式,焕发出异常活跃的生机,主要有各民族英雄史诗和民间谣曲、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等。
3 、表现手法的丰富性:中世纪文学特别是宗教文学以梦幻、隐喻、象征为主要手段,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哲理特点,而世俗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因素较为突出。
骑士叙事诗中的心理描写为欧洲小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表现技巧的自觉性:到了中世纪,西方文学进入“文的自觉”阶段,在抒情、叙事、结构、语言等方面,由古典的繁杂,走向洗练和简约。
“繁杂”体现思维的原始性、机械性和惯性;“简约”体现思维的自律和节制,表明作家对艺术形式的把握趋于理性。
三、中世纪文学的内容(一)教会文学教会文学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
主要包括圣经故事、圣徒传、赞美诗、祈祷文、宗教剧等。
基本主题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神的权威,鼓吹原罪观念、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局限:禁锢鲜活的人性,遏制人的创造力。
艺术上,以梦幻、隐喻、象征为主要手法,哲理性强,但说教气味浓厚,公式化、概念化特点明显。
(二)世俗文学1 、英雄史诗和民间谣曲早期英雄史诗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集体口头创作,代表作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表现早期部落首领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献身精神。
中期英雄史诗是封建制度确立后的产物,表现主人公忠君、爱国、为民族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代表作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泊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王子远征记》等。
民间谣曲以英国的“罗宾汉谣曲”最为著名,塑造了一批以罗宾汉为首的杀富济贫的侠客好汉,表现其侠义行为和反抗精神。
2 、骑士文学(以法国为代表)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特有的文学现象,是骑士制度的产物,代表了中世纪世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其内容主要描写骑士的行侠冒险的经历和对贵妇人的爱情。
主题其一是宣扬“忠君、护教、行侠” 的骑士精神;其二是反对禁欲主义。
体裁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
3 、市民文学(以法国为代表)市民文学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现市民思想愿望的世俗文学。
往往通过现实题材表现反封建、反教会主题,以讽刺手法表现市民的智慧和勇气,抨击封建阶级和僧侣阶层的贪婪、暴虐和愚蠢。
语言质朴幽默,风格生动活泼。
主要有:(1 )韵文故事。
代表作有法国的《驴的遗嘱》和《农民医生》等。
(2 )长篇叙事诗。
代表市民文学的最高成就,主要作品有法国的《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等。
( 3 )抒情诗。
以法国的吕特博夫和维庸为代表。
( 4 )戏剧。
其前身是宗教剧。
主要形式有道德剧、傻子剧和笑剧。
法国笑剧《巴特兰律师》是其代表。
第二章第二节但丁一、生平创作概况1 、历史地位:但丁是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先驱,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其思想观念具有二重性。
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意大利文版序言》中如是评价但丁:“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
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 、生活史:(1)神奇的精神之恋但丁的创作与他一次神奇的精神之恋息息相关。
但丁9 岁见到贵族少女贝阿德丽采,产生了神秘的精神恋情。
18 岁在街上第二次相遇,贝阿德丽采行礼问候,但丁仿佛受到上天的赐福。
贝阿德丽采后来嫁给一位银行家,24 岁时死去。
这位贵族女子成了但丁一生苦恋的精神偶像和创作动力。
抒情诗集《新生》就是献给贝阿德丽采的恋歌。
在《神曲》中,但丁让贝阿德丽采成为天国的圣女,是引导但丁走向天国的精神信仰。
(2 )鲜明的政治立场在但丁的故乡佛罗伦萨有两个对立的党派:代表封建贵族利益的基白林党(支持皇帝),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贵尔夫党(支持教皇)。
但丁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支持贵尔夫党,体现了反封建思想。
贵尔夫党执政后,又站在白党立场上,反对教皇干涉内政,体现了他的反教会思想。
(3 )苦难而辉煌的流放生涯在党派之争中,但丁被判终身流放,没收全部家产。
如果返回故乡,将被处以火刑。
在流放中,他“几乎乞讨着,差不多走遍了说这种语言的地方。
”在20 年的流放生涯中,他游览、观察、讲学、访友、思考、写作、思乡……最终客死他乡。
这又是一次辉煌的创作之旅,流亡期间,但丁创作了伟大的《神曲》、三部经典论著:《论俗语》、《飨宴》和《帝制论》。
3 、主要作品:两部诗集:早期诗集《新生》,是献给精神恋人贝阿德丽采的31 首抒情诗;《神曲》:是诗人探索个人、民族、人类精神出路的心灵史。
三部论著:《论俗语》:是研究与拉丁文相对立的各区域方言的著作,但丁认为要综合各地区俗语的优点,提炼成一种“光辉的俗语”。
《论俗语》为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飨宴》:是第一部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的作品,但丁向读者介绍自己的诗歌和古今科学文化知识,认为它们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故名《飨宴》。
《帝制论》:提出政教平等、分离的观点,反对教会干涉政治。
对欧洲的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雪莱称但丁是“第一个宗教改革家。
”二、《神曲》评析1 、《神曲》的基本内容:写但丁幻游三界的一场白日梦。
写诗人在人生的中途(35 岁)时,在一座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正待走向光明小山头——面前出现了三头猛兽:豹子、狮子和狼(象征淫欲、强暴、贪婪)——诗人惊慌呼救——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受天上圣女贝阿德丽采之托,引导但丁经过地狱、炼狱,最后由贝阿德丽采引导但丁游历了天堂。
《地狱篇》:地狱形似漏斗,一共9 层。
地面上是“地狱走廊”,关着“骑墙派”。
第一层是“候判所”,关着生于基督之前,未受洗礼的异教徒。
其余八层,关押着生前愤怒、信奉异教、强暴、欺诈、背叛罪孽的亡魂。
根据罪孽大小,忍受不同的酷刑。
《炼狱篇》(又叫《净界》):炼狱在净界山上,内部分七层。
但丁进入山门,天使在他额头上刻下7 个“ P ”字母,象征人类的七大罪恶:骄、妒、怒、惰、贪财、贪食、贪色。
每升一层,净化一种罪恶,天使就抹去一个“ P ”。
最后,来到山顶——地上乐园。
净界山内部的七层,加上山前通往海滨的小路和地上乐园,一共也是9 层。
《天堂篇》:维吉尔不是基督徒,所以由贝阿德丽采接替但丁,引导他进入天堂九重天。
生前为善者,在此享受天国的幸福。
在九重天之上的天府,但丁见到上帝本体,如电光一闪。
全诗结束。
2 、《神曲》“四义”(主题)但丁在《致斯加拉大亲王书》中提出“诗有字面的、寓言的、哲理的、秘奥的四种意义。
”受此启示,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探讨《神曲》的主题。
(1 )字面意义:描述“亡灵的境遇”。
(但丁《致斯加拉大亲王书》)(2 )寓言意义:但丁幻游三界的故事,包含多种寓意:A 、喻示人类怎样从迷惘和罪过中,经过苦难的磨砺,到达至真、至善、至美境界的历程。
即“人们由善行将得到善报。
”B 、喻示处在新旧交替时代的意大利民族,如何通过政治改良和道德净化,走出困境,走向光明。
“地狱”代表意大利黑暗现实,“净界”代表改良净化之路,“天堂”代表理想社会。
C 、隐喻任何一个精神探索者,走出精神绝境的必由之路。
“黑暗森林”隐喻思想困境,“地狱”是痛苦灵魂的真实写照,“炼狱”是对苦难的提纯,“天堂”是智慧圆满的理想境界。
D 、展示人性的两面:魔鬼的一面(地狱)和天使的一面(天堂)。
人性本是善恶一元的合金。
它体现人最终如何在理性和信仰的指引下,去恶存善,净化灵魂,锻造纯金品格,实现人性善的价值和意义。
E 、隐喻一个人在世间的修行:表现人在强大欲望(豹、狮、狼)面前的困惑、恐惧、沉沦、升华和超越。
“黑暗森林”象征人性的“无明”状态;诗人“迷路”,“惊慌呼救”,表现困惑、恐惧心理;“地狱”象征人在欲望中的沉沦;“净界”和“天堂”,象征人对欲望的升华和超越,终成正果的圆满结局。
(3 )哲理意义:但丁又表述为道德意义。
对人类提出道德警示,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只有在苦难的磨练中(地狱),净化人自身的灵魂(炼狱),才有资格、有权利享受真正的幸福(天堂)。
(4 )秘奥意义:指对未来神圣事物的真理性预言,诸如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穿越地狱就是天堂;等等。
3 、《神曲》思想艺术的二重性思想内容方面:(1 )爱国主义情感:但丁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分裂,面对四分五裂的意大利现实,但丁痛心疾首:“帝国的花园荒芜了。
”希望“使世纪获得稳固的和平,使雅诺的庙门关闭。
”(2 )反教会思想:但丁主张政教分离,反对教皇干涉政治。
但丁在《神曲》中提出“两个太阳说”:“造福世界的罗马/ 向来有两个太阳/ 分别照耀两条道路/ 尘世的和上帝的。
”《神曲》多处揭露教会的伪善本质,《炼狱》中写:凡诗人走过贪财者忏悔之处,只见贪财的教士躺满一地,连落脚都困难。
又把在世的包尼法西八世打入地狱。
(3 )肯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肯定人的理性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