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及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及mri表现,其中全部病例行x线平片检查,16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
结果 2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长骨14例,骨盆2例,额骨1例,距骨1例,跟骨1例,腰骶椎各1例。
动脉瘤样骨囊肿dr平片均表现为膨胀性骨破坏,ct 平扫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行囊状膨胀性骨破坏13例,皂泡状混杂密度2例,腰椎体见有溶骨型破坏1例。
其中软组织肿块12例,液液平面8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6例t1wi上低信号内见混杂信号,5例在t2wi 见液平面。
结论综合运用多种影像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并给临床提供更多病变的信息。
【关键词】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作者单位:450006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王福转葛涛);郑州市第十人民医院(宫风云)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 abc)是一种表现为膨胀、溶骨型的少见的骨内良性病变,约占骨内良性肿瘤的1%,对其起源极其本质仍存在争议,在治疗上较为困难,术后易复发。
影像学对不典型的abc易误诊为其他肿瘤[1]。
回顾性分析21例abc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以期为临床诊治及
评估预后提供更多的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006年1月至2012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 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6~38岁,平均22岁。
病程2 d~1年不等。
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病变靠近关节者出现关节功能障碍,位于脊柱者则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四肢病变可触及肿块,5例有外伤史。
21例均行dr拍摄患部标准正侧位片,ct扫描采用aquinilion 16排ct扫描仪,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5~200 ma,层厚5~10 mm,螺距1.5,矩阵512×512。
mri检查采用ge signa 1.5t超导磁共振仪,mri扫描均行常规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扫描参数:t1wi:tr400 ms,te30 ms;t2wi:tr4000 ms,te90 ms,层厚5~10 mm,视野24 cm×24 cm,矩阵256×256。
所有影像资料均由两位高年资影像医师审阅,对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缘、钙化及软组织情况进行评价。
2 结果
本组发生于长骨14例,好发部位干骺端,短管状骨及扁骨5例,腰骶椎各1例。
其中1例伴有骨囊肿,另1例伴有骨肉瘤。
长骨14例中,中心性7例,偏心性5例,骨旁性2例。
胫骨6例,股骨4例,肱骨3例,腓骨1例。
11例均表现为近骨端骨干内囊性透亮区,病灶大小不一,病灶长轴与骨干长轴一致;3例呈吹气样膨出到骨
外。
病灶内呈蜂窝状9例,10例骨皮质变薄,其中5例出现骨皮质断裂并发病理性骨折,6例出现骨膜反应,其中1例见有柯德曼氏三角形成。
伴有骨肉瘤1例囊状破坏区下方见有骨髓腔硬化,大量放射状肿瘤骨形成和骨膜反应。
长骨以外7例,骨盆2例,额骨1例,跟骨1例,距骨1例,腰骶椎各1例,均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性囊状透亮区,其中1例见有条状、点状高密度影,均无明显骨膜反应。
ct表现:13例平扫见类圆形或不规则性低密度,边缘清楚,边缘轻度硬化8例,无明显硬化边缘5例,最大42 mm×30 mm,最小10 mm×6 mm,11例低密度内见有排列规则或不规则粗细不等的骨小梁间隔,2里见皂泡状混杂密度肿块影,边缘尚规则,1例腰椎体内见有溶骨性破坏且累及附件,囊内见有增粗的骨小梁,并见有液-液平面,8例见有液-液平面,3例见有散在小点,条状钙化,软组织肿块12例,椎旁软组织肿块1例。
mri表现:12例病变均呈显著膨胀性骨质破坏,主要表现为t1wi 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大部分呈不规则的分叶状,其内由多个大小、信号强度不等的囊组成,期间为低信号的间隔线,所有囊肿的边缘在t1wi和t2wi上均呈薄而光整的低信号,其中6例tiwi 低信号区内见有混杂稍高信号,为亚急性出血所致,5例在t2wi见囊腔内液平面,液面上为高信号,下方为低信号,3例累及临近关节及血管,表现为关节面破坏,关节腔积液及增粗供血动脉的流空
效应。
3 讨论
近年来不少学者将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就是除了abc的病变以外,没有发现其他伴随性病变并存,继发性就是本病常伴随其他良性肿瘤或瘤样病变,甚至可与恶性肿瘤并存。
本组见到2例继发性abc与其相符。
abc好发于20岁以下青少年,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特异性的病理生理结果,可能继发于外伤及非特异性的血管病变。
影像学对不典型的abc易误诊为其他肿瘤,以致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2]。
abc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始发期,活跃期。
稳定期和痊愈期,在始发期,病变是边界清晰的溶骨区,在活动期,病变迅速生长,伴有进行性骨破坏,呈特征性“吹泡状”,稳定期,出现特征性的“皂泡表现”,愈合期,出现进行性钙化和骨化,变成致密骨块。
dr对始发期诊断较困难,而ct和mri均能明确显示,但dr不能显示液-液平面。
abc内钙化或骨化,ct能清晰显示病变特征,累及范围和程度,mri在显示膨胀性改变,软组织肿块和特征性的液-
液平面的作用明显,液-液平面在mri上的显示率高于ct,在t1wi 上显示最佳。
液-液平面不是abc特异性征象,但对其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3]。
abc主要由大小不等的海绵状血池组成,其中多数充满流动的血液,囊内主要为不凝固的血液[4],所以在t1wi 上缓慢流动的血液呈稍高于肌肉信号强度,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
信号囊腔,囊间为低信号的间隔线,此为abc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5]。
影像诊断骨骼病变的主要依据是发病年龄、病变部位、骨的改变模式、骨膜反应的模式及病变的组织特征。
如何准确充分显示骨的改变模式、骨膜反应的模式及病变的组织特征,成为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
虽然dr对早期敏感性较低,但其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在显示骨干全貌方面优于ct和mri,dr可作为abc的首选检查和复检手段,ct对钙化及骨质细微改变敏感。
mri能显示始发期的溶骨性破坏,但对骨质的细微结构改变及钙化,有时不如ct。
由于mri对骨髓的改变很敏感,在mri肿瘤显示的骨髓浸润一般比dr和ct所显示的范围大得多,这对骨科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有着重要价值,对疑是abc的病例应同时进行dr、ct及mri的检查,以便正确分期,给临床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6]。
abc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骨巨细胞瘤:发病年龄教abc晚,好发骨骺,多呈偏心性生长,病灶的长径与骨干垂直,多无骨膜反应,临床上较abc多见,另外,两者在骨科手术治疗后都有相当高的复发率。
②骨囊肿:多呈中心性生长,病灶常呈对称性膨胀,骨间隔较稀疏,膨胀不明显,不出现斑点、片状钙化,很少见于扁平骨,很少骨膜反应,一般无临床症状,多因病理骨折就诊。
③血管瘤:成年人多见,好发于脊柱和颅骨,较少见于长骨,位于脊柱者,一般具有垂直条纹为其dr特征,被破坏的颅骨见有四周放射的骨针。
④软骨母细胞瘤:好发骨骺,呈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多呈偏心性生长,皮质轻度膨胀,内夹杂着棉絮状或砂粒样钙化,肿瘤内无骨小梁,在肿瘤与周围正常骨之间有一层硬化缘,软组织肿块和病理骨折少见。
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病灶边缘更显扁平,密度更致密,分隔更完整,病变呈分叶状,房间隔粗大。
综上所述,依据abc典型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多可做出准确的诊断,有助于临床医师术前评估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参考文献
[1] 张小占,史大鹏,李仲菊,等. 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诊断.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4):293-298.
[2] 涂建华. 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9):791-794.
[3] 曹殿波,姜丽娟,王柏,等. 上颌骨动脉瘤样骨囊肿一例.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10):884.
[4] mahnken ah, nolte-ernsting cc, wildberger je, et al. aneurysmal bone cysts: valoe of mr imaging and conventional radiology. eur radion,2003,13(5):1118-1124.
[5] 常恒,王俭,袁明远,等.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3):210-212.
[6] 徐黎,屈辉.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3):40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