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范文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范文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范文 《专利审查中食品安全审查探讨》 一、引言 二、审查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三、专利审查中关于食品安全的审查思路 当技术方案中涉及不常用的原辅料或添加剂当涉及的物质是一种化合物时,对于食品,优先查阅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了解其是否属于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其允许的最大添加量是多少。如果没有检索到,可查阅《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1~6批)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易非法添加的物质目录》,看其是否为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

对于饲料,优先检索《禁止在饲料和动物引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淘汰兽药品种目录》、《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及《饲料添加剂安全食用规范》。案例2:一种果蔬酵素组合物,其中使用的原料含有硼酸。案例分析:硼酸在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查不到,不属于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中可以查到,属于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

硼酸能从胃肠道、浆粘膜以及损伤的皮肤被迅速吸收,可因内服或局部应用而发生中毒,因此硼酸应用于食品中,会对人体食用安全造成隐患,因此该技术方案的实施将会危害公众健康,属于专利法第五条第一款妨害公共利益的情形,不能授予专利权。案例3:一种枇杷蜂蜜,包括重量份4%~7%的日落黄。案例分析:日落黄作为一种黄色增色剂,是可以用于食品和饲料中的,其可以在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查找到。但是,标准GB2760-2014中规定,在水果调味糖浆中日落黄的最大用量是0.5g/kg、其他调味糖浆中日落黄的最大用量是0.3g/kg;在所涉及的食品中,日落黄的最大用量范围0.02g/kg~0.5g/kg,而该案中日落黄的用量经过这算后为40g/kg~70g/kg,可见其用量远远大于标准GB2760-2014的规定。

四、结语 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食品安全事件也会影响到行业及国家的声誉。专利审查部门虽然并不在是食品安全法规定的监管部门,且所审查的仅是承载技术信息的技术文件,并不等同于上市产品,专利审查的结果也不等同于产品上市的标准,但是,随着近年来专利意识的深入人心,人们对带有专利标识的食品信任度不断升高,作为专利审查员我们应该在授予专利权时严把审查关,防止有违公共利益的专利授权。作为专利审查员,一方面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常识、理论知识,系统学习食品安全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定期登录相关网站,浏览最新标准及名单发布,同时关注社会上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和新闻,力争把食品安全突发事故降到最低,使专利审查为食品安全把关发挥更大的作用。

《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探究》 1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这不仅给食品市场监管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影响了相关部门的执法效率,也给了不法分子生产加工劣质食品以可乘之机,严重破坏了我国食品市场的秩序。监管目标存在矛盾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相对还不完善,再加上食品行业的生产环节繁琐复杂,管理难度大,这给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带来很大的障碍,监管目标多样导致矛盾频出。

会发展的要求。比如食品安全法规条例分散、标准不一致,法律法规之间协调不均、新旧重合,食品安全法律责任偏轻等,导致了很多不法分子为了个人利益,抓住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中的漏洞,肆意做违法犯罪的事,这些都给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

2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其次,为了从多个环节加强对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的控制,我国应该加大对食品检测行业的投入力度,支持和鼓励食品检测技术的研发,并积极引进国外相关先进技术,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从而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效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我国之所以经常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到位或作用难以发挥,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因此,我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加强相关立法建设,还要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相关配套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

3结语 21世纪以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漏洞是分不开的,因此,我国应充分认识到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对于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及相关标准体系的建设,明确相关组织机构的责任,落实责任制,为保证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服务。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用自行设计的食品安全调查表对宁波大学3个校区的949名大学生进行现场拦截问卷调查。

1.2调查内容 (1)一般情况: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 (3)大学生食品安全关注情况:获取相关信息途径、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希望获取的知识等。

(4)大学生对当前国内食品安全现状看法:当前国内食品安全形势、满意度、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原因等。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0软件2次独立录入,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大学生食品安全问题关注情况 2.2不同类别大学生食品安全问题关注情况分析 2.3大学生食品安全问题关注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将食品安全意识较多关注与不关注分别赋值为1与0,作为回归方程因变量y,将性别、年级、专业类别(以文艺类为基础设置为哑变量)、生源地、食品费用、选课情况、宣教次数、买到不安全食品频次、认知及格否、学习意愿(以不愿意为基础设置为哑变量)等因素作为自变量x,进行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y有显著意义的因素。自变量的引入水准取α=0.05,剔除水准取0.10。由表3可知,仅食品安全认知及格否与学习意愿对学生食品安全问题关注有影响。食品安全认知及格的学生比不及格的学生关注度高(OR=1.496),非常愿意接受食品安全知识的学生比不愿意者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高。

2.4大学生对当前国内食品安全看法 大学生对当前国内食品安全形势及满意度统计见表4。对7个典型食品安全事件知晓统计显示,有62.5%的调查对象知晓6~7个的,32.5%知晓3~5个。知晓率最高的是三聚氰胺奶粉事件(96.6%),其次是地沟油(92.9%)、瘦肉精(90.3%)、苏丹红(85.8%)、肯德基(82.1%)、红心鸭蛋(73.8%)、石蜡火锅底料(39.7%)。大学生对于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原因的看法及相关措施的建议。

3讨论 3.1不断提高大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 本调研发现仅35.0%的大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较为关注,食品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其合格率为25.3%,大部分学生对当前国内食品安全形势表示担忧和失望,但是食品安全事件知晓率还是比较高的,同陈淑丽结果类似,这说明高校学生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社会问题有潜在的关注意识,但受到一些负面新闻的影响,对当前国内的食品安全状况明显缺乏信心。影响大学生关注度分析显示,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及态度是其主要因素,正好印证了知信行理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

因此,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电视、手机、报纸、书籍、宣传栏等传媒涉猎有价值的食品安全信息。与此同时,建立积极的态度和信念,要对国内的食品安全形势有信心,相信了解食品安全相关问题对自身及亲朋好友健康有益。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选修相关课程,听取相关专家讲座,使大学生在充分了解食品安全重要性的同时,激发其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食品安全问题。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教育是国家的希望,健康教育能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改变不安全的食品卫生行为,进而达到增进身体健康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对更广泛的人群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全社会食品安全质量的提高,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长久之计。然而调研结果表明,大学开展的食品安全宣教、相关课程的开设、相关学术会议及讲座等较为缺乏,同时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合格率普遍较低,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较低,由此可见,学校对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还不够。

3.3积极发挥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的作用构建一个协调、有组织、有序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离不开社会大众共同的参与与努力。首先政府应加强国际合作,借鉴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做法,根据国情建立全面系统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法律法规及应急体系,本着透明、诚信的原则,利用多种渠道特别是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等传媒发布真实可靠的食品安全信息,以正确引导公众。

同时加强监管部门、企业、媒体和学界等的沟通。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及卫生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以起到有效地规范、管理、打击、惩罚的作用。食品行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和信用体系建设,提高食品企业诚信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引导和约束企业和从业者诚信守法经营。

大众媒体应对食品安全有关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反映食品安全问题的真实现状,避免引起消费者的恐慌与不安,可大力宣传优秀企业、专家客观解读评价和政府治理防范措施等正性信息,恰当地揭露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职能部门监管失职等负性信息,同时注重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推动科学的食品消费习惯和方式的形成。

学术界专家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及时为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应急科普知识。消费者要理性对待媒体报道的食品安全问题,积极利用各种资源了解食品安全知识以倡导健康的消费行为习惯,并科学正确地引导孩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