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综述论文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综述论文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通过文献浏览和回顾,概述了国内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界定,并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内容、意义、问题及对策等进行了文献整理和分析。

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起步较晚,应通过不断地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理论研究;研究综述2007年1月,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于2008 年5月1日开始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初步建立起来。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研究得到较快的发展。

特别是在2007年以来,众多专家学者分别从理论基础、内容、意义、问题与对策等不同角度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一、相关文献检索情况笔者主要对国内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网络出版总库》等数据库的相关论文进行了检索和分析。

检索的时间区域主要从1999年到2012年,检索的过程和结果如下:以“政府信息公开”为检索词,以题名为检索路径进行模糊检索,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与《中国博士学位论文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到的相关文献数目分别为5882条、2474条和307条,而且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2007年之后发表,尤其以2010年和2011年两年为最多;以“政府信息公开”为检索词,以题名为检索路径进行精确检索,在以上三个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文献数目分别是5112条、760条、22条,这些论文也多集中于2007年之后发表。

通过检索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学术界在2007年之后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非常关注,目前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包括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内容、意义、问题与对策等方面。

二、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综述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政府信息公开在我国的行政管理研究中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

通过对研究政府信息公开的诸多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现状,并探索其发展方向。

(一)对政府信息公开概念的界定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定义,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从政治学、法学以及管理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学者们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定义的表述也不尽相同。

如刘恒和阎桂芳等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

周健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指行政机关通过公众便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公开其政务运作过程,公开有利于公众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观看等形式,依法利用各级政府部门所控制的信息。

此外,还有学者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阐释政府信息公开的含义。

在微观上,政府信息公开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向公众或特定的公民提供相关的信息的法律行为;在宏观上,政府信息公开是指行政管理机关中的一项法律制度,即行政机关向公众或特定的公民提供行政管理信息的范围、主体、程序、法律后果等要素组成的法律制度。

尽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或者观点出发,对“政府信息公开”概念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其实质基本上是一致的。

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将政府信息公开视作行政机关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面向社会组织和个人公开特定信息的活动形式。

(二)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现状政府信息公开是建设廉洁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前提,信息公开使得社会组织和公众能够及时了解政府政策和活动的信息,也有助于实现社会组织和公众对政府信息的反馈,从而实现社会组织和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下面分别从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内容、意义、问题与对策等不同角度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

1.关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原因与理论基础的研究。

多数学者从政治学基础上的人民主权论、法学基础上的知情权理论,以及经济学基础上的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因和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赵威认为,知情权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而知情权包括“信息接受权”和对政府拥有的信息要求公开的权利两种情况。

刘笑霞认为,从宪政角度看,公民知情权是由人民主权原则派生出来的权利,人民只有依法对政府享有知情权,才能更有效地评价和监督政府,使政府能更好地对人民的公共意志和利益负责。

白丽霞认为,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共享性,而作为公共产品其所有权属于公民,政府就有义务公开政府信息。

吕刚认为,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要求政府实现信息公开以发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政府信息公开可以使得社会公众有效地监督政府的行为,减少政府官员腐败行为的发生。

李春阁认为,从舆论监督的角度来说,只有信息公开才可能实现舆论监督,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政府信息公开也是促进政府和社会协同治理的必然要求。

我们可以从政府与公民两个角度来概括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因和理论基础。

作为信息公开的主体,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合法性的重要基础;而作为信息公开的对象,公民有知情权,即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

2.关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研究。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9条规定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要求的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一是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二是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三是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四是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条例》第14条还规定了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且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

多数学者在研究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范围时,都是以《条例》的规定为分析依据,并指出公开内容的不足之处。

王勇认为,政府信息公开实行的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政府的职务范畴;政府事权、财权、人事权方面的信息的公开;政府的行政过程;政府办事内容、办事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等信息。

侯登华认为,《条例》第八条“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规定旨在规定政府公开信息的例外情形,但是其用词过于笼统,究竟如何界定“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则没有具体标准,对此政府的可操作性过大从而造成有些政府部门常常以此项规定为由拒绝公开某项本应被公众所知的政府信息。

刘笑霞则认为,政府至少需要公开以下四类信息:政府事务方面的信息;政府财务方面的信息;政府机构和人事方面的信息;其他社会公共信息,主要指涉及人口状况、劳动就业、市场状况等方面。

3.关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意义的研究。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和实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多数学者都是从政治上保证公民的知情权、经济上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法律上树立政府的公信力等角度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进行系统的研究。

朱春霞认为,实行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从而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监督,以有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王立平认为,政府信息公开在保障公民知情权、推动电子政府建设和法治政府的建设,以及提升政府公信力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袁辉认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法律方面。

具体来说,在政治方面,政府信息公开可以促进公民的社会政治参与,增强公民对政策的认同感;在经济方面,政府信息公开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在法律方面,政府信息公开可以通过培育宪政文化树立行政机关的权威,增强公民对行政机关的信任度。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与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其实是相对应而存在的,知情权理论、人民主权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要求政府必须进行信息公开,而政府信息公开则有助于在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并打破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利于公民对政府进行监督。

4.关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问题的研究。

尽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颁布并实施,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也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多数学者从《条例》本身的角度以及《条例》具体操作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在《条例》本身的局限性方面,侯登华认为,《条例》的颁布仅仅意味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存在着法律阶位低、法律体系不完善、信息公开范围不明确以及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不足。

在《条例》具体的操作层面,杨凤英认为,在部分单位和部门政府信息公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内容简单、流于形式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手段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要求。

吴根平认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思想观念障碍首先来自行政机关内部,有些行政工作人员仍热衷于”暗箱操作”;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有限,形式上公开多,实质上公开少;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狭窄,局限于政府公报、红头文件、电视台等形式。

5.关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完善措施的研究。

鉴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不足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不健全,必须对如何完善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针对上述的这些不足,大多数学者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对完善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出了系统的意见和建议。

杨凤英认为,完善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力戒形式主义;设立独立部门,实行专人负责制度并配齐相关的硬件设备;建立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机制,促使相关领导切实重视信息公开问题;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向边远地区公开政府信息。

林晓林认为,除了引导执法者与公众转变理念和加强政府自身的建设,我国要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研究,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此外,还要着力培育社会团体组织,并给予其充分的自由权,对政府公开的信息进行反馈。

赵斌辰则强调了完善政府网站建设的必要性,认为必须公开公众密切关心的财政、人事等信息,以加大政府网站的被关注程度;还要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并制定和完善政府网站的法律与法规。

完善措施以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基础,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上与实践上的探讨。

综合以上,为完善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必须在理论上对信息公开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针对《条例》本身的局限性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从扩大信息公开范围、畅通信息公开渠道、健全舆论监督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我国的信息公开制度。

三、结语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在我国是一个研究的热门话题,尤其是众多专家学者在2007年之后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