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舂诱诵教搴 法 新
口周宏儿 林 霞 … 。 壤誊舞瀛 (舟山市普陀区第二中学,浙江舟山 316100)
近年来,古诗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逐渐 加大。但是综观几年来的中考、高考阅卷情况,学生 的得分却呈下降趋势。具体而言,考查记忆能力的
试题得分比较高,但涉及理解或鉴赏的试题得分很
低;对于课外篇目,学生更是无从下手、无法应对。 这与教师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在古诗词教学中 “重知识轻感悟,重背诵轻朗读”的做法有很大关 系。显然,传统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
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一刨新,从而 改变古诗词教学效益低下的现状。笔者在多年的教
学实践中,尝试了几种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收到了
较好成效。
一、多种导入,激发兴趣 导人如同一出电影开始前的序幕。导入语能否
紧紧抓住学生的期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 汲性.激发 他们的热情。是学生能否学好诗词的关键所在。 (一)历史故事导入法
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即将学习的诗词 的有关写作背景及内容。这些往往以故事的形式出 现在文学作品中。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这类有趣的故 事,定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教师顺水
推舟,自然地引出要学的内容,可谓浑然天成.衔接 得当。如教学李煜的《相见欢》,可让学生讲述李煜
一生的经历。 李煜,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他嗣位的 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后来宋兵 南下攻打金陵。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 封违命侯。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 情而作,写出了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相见 欢》等,因《虞美人》中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 词而被宋太祖用牵机毒杀。 在体味李煜沦为亡国之君、身处异国这种凄凉
沉痛的情境中引入他的词,就容易拨动学生的心 弦.也更能使他们理解词人独特的心境与感受。 (二)创设情境导入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 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
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 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
发展的方法。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创设这 样的一个情境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你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日暮黄昏,独自一 人在荒芜寂寥的古道上骑着马缓缓前行。眼前树木
沧桑,藤蔓枯缠。秋风萧瑟,黄叶渐坠。昏鸦啼叫,河
水静淌,小桥独卧。河岸人家炊烟袅袅……这时,你 的心情会如何呢?让我们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
思》,去感受词人那漂泊异乡的游子情怀吧!
描述如此一个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情随其形,也定能紧紧抓住他们的心理,唤起他们 阅读的期待。
二、魅力课堂,巧妙出招
(一)注重诵读.品味诗情 古人早就提出关于诵读的精辟见解。以读为本、 万变不离其宗应成为古诗文教学之根本理念。《全
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学段古诗
文阅读的教学目标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 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
美。诗歌的语言最凝练,节奏最和谐,韵味最深长,
. 嗣 . 教学管理2011年第12期—
一 学科
古诗词离我们生活又比较久远,我们只有在反复 诵读中才能体会诗人的情思,才能深刻领会诗歌
之意境美。 在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做好范读。教
者自己应将诗词读熟读透,深入理解诗词的主要内 容和情感,上课时方能游刃有余。范读时,教师应饱 含感情、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给人在听觉上以 美的享受:或深情柔婉,或慷慨激昂,或缓慢低沉,
听者的心也会随之而起伏不平。这样的课才是富有 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课,才会带给学生无穷的回味。
其次是要做好诵读指导。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 面来指导学生读好诗词。(1)读诗时要投入。梁启超
在《敬业与乐业》中说:“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 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 敬。”这里所说的敬便是“投入”。(2)读诗要把握诗
的节奏、停顿。在做好范读的基础上。教师应教会学 生一些关于诗的节奏、音律方面的知识。如五言诗 可以分为二三拍、二一二拍或二二一拍:七言诗一
般可分为二二三拍、二二一二拍或二二二一拍。掌
握了诗的节奏,读来便能畅通许多。(3)读诗要融入 自己的感情。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
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 诗。”郭沫若也曾说:“诗是强烈的情感之录音。”
诗是诗人内心情感最真实的表达。因而。有感情地 诵读才能体会诗的韵味,才能深切地体会诗人的内
心情感,真正做到与诗人“心有戚戚焉”。另外,在诵 读的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可以齐读,读出气势,读
得整齐;可以指名朗读,训练个别学生的阅读语感; 可以小组朗读.形成一种竞争氛围;可以分角色朗
读,读出感情,读出韵昧。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定
能丰富课堂情趣,让学生不再对朗读望而生畏,而
是感受到浓郁的诗味。 (二)抓住“诗眼”,引导想象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凡在节骨眼处皆炼得好 字,画龙点睛,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
便是“诗眼”。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 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
句。如《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
字.意境全出,让人想象出春风一吹,江两岸一片新
绿的生机勃勃景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尽情想象这
■ . “绿”的具体内容,并鼓励学生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
图画用画笔描绘出来。又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这两句诗是全诗的诗眼,而一个“直”字将大漠 上袅袅烟雾凌空直上的壮观景象写活了,而一个 “圆”字则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塞外辽阔的风景。真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闭 上眼睛去想象这壮美的意境。然后用笔勾画出来,
亦可用散文的形式将之描述出来。
著名诗人圣野说过:“没有翅膀,就没有鸟(儿)。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没有美丽的想象,诗就飞翔不
起来。”可见,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高尔
基也说过:“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诗眼”乃诗之 精华,只要围绕它激励学生感悟、想象,定可以收到 较好的效果。这远比教师统讲全篇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媒体辅助。形象直观 多媒体声形并茂。利用多媒体.可以充分展示 诗词的画面美。诗人用语言绘形绘色,美妙的“诗
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传统的
诗歌教学,只能通过教师语言描绘和学生的想象来 感受画面美,而借助多媒体,能真实形象地再现诗 中情境,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多媒体还可以利用声音营造美。“先声夺
人”在文学作品中常有呈现,而多媒体可以音画同
步,声形并茂地传递信息。这就可以打破传统诗歌 教学中仅靠教师一张嘴唱“独角戏”的模式,给课堂
带来灵气与活力。如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时,教师可以播放名家朗诵磁带。那富有感情的
诵读定能深深地感动学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带领学生诵读赏析,定能收到良
好的效果 (四)学科融合,丰富多彩 世间万物皆有联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
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融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而在
赏析诗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美 学等知识读懂诗意,或结合音乐配合吟诵、绘画表
达理解,或通过表演故事再现诗中情境。如《酬乐天 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让
学生欣赏地图来了解巴山、蜀水的地理位置,从而 理解“巴山蜀水凄凉地”的内涵。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尝试偶尔走下讲台,把 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体验做小老师的感觉,激发
他们对古诗词的热情。很多时候,学生的潜力是无 限的,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带给你无穷的惊喜。
三、举行竞赛。促进提高
初中生大都有表现的欲望,尤其需要别人对他 们的能力予以赞扬和肯定,因而给学生营造一个良 好的竞争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而诗词竞赛活动易激
发他们学习竞争的热情,因为古诗词一般篇幅都较 短小,而且琅琅上口。易于背诵。
(一)古诗词积累竞赛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诗词朗诵会。学生每学期
都会接触许多古诗词,教师可定期举行朗诵会,让 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慷慨激昂或柔婉深情的朗诵
会带领学生进入美妙的意境.再次领悟诗的最强 音,也能激起学生朗读古诗词的兴趣。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古诗词知识竞赛。教师以 卷面形式,设计一些关于诗词文化常识、名人名家 芏 ◇
等的题目,让学生解答。这样的知识竞赛,有助于教
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诗词掌握的程度,从而适
时改进教学计划。 再次,教师也可以采用口头比赛的形式。这会 使比赛更加激烈。如教师提出诗词的题目、作者,学
生分组推荐代表背诵整首诗:又如来一场擂台
赛——各组轮流背诵诗词,不许重复;最后,综合各 轮成绩。看看冠军花落谁家。
(二)古诗词创作比赛 学完一篇诗词后,教师可让学生尝试用古诗词 写作,并鼓励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这样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当然,一开始教
师并不能要求学生的创作立意有多高。如果学生有 写得好的.教师要及时展示出来,并不惜夸赞。 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用文言文写日
记.引导学生将古诗文阅读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结 合起来,使古诗文走进日常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
世界。相信这样的方式一定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 丰富他们的想象,点燃他们的创作热情。
(上接第49页)
●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把选择权交给教师,全面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培 训制度。建立健全县域内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合理流
动机制,探索以县域为单位“学校人”转变为“系统
人”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实施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 村学校轮岗支教、定期服务制度,城镇义务教育学
校教师在评聘高一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在农村
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及以上。努力提高义务教育学 校教职工编制配备标准。着力解决编制不足、有编
不用、长期聘用代课人员问题。巩固绩效考核制度, 继续实施农村教师津贴和突出贡献奖等政策,完善 激励机制。
●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 以适应高中多样化发展需要为重点,提升普通 高中教师执教能力。适应高中新课改的需要。提高
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开展普通高中教师全员、全面、 全程培训工作,加大校本研修力度。加强国际交流 与合作,拓展教师国际视野。 ●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 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以研修培训、学术交 流、项目资助等方式.推进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名师
名校长培养。到2015年,遴选完成1000名中青年
骨干教师、20O名中青年骨干校长的省级培训。制 定并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职资格标准,
推行校(园)长职级制。加强校(园)长培训基地建
设,提高校(园)长培训质量。制订并实施中小学、幼
儿园高职称教师继续教育办法。组织开展高校校级 领导到国外一流大学培训工作,促进校长专业化建
设,提高校长管理能力和水平。 ●班主任队伍建设 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教
育学生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班主任培训制度。制订班
主任培训规划,把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计 划。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班主任
工作积极性。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 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将教师的班主任工作
经历和实绩与教师职务评聘、评优选先结合起来。
. 20 11 12矗Il1 . 教学管理 年第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