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货币政策
因为法定准备金率是通过货币乘数来影响 货币供给的,因此,即使法定准备率调整 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4、局限性:
效果过于强烈,对经济的震动大。 所以该工具一般不能为央行经常采用。
(二)再贴现政策:
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 认定再贴现票据资格的方法,影响商业 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贷 款的能力,进而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和 利率水平的一种政策措施。
8.2 货币政策工具
可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 币政策工具等。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 是对信用总量的调节; 属于量的控制和一般性的控制,能作 用于整体经济; 是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俗称央行的 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1、含义: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 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 强制性地要求其执行。
第八章 货币政策
材料
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 利率0.27个百分点。从2008年9月25日起,除工商 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 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 机构(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 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 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这是自2004年10月29日 以来贷款基准利率的首次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 贷款利率也相应下调,其中5年以下(含5年) 贷款利率下调0.18个百分点;5年以上贷款利率下 调0.09个百分点。 10月8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0月9日起, 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 点;从10月1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
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的经济衰退
2007年夏天,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 开始实施积极的宽松货币政策,从2007 年9月到2008年12月,得15个多月的时 间里,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从 5.25%调低到0%,然而,经济的脆弱性 超出了美联储和之前一些预测人士的预 期,2007年12月,美国步入了衰退,为 什么美联储如此反常的快速调低利率, 经济仍然如此脆弱?
★1984-1994年: ☆贷款计划:规模控制;再贷款额度控制 ☆存款准备金 ☆利率管制 ☆再贴现 ★1995年后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化: ☆贷款规模控制从逐步缩小到完全取消;(1998) ☆利率管制逐步放松; ☆再贴现业务得以长足发展; ☆启动公开市场业务和间接信用指导。
8.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作用
①影响银行的资金成本,影响融资和贷 款决策。 ②告示效应。
4、局限性:
不具有完全的主动性,不能强迫或者阻止 商业银行申请再贴现。 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依赖程度降低,可 以通过货币市场融通资金。
(三)公开市场操作
1、含义:也称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为了 将货币数量和利率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而在 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的政策行为。 2、分类: 公开市场购买和公开市场出售两个操作方向。 公开购买会增加等量基础货币投放,公开出 售则回笼等量基础货币。
最终目标
稳定物价 法定准备金 再贴现 公开市场业务 其他工具
超额准备金
基础货币
利率
货币供应量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三、主要理论和传导途径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在西方, 主要有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 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利率途径、 非货币资产途径、信贷配给途径起作用。
(二)货币主义的其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 奖获得者弗里德曼 (M.Friedman,) 货币 主义学派领袖 Ms↑→E↑→ຫໍສະໝຸດ ↑→Y↑1.托宾q理论
托宾通过引入q,即 企业股票市值与企业 重置成本之比,丰富 并发展了货币传导机 制。其逻辑构架是:
Ms↑→Ps↑→q↑(市场价值/重置成本) →I↑→Y↑。
案例分析
1990年之前,日本似乎在人均方面均超过了美国,但 是从那时起,日本经济陷入萧条,通货紧缩和低经济 增长并存。于是,日本的生活标准逐渐下降,已经远 远落后于美国。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日本的货币政策 是日本经济业绩糟糕的罪魁祸首之一。由于日本20世 纪90年代中期利率持续下降,90年代末接近于零。日 本的货币当局认为货币政策已经足够扩张了,与此同 时,日本股票和不动产价格飞速下跌。因此,货币政 策对刺激经济已经无能为力了,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 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 货币、信用及利率等变量的方针、 措施的总称。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8.1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 (一)含义和特点: 含义:是指货币政策在一段较长时间内 所要达到的目标。 特点:相对固定;与宏观经济目标基本 一致 ;是长期目标。 (二)四大最终目标: 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 支平衡。
一、含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选定货币 政策工具进行操作,到实现最终目标之 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 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
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一)近期中介目标:
准备金 基础货币 (二)远期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 利率
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
货币政策工具
中介目标
(近期中介) (远期中介)
Ms↑→Ps↑→企业净值↑→道德风险 和逆向选择↓→贷款↑→I ↑—y↑
3.对家庭流动性的影响 货币增加不仅通过信贷传导渠道影响企业支出, 也同样会影响消费者支出,消费者耐用消费品 和住房购买支出因此而上升,同时,由于利率 下降,还将改善家庭部门资产负债状况,家庭 部门的现金流由于利率的下降而增加,这也会 导致消费者支出增加。
六、货币政策的执行原则
相机抉择(逆经济风向)
3、作用
①改变基础货币的数量,从而影响银 行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②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4、优越性: ①主动性 ②灵活性 ③可持续微调 ④可逆性
5、公开市场操作发挥作用的必备条件:
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 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和证券库存。 ②有完善的金融市场。
(一)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该理论的特点,就是对利率环节特别重视。
货币政策工具
M(货币供应量)
r(利率)
I(投资)
E(总支出)
Y(收入)
当名义利率为0时,扩张的货币政策也可 以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预期价格水平的上升使得实际利率继续 下降。 • Ms↑→Pe↑→ i↓→ I↑→AD↑→Y↑
Ms↑→i↓→e↓→NX↑→y↑
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理论分歧
凯恩斯学派非常重视利率的作用,货币供 应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和收入; 而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是 因为货币供应量超过了人们所需要的真实 现金余额,引起其他资产价格的变动,从 而影响到社会的支出和收入。
(三)信贷传导理论(信息不对称)
二、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与认识
20世纪30年代以前,稳定币值 经济危机后,促进就业 20世纪50年代,经济增长 20世纪60年代,国际收支平衡 不同阶段,注重不同的目标,但基本上 各国都将稳定物价作为首要目标。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2007年我国人民银行指出,货币政策 的目标被表述为“保持币值的稳定, 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新闻
2013年11月21日,日本央行召开货币 政策会议,称日本经济正在温和复苏中, 但不确定性仍很高。央行表示将维持大 规模宽松货币政策,以每年60-70万亿 日元的规模扩大基础货币。同时,把物 价波动稳定在2%以内,关注经济活动 及物价的上下行风险并作出适当调整。 央行认为这些政策能够支持经济向好, 帮助日本克服长达15年的通缩。
2、莫迪利亚尼的恒常收入效应
(1971)引入“生命 周期理论”,补充了 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 私人消费的影响。它 的逻辑推理过程为:
•Ms↑→Ps↑→Fw(金融财富)↑→LR(恒久收 入)↑→C(消费)↑→Y↑
3. 汇率传导机制理论
假定存在自由的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 资本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套利和套汇可 以不受限制地进行。货币供给变动会通 过其利率效应影响汇率,再通过汇率变 动影响净出口和产出。
1、再贴现政策的内容
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 二是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 再贴现的资格。
2、作用机理
如中央银行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 目标,可以降低再贴现率,使其低于市场 一般利率水平,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获得 的资金成本下降,使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 增加,相应地扩大对社会大众的贷款,从 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市场利率的降 低,进而刺激有效需求的扩大,达到经济 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目的。
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 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供应总量。
2、作用机理:
如中央银行认为货币供应量偏多和利率过 低,影响未来物价稳定目标的实现时,就 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货币供应量 减少,利率回升。 反之,则可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促进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
3、优点:作用显著,效果明显
次贷危机通过各种途径对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的上升,降低了抵押担保 证券的价值,使得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遭受了 严重的损失。这些金融机构为了应对资产负债 表的恶化,开始削减贷款。由于信贷市场上没 有其他机构能够收集信息和发放贷款,逆向选 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随之加剧,引起经济放缓。 由于众多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下降,不确定性 上升,信贷利差随之冲上历史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