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孤独感、孤独症研究综述

国外孤独感、孤独症研究综述

孤独感是30年来中西方心理学家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 “孤独”这个词汇来自医学领域, 最初用来表示人际交往沟通以及情感表述方面的功能障碍。 “孤独感”是人类普遍的情绪体 验,己成为现代人的通病(黄洁华,20RR。总的说来,孤独是由社会关系方面问题所引发的 一种消极情感体验(Uruk&Demir20RR)。对孤独感的体验有些是情境性的,其作用时间比较短。 然而,某些人在很多场合下都频繁地体验到孤独感, 以至于孤独就发展成为他们的某种长期 的人格特征(Neto&Barros,20RR;Nilssonetal,20RR)。虽然孤独感是一种令人较不愉快的情绪体 验,但它也起到一定的信号作用,它表明个体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在某些较为重要的方面存在 某种缺陷。 如周宗奎、范翠英(20RR)发现,在同伴交往中产生的孤独感,是儿童在同伴群体中感到 不安的重要指标。儿童长期处于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 JeromeKaga n(20RR认为,孤独感会 导致高血压、学业失败等问题。 Belmer(20RR)的研究也发现长期处于孤独中的学生在学术研 究和学业考试上都无法取得成功。

Weiss(1973)发表了论文《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 ,从此开创了有关孤独感

领域的研究。在此文的启发下, PePlan等开始对成人孤独感进行了研究。而从 20世纪80 年代开始,受成人孤独感研究的推动,对儿童孤独感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开展起来了。当前, 在心理学界,有关于孤独感的研究大部分是关于孤独感的研究取向、 定义、结构、测量指标、 预测指标的测量、孤独感的时间性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等方面。 孤独感的定义 在20世纪40年代,Leokamer就对孤独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孤独感的概念 :孤独是一种 情绪性问题,是个体的主观情绪性体验,是社会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质的异常, 是个体在 各种场合中的社交技能、认知或交流能力等均发生广泛性迟缓的现象。 (好像是儿童孤独感) 随后,研究者把孤独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并对其概念、 结构进行了广泛探讨。Weiss(1973) 认为孤独是源于个体渴望社会人际交往却感到与同伴群体疏离或感到被同伴拒绝, 由此而产 生一种长期弥漫性的令人苦恼的心理状态。 Sermat(1978)则认为孤独是由于个体想要有的朋友数量与现实有的朋友数量差距或社交 关系网络缺乏所致(朋友改掉)。Perlman和PePlau(1981)则指出孤独感指的是个体由于社交 关系网络不足导致的消极情绪体验,这种社交关系网络不足包括数量不足和质量低下。 PePlau, Russell和Heim(1979)认为,当个体的社交关系网络现实远远低于个体对其的期望时 就会产生孤独感。CassidR和Ber1in(1999)认为儿童孤独感是一种负性情绪体验, 是儿童感觉 自己在需要别人时却不可得到时产生的悲伤沮丧和不愉快体验 (CassidR&Berli n,1999)。 长期以来,国内研究者对孤独感定义的描述大多是对国外学者观点的直接或者间接引用, 或者是定性的描述。朱智贤认为孤独感是人在某种陌生、 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所产生的一种 孤单和不愉快的情感。而李传银 (1999)、邓丽芳(20RR)等则认为:孤独是当个体感到人际关系 实在不让人满意时,由于对社交的期待与实际交往水平差距不小时从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 黄希庭(20RR脂出孤独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 是个体期望具有满意的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 却又无法满足,从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 近十年来,国内研究者开始对孤独感开展本土化的实证研究, 并由此导致对孤独感的定 义做出了一些新的探讨。李艺敏(20RR认为孤独感是个体觉知到的渴望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 与这种需要的真正满足程度之间存在不一致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其并不总是消极的。吴立 奇(20RR)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实际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所产生的一 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虽然人们对孤独感的理解有比较大的差异, 但综合上述定义,仍然可以发现孤独感所共 有的三个方面重要特征:(1)孤独感源于人际关系不令人满意或人际关系缺陷 ;(2)孤独感是一 种主观情绪性体验,并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 ;(3)孤独感体验是使人痛苦的(Plau&Perlmen, 1982)。

孤独感研究的理论取向 从社交需要理论角度看,孤独感是个体对社交需要未得到满足的反应。 Sulnvan (1953) 认为孤独感是人的某种亲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不愉快体验。 Weiss(1973)认为孤独感是因 为较为明确的人际关系不足而造成的结果。 BeverleRTerrellDeutsch(1999)认为,人有与人持 续交往及被人关爱的需求, 若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会体验到孤独感。由上述观点可见, 社交需要理论比较关注孤独感的情感层面。 Weiss(1973)认为孤独感包括社交性孤独感和情绪性孤独感。 社交需要理论认为孤独感可

以以社会性和情绪性两种形式的进行区分, 然而这两者并非是完全独立的。 研究发现,在社 会性和情绪性孤独感之间有着高度共同的变异。 从认知加工理论角度看,孤独感是由于个体期望的人际关系与当前的人际关系状态之间 有差距并由此感到不满意而产生的不愉快感觉。 因此,孤独感的认知加工观点也被称为 “差 距观”。当研究孤独感时,认知加工理论一般站在当事人角度,重点分析孤独个体如何觉知 和评价其社交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看,因为人们以不同的标准评判自己的社交状况, 并且认 知加工理论强调的是孤独感的认知成分, 而不是孤独感的情感成分。因此,在认知加工视角 的孤独感研究中比较关注个体对社交关系的知觉和评价方面。 PePla u&Perima n(1982)认为, 当个体知觉到两种因素一渴望的社交关系模式和实际的社交关系模式一之间存在差异时, 个 体就会体验到孤独。Altman(1975)也推断,孤独感可能产生于对实际的和渴望的社交关系质 量、数量的比较。因此,认知加工理论认为,当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其期望的更不满意时, 就会产生孤独感(Peplau&Perlman, 1984)。相比较于生活需要理论的研究,认知加工理论更 关注能预测孤独感的认知

加工过程及对独处和社交拒绝解释的归因而非需要的满足。 行为理论认为,社会强化不足容易导致孤独感 :而孤独感常被认为是对较为重要的社交 强化不足的反应。从行为角度看,孤独感可以定义为某种负性的, 令人不愉快的情绪, 常当 做归因的函数被个体用来解释令人不愉快的社交关系和挫折( Marooen和Goossens总结了关于成人孤独感的理论研究取向之间的一些共同点。第一,孤 独感是在个体间的社会交往中产生的。人类需要理论与认知加工理论的研究均支持此观点。 (2) 孤独感是一种使人痛苦的消极体验。三种研究均主张孤独感是一种令人痛苦的主观体验。 (3) 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孤独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对其研究的一般方法是自我报告 法。(4)孤独感与独处及独居均有差异。 孤独感是指个体对其社交关系网络不足的主观知觉, 不同于独处,因为独处所指的是真实的状态。而独居指的是主观有意选择的独处。 孤独感的分类 情绪孤独感与社会孤独感个体所体验到的孤独感是一致还是有差异, 是一维的还是多维 的,对此,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无共识。 Russell,peplau和Cutrona(1980)认为孤独感是一种单 维度的情绪反应,系由个体对社交的渴望和期望值与实际水平差距过大引起的,他们认为, 孤独的核心感觉在性质上是一致的,感到孤独的人均以相同的方式理解和体验孤独。然而 Weiss则认为孤独感应该包含情绪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感。情绪孤独感指的是个体由于其依恋 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孤独感;社交孤独感则是指个体因为其社会整合的需求无法得到 满足或由于缺少社会感而引起的孤独感。调查表明, Weiss的二元观点影响最大。Vineenzi 和GraboskR(1987)又提出孤独感的类型是多维度的, 包括四个方面: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 绪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感。(职场孤独感基本是二元的,学会对应起来) 状态孤独感与特质孤独感 从孤独感与时间的关系角度可以将孤独感分为状态孤独感和特质孤独。 Roung和Beck 把孤独分为情境性孤独、暂时性孤独和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指的是对个体而言较为重要 的人际关系破裂、瓦解或改变时,个体所体验到的孤独 ;暂时性孤独是指多数人都能体验到 的偶然出现的孤独;长期性孤独是指较长时期内个体总是感到缺少使其满意的人际关系或者 因长期与人社交不足及存在社交技能缺陷而产生的孤独。 Gerso n&Perima n(1979)依据孤独感 在时间方面的特征将孤独感分为暂时和境遇性孤独感和慢性的素质孤独感。 实际上,前者就 是Roung等人所说的暂时性和情境性孤独,统称为状态孤独感 ;后者称之为特质孤独感。由— 此可见,状态孤独感是对环境变化的暂时反应, 但是如果个体长期无法适应这些环境变化就 可能转化为长期性孤独;而长期性孤独的人则很难与他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会 为此感到极为痛苦。(职场孤独感应该是状态孤独感) 朱智贤认为可以将孤独感分为主动孤独感和被动孤独感, 主动孤独感是出于符合特定文 化要求而刻意追求的心理隔离状态,通常与宗教阪依结合在一起 ;被动孤独感却是由于个体 被迫与他人隔离,由于社会因素等原因无法满足个体强烈的社交需要所致。 Sealiseetal(1984)将孤独感概括为以下四种情绪的组合 :(1) “不安”感,如紧张不安的情绪 体验;(2)被“遗弃”感,如抑郁、沮丧等情绪 ;(3) “损耗”感,如空虚、无聊等 ;(4) “孤立” 感,

Roung,1982)。1990 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