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师资培训
德国双元制标准化师资培训
总结
2017年7月5日至7月14日,我参加了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德国
双元制标准化师资培训的学习。通过这十天的学习,使我对德国的职
业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通过这次的学习,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
我的专业知识,增加了见识,更新了教育理念,加深了对职业教育的
理解,坚定了我作为一名职业教师的信心和决心。参加培训总的感觉
是,走出去,可以知道自己能力与水平,也可以知道别人的长与短,
有助于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具体说:接触到了最新的职
业教育理念,刷新了自己对职业教育的认知。
本次培训由德国职业教育专家Uwe.Heiber博士主讲。主要内容
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包含了德国的职业培训模式概述;教
学法和教学论以及课程开发的基本知识。其中在教学法中,博士不仅
对传统教学法进行了阐述,还重点讲解了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实验法、
角色扮演法、思维导图法、鱼骨图法及项目教学法等。为了培训需要
和加深学员的印象,培训期间我们还实地参观考察了立中集团。博士
讲课,严谨中不失幽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音像。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德国
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便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所谓“双元制职业教
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
(Berufsbildenden Schule 简称 BBS)进行,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
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
德国双元制模式学制为2~3.5 年, 一般主体为中学毕业生, 其
智力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 培养目标为技术管理人员。教学分别在企
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 约60%-70%时间在企业, 40%-30%时间在
学校。在培训的组织方式上,采用由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
培训学校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两方面共同完
成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培训工作。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课程设计以职业需求为核心。德国双元制模式
的理论课程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的,理论课覆盖了
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 知识面广, 深浅适度, 综合性强, 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所有的课程都按照学期进
行细分,无论哪一学期的课程,始终都是围绕汽车维修实践从泛到精、
由浅入深展开的。课程的选择都是经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业内专家综合
编排的,更注重直接性的职业经验。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本质在于,向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使其掌握
职业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岗位培训。德国双元制模式不仅注重基
本从业能力、社会能力而且特别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更 加注
重的是综合职业能力。
德国双元制模式所培养出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能力,
对我们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德国双元制模式培训的学生,
可以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所有工作任务,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工作岗
位的任务。他们在掌握了业务能力的基础上,还学会大量基础知识以
及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其适应能力就得到了大大的增强,为人生
道路作了坚实铺垫。
德国双元制模式不但具有较强的技术鲜明性,超前性,而且更注
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通过培训使学生获得宽广的知识技能面, 具
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主要特点:
(1)同生产紧密结合,培训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德国双元
制模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
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
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学生的学习
目的明确“为未来工作而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有
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
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
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
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真实的生产环境及先时的设施设备,使学生比较接近实践,
接近未来工作的需要;
(4)能较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这带给我们的启发是:(1)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
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
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
前了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
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
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2)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
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
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
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
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
教学内容体系,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4)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前
东德地区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救措施。对于我国
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
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途径。
中国教育部从80年代初开始在这一领域和德国有关机构进行合
作(如汉斯塞德尔基金会,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实施“双元制职业
教育”试点工作。中德两国总理于1993年签署了职业教育合作的联
合倡议书,足以说明两国政府对这项合作的重视。这次培训,颇有相
见恨晚的感觉。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
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看,知
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
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大任
务分解成小任务。教师要分层次地给学生下达行动导向。
其基本的教学步骤为:
1、课前准备:教师于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多媒体课件的
准备,教学任务书的准备,学生组内分工的设计,教学设备的准备,
学生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材料、元器件准备,仪器仪表的准备等。
2、下达任务:教师以简洁的语言陈述这节课的任务,并下发任
务书,任务书包括:主题、时间、注意事项等。
3、完成任务:这个阶段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体部分。教师引
导学生掌握完成任务的基本思路、方法后,按学生的具体学情,化分
学习小组,组内分工协作,完成作“任务”,形成“作品”。
4、展示学生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讨论,找出规律特
点,并对学生作品作出积极的评价。
其意义在于:
1、“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即学即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
兴趣。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
让学生乐于去操作、掌握。当学生完成了某一任务后,内心就会产生
一种成就感,一种喜悦感,一种冲击力,这种力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
自信心,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2、“任务”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讨论任务、分析任务、操作完成
任务的过程中顺利建构起知识结构。
3、因材施教,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然,Heiber博士也提到:教学中,“法无定法”,老师乐于教、
学生乐于学,适合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不论是传统教学法还是行动导
向教学法。同时,博士多次提到学生管理对教学的影响,他特别指出,
教学中,对于那些极个别的不学习、不服从管理的学生必须要有政策
性的约束。
德国的职业教育,从“学徒制”到“双元制”历经约百年时间,
我国从80年代初引进并试点实行,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但职业教育改革压力依然巨大,任务依然艰巨。每个职业教育人都要
爱岗敬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不怕苦、不怕累,
虽筚路蓝缕,但众志成城。
最后,再次感谢Heiber博士的精彩讲解,感谢学院领导给予的
这次培训机会;感谢各级领导对这次培训的大力保障;感谢一起勇战
酷暑、刻苦学习老师们,谢谢!本次培训,受益匪浅。
2017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