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2009年)

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2009年)

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简要介绍五个方面情况:I.基本情况(包括人文、地理和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基本情况);II.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主要发展成就;III.当前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IV.几个阶段性发展目标;V.下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

一、基本情况吉林省简称“吉”,地处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北邻黑龙江省,南连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与朝鲜隔江相望。

吉林省从先秦开始即纳入中央政权的行政区域管辖。

1653年(清顺治十年),清政府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是吉林省建置之始。

吉林由满语“吉林乌拉”(沿江的意思)得名。

1907年,正式建制称吉林省。

目前,全省辖1个副省级城市、7个地级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山管委会,60个县(市、区),省会长春市。

吉林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降水量为400-600毫米,以东部降水量最为丰沛。

全省冬季平均气温在-11℃以下,夏季平均气温一般在23℃以上。

全年无霜期一般为100-160天。

全省地势呈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

吉林省在全国的位置可以用“三个2%”来形象地说明,即:全省国土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大约2%(1.95%);人口(2008年末)2734.21万人,占全国的大约2%(2.06%);地区生产总值7203.18亿元,占全国的大约2%(2.15%)。

用几组数据来概括基本情况:(一)一个中心“一个中心”即:东北亚区域地理的几何中心。

吉林省正好处于由中国东北地区、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构成的东北亚区域的几何中心位置。

(二)两个基地“两个基地”即: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

吉林老工业基地是在“一五”时期,国家实施156项基本建设工程建立起来的,其中吉林12项,包括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吉林炭素厂、吉林铁合金厂、丰满电站等。

这些工业都是当时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吉林省又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素有“黄金玉米带”和“大豆之乡”称誉,近几年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在5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其中2008年达到568亿斤,为历史最高水平。

吉林省以占全国 1/25 的耕地,为国家提供 1/10 的商品粮,全国每6斤玉米就有1斤是吉林生产的。

(三)三大优势“三大优势”即:加工制造业优势、科教人才优势、资源和生态优势。

1、加工制造业发达。

目前加工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占80%左右。

一汽集团拥有重、中、轻、轿等六大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长春客车厂是亚洲最大的轨道车辆生产基地,累计生产铁路客车、地铁车辆分别占全国的50%和85%以上。

长春大成是亚洲规模最大、技术世界领先的玉米加工企业,加工能力300万吨,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赖氨酸和化工醇生产能力。

2、科技教育实力雄厚。

全省每万人拥有科学家、工程师和在校大学生人数均居全国第6位。

全省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41人。

拥有中科院长春光机物理所、应化所、地理所,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所等一批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在汽车及轨道客车研发、光电子技术、新材料、科学仪器仪表、农业生物技术、中药和生物制药等领域具有比较强的科技优势。

新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等都是在吉林省诞生的。

神州五号飞船所用的光学仪器很多都来自吉林省。

拥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

吉林大学是我国目前办学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

3、资源和生态优势明显。

吉林省自然资源丰富,现有活立木总蓄量86089万立方米,列全国第6位。

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中国六大林区之一。

全省已探明储量矿产资源89种,油页岩、硅藻土、硅灰石、火山渣等11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其中油页岩查明储量占全国的54%。

吉林省生态环境优良,是全国第二个被国家批准的生态省试点省份。

(四)八大景观—“吉林八景”吉林省自然、人文景观比较丰富。

如长白山、高句丽古迹、查干湖冬捕、伪满皇宫及八大部、龙湾群、向海、拉法山红叶谷、吉林雾凇、净月潭、防川景区、望天鹅景区(即十五道沟)、北大湖滑雪场、汽车城区、长影及长影世纪城等,这些景观都是比较独特的。

但由于开发和宣传不够,知之者不多。

2009年3月份,省政府组织开展了吉林著名景观评选活动,公众对30个候选景区和景观进行投选,总票数达5300多万张,最终评选出八大景观,命名为“吉林八景”。

它们分别是:长白仰雪——长白山深宫尘史——伪满皇宫王城遗韵——高句丽古迹寒江雪柳——松花湖(吉林)雾凇净月神秀——净月潭向海舞鹤——向海冰湖腾鱼——查干湖冬捕鸡鸣三疆——防川景区(五)十大产业吉林省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特点明显。

在“十一五”规划中,我省重点规划了十大产业,即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能源、冶金、建材、轻纺和装备制造业。

其中,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为我省的支柱产业,生物医药和光电子信息为优势产业,能源、冶金、建材、轻纺和装备制造为特色产业。

这里重点介绍三大支柱产业。

1、汽车产业。

我省以一汽集团公司为核心,形成了集整车、各类专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贸易为一体,中重型卡车、中高级轿车、轻型车和微型车等较为齐全的汽车工业体系,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

汽车产业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超过1/3,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

2、石化产业。

以中油吉林石化公司、吉林油田为核心,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超过1/5,占GDP的比重为7%左右。

吉化公司现有乙烯生产能力85万吨,每年可提供百余种近600万吨的石油化工产品。

3、农产品加工产业。

依托大成、皓月、德大等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已超过2000亿元,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超过1/4,占GDP的比重为9%左右。

此外,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两个优势产业在我省都有国家级的产业基地。

能源产业中,我省的新能源优势明显,特别是风电,为国家六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之一,核电项目也将在“十二五”上马。

二、振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机遇,着力解决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和结构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施国企改制、投资拉动、招商引资、扩权强县等一系列推动振兴发展的重大举措,全面增强发展的活力、动力和能力,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经济社会正在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可以说,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吉林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我省历史上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群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连续跃上五个台阶2009年全省GDP总量达到7203.18亿元,增长13.3%(其中2006、2007、2008三个年份分别增长15%、16.1%、16%,增速均居全国前三位)。

2004-2009年,全省经济总量跃上了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7000亿元五个台阶,目前总量居全国第22位。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柱优势产业发展壮大2009年,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3.6:48.5:37.9。

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2005年开始超过1000亿元,目前已成为继汽车、石化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民营经济总量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比2003年提高10多个百分点。

(三)改革开放取得突破,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国企改革取得突破。

从2005年开始,我省实施大规模国企改革,目前已基本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国有股本比重由80%下降到27%左右。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

2006年省直51个厅局分两批向县(市)下放876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08年又减少和下放305项,占行政审批总数的51%,减少和下放年审年检项目42项,占总数的67%;全部实行了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逐步由供养型向民生型转变。

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吉林银行成功组建并完成国内增资扩股和省内九个市(州)的机构布局,东北地区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在我省成立,农业保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

价格改革稳步推进。

水、电、煤等资源要素价格机制不断完善,158家高耗能企业开始实行差别电价。

对外开放水平有了新的突破。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经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是目前为止我国唯一的沿边改革开放国家级战略。

(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2009年,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58.62亿元,人均突破2万元,达到发达省份水平。

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8.7万公里,比2005年末增加3.68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035公里,比“十五”末增加492公里,规划中的12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乡镇、行政村通水泥路率分别达到99.2%和81.4%,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长白山旅游机场正式通航,2010年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预计达到450万人次。

总投资650亿元的电力工程中,大唐辽源热电、长春第三热电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华能长春四热、国电吉林热电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使我省千万千瓦工程有望提前实现;查干浩特、大通和大安风电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十一五”末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60万千瓦,成为全国风电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

老龙口水利枢纽、引嫩入白、哈达山水利枢纽等5项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结束了我省多年没有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历史。

这些重大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为改善全省基础设施、壮大主导产业、促进结构优化,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五)社会民生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006元和5450元,年均增长12.7%和13.6%,在全国率先实施城市棚户区、煤矿棚户区、林业棚户区、农村泥草房改造和城市廉租房建设“五路安居”工程,城市55万户、农村20多万户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社会保险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5大险种全部建立。

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全覆盖。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启动。

从以上几方面情况看,振兴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从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均实现翻番来说,相当于五年时间再造了一个吉林。

三、当前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初步判断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发展规律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称之为发展阶段性特征。

依照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理论,我国各地区所处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别,但总体看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水平与现代化标准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与美国、日本、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比较,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较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