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政治心理一、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1、政治心理的调试(1)概念政治心理又称为社会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关系的产物,而社会政治关系归根到底又以生产关系为基础。
它是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最直接反映,是处于政治意识初级阶段的政治感觉、感情、情绪、需要等心理倾向。
(2)特征从政治心理存在的形式看:自发性、不稳定性、广泛的社会性、潜隐性。
从政治心理存在的内容上看:直接感受性、阶级性、民族性、历史性。
(3)性质积极的、进步的、革命性的消极的、落后的、保守的2、政治心理的分类(1)情境政治心理A、政治稳定时期的政治心理B、政治动荡时期的政治心理C、政治偶发事件引起的政治心理(2)角色政治心理A、民众政治心理。
影响因素有政治制度、领导权和领导作风、政策、政治关系等。
B、政治人物政治心理。
分为政治领袖、政治活动家、政治理论家。
C、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
表现方式:个性心理、心理状态、心理冲突等(3)代际政治心理A、年老一代的政治心理B、中年一代的政治心理C、青年一代的政治心理(4)阶级政治心理由于阶级利益和地位的差异,造成不同的心理倾向和特性3、政治心理的作用第一,对政治稳定方面的作用。
第二,对政策制定的作用。
第三,对政治变革的作用。
第四,对政治理论发展方面的作用。
二、政治行为的引导1、政治行为的概念和分类(1)概念:行为,是人们为了谋求某种需要、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政治行为,是人们为了谋求政治需要、到达政治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活动。
如:投票、参加政治学习、发表政治见解、参与政治活动、加入政治团体等。
(2)分类从作用性质上分类:积极的、中间的、消极的、破坏性的从作用形式上分类:直接的、间接地从形成因素上分类:内因的、外因的从对政治目标的作用效果分类: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2、政治参与(1)概念:政治参与是指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以合法的或非合法的程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包括投票选举、参加政治团体或某种利益集团、在政治机构中担任公职、参加政治讨论、从事政治活动、同政治领导人对话、从事武装斗争等。
(2)影响政治参与的因素一是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在社会上流行的,人们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情感、政治价值的总称。
其基本功能有:变革政治体系、维持政治关系、指导政治行为。
二是政治态度。
政治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政治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向。
三是社会利益。
四是性格结构。
五是社会化程度。
(3)健全政治参与机制一要提高的素质。
二要创造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
三要采取有效的政治参与措施。
三、政治思潮与政治秩序1、政治思潮的特征(1)思潮作为思想之潮流,与思想思想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其一,两者间有种属关系。
其二,思潮与相应的思想之间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
其三,思潮与思想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
(2)政治思潮也属于社会思潮的范畴,它们有共性,也有差异。
区别:其一,思潮是在一定群体中传播较快、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思想。
其二,思潮必须能够集中反映相当一部分人的愿望和要求。
其三,思潮在一定社会的整个意识中一般处于非统治地位。
2、政治思潮与政治观的关系(1)区别:一是认识层次上的区别。
二是表现形式上的区别。
三是传播方式上的区别。
(2)联系:一是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
二是传播和发展上的联系。
3、资产阶级思潮与资产阶级政治观第一,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潮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资产阶级宣扬其政治观、维护其政治统治的需要。
第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潮的核心内容都包含着资产阶级的政治观,是资产阶级政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类是鼓吹资产阶级“强权政治”的政治思潮。
二类是鼓吹资产阶级统治“合理论”的政治思潮。
三是鼓吹资本主义制度“完美论的政治思潮。
综上所述,资产阶级政治思潮的核心观点都是资产阶级政治观的内容,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在本质上是相对的。
4、政治思潮对政治秩序的影响政治思潮对政治秩序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它们既能维护和巩固政治秩序,又能干扰和冲击政治秩序。
以下着重分析错误的政治思潮对政治秩序的消极作用:(1)影响政治共识政治共识是构成和影响政治秩序的观念形态的因素,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生活现象在认识上具有一致性,持有相同的政治思想观点。
主要表现在:动摇政治信念、改变政治价值取向、模糊政治认识。
(2)影响政治关系政治关系是人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相互作用的表现,这种相互作用表现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和个体、集体与国家之间。
主要影响:影响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影响个体与党、团组织的关系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影响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政治关系。
(3)影响政治局面在一定条件下,政治思潮的扩散与政局动荡的形势互为因果、相互强化的关系。
一方面,政治思潮的传播越广泛,越能激发政治局面的动荡不定;另一方面,政治动荡的形势越严重,又越能加速政治思潮的扩散。
可以说,一切政治局面的动荡不稳都有一定的政治思潮相伴,都有一定的政治思想作用于其中。
5、资产阶级政治思潮影响政治秩序的途径和方式(1)以全面强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方式维护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权资产阶级思潮以隐蔽、间接地方式强化资产阶级政治观的影响:一是以哲学思潮强化其政治观点。
二是以经济学思潮强化其政治观点。
三是以文艺思潮强化其政治观点。
还有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其他形式。
(2)以和平演变的方式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一是利用大众传播渠道,开展“宣传战”、“攻心战”。
二是通过国际交往方式,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三是借改革开放之机,改变政治大方向。
四是扶持“反对派”,培植代理人。
6、政治秩序对政治思潮的作用(1)政治秩序的性质规定了对政治思潮取舍的标准(2)政治秩序的稳定程度决定了政治思潮影响作用的大小四、政治思潮评析与政治秩序稳定1、政治思潮评析对政治秩序稳定的作用(1)是坚持改革开放条件下保持政治稳定的需要(2)具有对政治观点的分辨作用其一,有利于分辨其现象与本质。
其二,有利于分辨其流派和体系。
其三,有利于分辨其合理性与欺骗性(3)具有对政治行为的导向作用积极开展对政治思潮的正确评析,既能发挥对政治观点的分辨作用,又能发挥对政治行为的导向作用。
其一,净化和调控政治行为产生的社会环境其二,对破坏性政治行为的抑制和阻止作用其三,对制度化政治行为的引发和强化作用2、政治思潮评析的方法(1)政治分析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遵循客观的政治规律,分析和认识有关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的方法。
(2)理性批判法——对政治思潮中有原则性错误的政治理论观点,给予有针对性的理性批判,以消除影响,肃清流毒,伸张正气,发展真理的方法。
(3)争鸣论辩法——不同的学术理论观点、不同思想认识之间开展自由辩论、民主商榷、各抒己见,见仁见智,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肯定和发展正确的思想理论,否定和纠正错误的思想倾向,以统一和提高思想认识,促进学术理论研究和科学文化繁荣发展的方法。
(4)系统研究法——进行政治思潮评析的基础,对政治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兴衰过程、基本观点、本质特征、社会效应等作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分析、认识,以求作出正确的结论和评价的方法。
五、政治观评价1、政治观评价的涵义政治观评价,就是一定的主体根据利益和需要的标准、原则和规范对某种政治观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
政治观评价要回答的问题是:这种政治观是真是假,它的认识价值和实践价值如何?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何?它对人类历史发展、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对阶级、民族等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个体生活和成长有利还是有害?总之,政治评价具体表现为是非判断和厉害判断。
2、政治观评价的特点(1)阶级性(2)复杂性和严肃性(3)动态性3、政治观评价的作用(1)导向作用(2)强化作用(3)预见作用4、政治观评价的标准政治观的评价标准问题是政治观评价活动的关键。
一定的评价标准反映和体现一定的价值标准,它们的实质都是主体利益和需要的内化——主体的内在尺度。
政治观的评价标准是一个价值坐标体系,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
(1)政治观评价的阶级标准即:在政治观的内容与功能评价上以阶级的是非为是非。
在内容上,要求体现对阶级的国家和政体的认同感;在功能作用上,有利于阶级或政治集团的政治统治的巩固。
阶级标准的确立试图维护阶级政治观的唯一性。
阶级标准的存在决定了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总而言之,“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政治观评价标准。
(2)政治观评价的时代标准时代标准,就是要求政治观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更新内容和形式,以适应特定的时代。
坚持时代标准,是政治观在内容上保持价值,在时代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条件和保证。
时代标准的具体内容是:其一,任何阶级或政治利益集团的政治观,必须反映时代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反映处于特定时代发展中的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其二,政治观评价的时代标准要求对处于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个体坚持具体的差异性标准。
(3)无产阶级的政治评价标准其一,无产阶级能够确立与人类历史性时代性相统一的政治观。
其二,无产阶级能够运用正确的理论与方法来保持阶级性与社会进步性、时代性标准的统一。
(4)把握评价标准的原则A、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统一的原则B、动机与效果相结合的原则C、相关性原则5、政治观评价方式和途径(1)政治观评价方式的类型A、个体评价方式和群体评价方式B、直接的明示的评价方式和间接的暗示的评价方式(2)政治观评价的途径A、政治舆论评价B、政治荣誉评价C、政治规范评价D、政治总结鉴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