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民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公民资格及其价值的认识,在小学生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笔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引领,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爱心驿站”实践活动,满足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和争取社会认同的需要。
实践证明,以“爱心驿站”公益实践平台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和爱国意识。
学生在活动中能获取参与社会的必备知识和能力、增长才干,提高各项综合能力,同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得到公民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爱心驿站公民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爱国意识一、研究缘起1.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现代公民,加强青少年教育,必须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处于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的学生,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他们增强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独立精神,但同时社会上逐利思潮的泛化,也不可避免地给他们造成负面影响,而利益意识的强化和责任意识的弱化就是一个突出表现。
2.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的欠缺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很多家长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孩子在街上看到一些好的或不好的行为,不会激动,也不会愤怒,而是麻木、漠视;孩子脾气越来越固执,讲多少道理就是听不进去;孩子心理越来越脆弱,碰不得,说不得;孩子的交往能力太差了,和谁都玩不起来……家长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现在的孩子的确发展不够全面,对于他们的教育,做为学校,作为老师也很矛盾和困惑。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而小学阶段正是公民意识雏形形成的关键期。
现代公民应有的“自主、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公民意识,仅仅依靠学校里的课程教育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
创设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就是社会实践,笔者所在学校的“爱心驿站”正是一个以滴水未来班发起的,以公益实践活动为主要特色的实践平台。
这样能将理论教育紧密地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实践活动有效成为公民意识萌发的源头活水,同样良好的公民意识也能在实践活动得到提高和巩固。
3.现代公民意识培养亟需良好的载体在新的发展时期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下,笔者在思考:如何采用小学生喜爱的形式,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公益实践活动,才能有助于增强新时期小学生公民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以“爱心驿站”实践活动探索一条具有实效性和系统性的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的道路,寻找一条适合时代特点的有效的公民教育新途径具有长远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1.现代公民意识及小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若干内涵公民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公民资格及其价值的认识。
责任意识、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识、参与意识与交际能力等是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
公民意识的培养,对公民个人及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公民身份、公民权利和公民责任的认同,这种认同能够升华为自己对所属国家和社会的情感,并把这种认同和情感付之于实践,即享有权利,有履行义务。
在全球化思潮下的理想公民,同时应该积极扮演“社会公民”、“国家公民”、“世界公民”、以及“生态公民”的角色。
因此,公民意识主要包括社会公德意识、爱国意识、责任意识、法制纪律意识、科学理性精神、环境保护意识等,其核心思想是民主与平等、权利与义务。
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常常被忽略的话题,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它是一个核心问题。
在小学生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按照小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全体学生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学生潜能得到开发,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本课题着重以爱心驿站公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中的社会公德意识、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展开了研究。
2.爱心驿站爱心驿站的创建指导思想是通过爱心驿站传播“大爱小我”的人文精神,以公益活动培养小学生现代公民意识。
它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载体,具有活动性、体验性,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发现问题,设计并解决实际问题;它是培育学生爱心与责任的平台,在爱心驿站的平台上,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培植学生的爱心,搭建助人者与受助者之间爱的驿站;同时,它还是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队员们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及时发现校园生活中的问题,提出问题,集体交流讨论,形成解决方案。
爱心驿站活动可以是帮扶类、环保类、宣传类等实践活动,也可以是调查研究社会现象等实践活动。
以它为平台开展活动的组织者是学校德育处和少先队大队部的老师和部分骨干队员,自课题实施以来,爱心驿站成为了笔者学校德育建设的一个新阵地。
三、研究设计1.查找资料通过文献资料查找了解到,现代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书十分强调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学会与人共处等公民素质的培养,在国际上甚至提出了“世界公民教育”,可见公民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的焦点。
2.问卷调查分析编制《小学生公民意识调查问卷》,抽取了每个年级1个班学生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小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1)学生具有较好的爱国意识,但是对政治信仰相对淡化,一些非主流的观念容易通过各类媒介在学生中形成非理性的共鸣,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一定的挑战。
(2)现在学生从小就养尊处优,他们聪明、能干,但同时他们更主张“自我”,对他们进行责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爱国意识教育的确是个挑战。
(3)学生能较清晰地意识到要遵循社会公德,只是对很多自身的行为规范还不成熟。
综上所述,调查发现小学生接受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更多来自社会和家庭,学校和课堂中的教育力度和影响力不够。
同时反映出学校在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的问题和缺失。
鉴于此,本课题决定先采取有效的行动着重培养这三个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学生责任意识和爱国意识。
3.研究目标的确定课题培养目标是在“引领每个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阳光学子”的理念指导下确定的,突出强调以人为本。
以爱心驿站公益实践活动为载体,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细化为以下三点:(1)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五爱”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促使学生进行社会公共道德的内化,即知、情、意、信、行依次的转化,把习得的公共道德知识潜移默化到学生所履行的社会公德行为之中。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努力培养学生做到:对自己负责——培养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对他人负责——尊重与接纳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对集体负责——主动关心爱护集体,珍视集体的荣誉,解决参加集体事务和各项活动履行应尽的义务,学会共享,主动为集体发展尽职;对家庭负责——尊老爱幼,为父母分忧,营造温馨家庭氛围;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讲爱心与奉献,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爱护环境,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3)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以祖国利益为首位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将自己的成才、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4.研究内容的制定(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指导;(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小学生发展的规律,针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层次化、阶段化特点,分年级进一步完善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构建小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框架体系。
(3)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
包括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学生公益实践活动,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可操作性;建立和健全学生公益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确保实践活动有序规范的开展,逐步实现小公民意识培养的目标。
5.研究方法的选择(1)文献研究法:通过比较与研究其他国家对于公民教育的现状,从比较中分析中得出适合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途径。
(2)问卷调查法:对于当代小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进行调查、整理、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小学生在公民意识发展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完善小公民意识的培养目标提供客观依据。
(3)行动研究法:针对不同阶段的研究对象,及时总结科学、有效的工作内容、方法和途径,建立和健全学生实践活动制度。
(4)个案研究法:运用个案分析、经验总结、主题活动汇报等形式及时展示学生在“爱心驿站”实践活动中的成长,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提高。
四、实践探索(一)爱心驿站的空间设计让“爱心驿站”真正成为一个“站”,源自于去年3月份的一次学雷锋行动。
当时,为了让无人认领的红领巾不再闲置下去,他们清洗了红领巾并把它们送给早上忘戴的同学,赠送地点就设在了离校门口最近的科艺楼一楼楼道口,它是不足5平米,如今,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点,一块牌子,更是一个培育学生爱心与责任的平台,搭建助人者与受助者之间爱的驿站,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载体。
(二)爱心驿站的活动设计1.培养社会公德创意活动设计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交往行为的规则意识。
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标志,也是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教育对他们的良好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公益实践活动能帮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五爱”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促使学生进行社会公共道德的内化,即知、情、意、信、行依次的转化,把习得的公共道德知识潜移默化到学生所履行的社会公德行为之中。
◆设计之一:角色体验式体验教育强调实践第一,重在体验的“过程”,“用心感悟”,体验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角色体验,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让儿童通过模仿、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在亲历中创造性地反映生活,是一种仿真性的教育活动。
我们帮助队员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动,实现思维的飞跃,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案例】学校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社会化的过程就是让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学习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成为一个能够与环境,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
什么是规则?似乎人人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