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论文题目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指导教师纪芳学生姓名仲亮吕振高玉鹏学号************ ************ ************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学单位物理系(盖章)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仲亮吕振高玉鹏(德州学院物理系,山东德州)摘要关键词参与监督责任法律平等独立公共自主自主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

具体体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它是公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应履行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自我认识"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公民对于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观"。

公民意识决定于公民的实践,而公民的实践活动可以是纯粹的公民政治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活动"由此,公民意识并非可以和公民的其他意识严格区分开来的,它或者直接来自于公民自身的政治实践活动,或者来自于对有关其政治地位的规定,或者来自于公民对政治现象的关注,也可来源于公民在参与经济或社会其他活动时所带来的思想观念。

一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1. 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

2. 监督意识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

3. 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

(纳税)4. 法律意识——规则意识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发展重点公民意识体现了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认同,也是公民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观念,广泛表现在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经济、法律、道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民意识的内容是基于公民的身份意识而构建的,它也可以基于核心意识而不断拓展如:1平等意识,独立人格2公共精神3自主理性公民意识的实质是强调一个人在社会、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个人对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

公民意识教育是指以现代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而实施的各项教育活动的集合体,其核心是要使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积极而负责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以发展国家和社会为己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公民意识培养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大学,理应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任。

据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问卷调查,我国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比较关注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平等、民主、市场、环保等意识,但总体上说,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还存在以下问题,表现在:公民基本知识水平较高,行为意识水平较低。

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在历史、地理、法律知识方面回答正确率较高,而在公民行为方面的回答正确率较低。

近年来,大学生的公德素养已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焦点,人们发现,一些大学生的公德践行水平较低,缺乏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乱扔果皮纸屑、损害公物、在公共场所乱写乱画的现象时有发生。

公民权利意识较强,义务意识较弱。

公民权利与义务是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公民意识也必须包括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

据调查,许多学生在法律知识的学习中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重视实用性较强的法律知识,忽视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的法理知识。

因此,很多学生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能正确理解,对公民的权利了解较多,而对公民的义务知之甚少,希望得到法律所赋予的一切权利,不希望别人对自己进行约束与管理,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很少考虑。

公民自我意识较强,国家意识较弱。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

大学生能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但其作为公民的国家意识相对较弱。

一般来说,大学生都有爱国之心,但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大学生往往注重的是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2.成因分析第一,封建传统的影响。

公民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民主城邦时代,其原意为“属于城邦的人”。

他们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管理,同时承担守卫城邦的责任。

现代公民是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与民主伴生,与法制相依。

我国是一个受封建传统影响很深的国家,封建社会的臣民意识、家族意识弱化了独立、自由、民主、法制等现代意识的发展。

同时,人们的活动基本上在家庭、熟人中展开,因此,人们对公共生活领域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较为陌生,正所谓“传统的中国人只讲自己小圈子里的道德——遵守家庭、朋友、熟人的道德规范,而一旦脱离这种血缘或类血缘的环境,到了陌生的公共环境中,就往往对公共秩序中应该共同遵守的东西熟视无睹”。

现在的中国,传统小农思想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公民意识的生成,处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第二,法制宣传的误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法制建设与宣传,经过“四五普法”,法律意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但法制宣传也存在一些误区。

一是重知识轻素养。

在普法活动中更多注重的是公民学到多少部法律,记住了多少法律条文,而忽视了法律理念的植入、法律价值观的培养以及法律权威、司法权威的树立。

二是重说教轻实践。

我们的法制宣传基本上停留在对法律的口头宣讲上,缺乏良好的法治实践活动;加上一些领导干部、个别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随意执法,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和法制的尊严。

这些都对正在成长中并初涉社会的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一度受“左”的思想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取消了公民课程。

1985年,教育主管部门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课,但没有真正实施。

1995年,国家教委将公民教育纳入了《中学德育大纲》中,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要求和实施计划,加上“应试教育”的冲击,公民教育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

学生进入大学后虽然接受过法规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其中也涉及到公民教育的内容,但这方面的知识零碎而不系统。

同时,由于教学脱离实际,导致公民意识培养流于形式。

从教育的内部运行机制看,道德、法律教育理应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我国的公民道德、法律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失衡问题。

在教育目的上,我国道德教育过于强调“高尚”道德的培养,忽视“低层次”的社会公德教育、人格教育;注重个人与集体关系、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教育,而忽视基本的人际关系教育,使得有的学生在一些基本的道德素质培养上出现空白,影响了更高道德层次的形成。

法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公民,偏重灌输学生被动的守法意识。

在教育内容上,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特点相脱离,出现了“小学讲共产主义理论、中学讲道德教育、大学讲社会公德”的倒置状况;包括公民教育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枯燥无味、无的放矢的问题,使公民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在教育手段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组成部分的公民教育仍以课堂灌输为主,缺乏公民实践和公民行为养成的训练。

二、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途径和方法公民意识不会天生或自然而然地形成。

培育公民意识的种子,必须从生活的点滴开始,从学生阶段开始。

学校历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是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主渠道,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使大学生实现从“百姓”向“公民”的转化,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这需要我们做到:充分发挥法律课程在公民教育、公民意识培养方面的功能和优势。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整个社会的公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民主法制水平等得到全面提高,公民才能对各种社会行为公正地做出道德与不道德、合法与非法的评价,从而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增强抵御消极腐朽东西侵蚀的免疫能力。

学校法律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必须建立以法律课程为核心内容的公民系列课程体系。

首先,对法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法律教学作为承担培养公民意识的主要课程之一,过去偏重于灌输学生被动的守法意识,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一点十分必要,但仅注重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整与社会秩序的确定是法在现代社会中的主要功能,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法不仅要求人们遵守义务、履行责任,更要求人民去行使权利,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任何一个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都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要让学生知道哪些可以去做,哪些必须去做,哪些禁止去做,让学生树立慎重行使权利和认真履行义务的思想,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

因此,法律课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把法律精神的内核与实质传授给学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深入到价值熏陶,变单纯的守法教育为全面的公民意识教育。

其次,公民意识教育必须廓清法就是约束、法就是惩罚的片面认识。

不仅要分析法的禁止、惩罚功能,还要分析法的许可、鼓励等预见、指导功能,从而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把法的课堂搬到社会上去,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做现代公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紧迫感。

加强公民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民教育除了系统的学校理论教育外,还需要开展广泛的实践性教学,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的公民生活体验,使大学生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理解更加深刻与全面。

但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的重视和各部门的配合,需要人、财、物的投入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

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应多种多样,如在法律教学中,举办模拟法庭、组织庭审旁听、组织法学知识竞赛等,这可使大学生懂得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再如,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人民代表选举、社区法律咨询服务、社会公德论坛、学生干部选举、学校民主管理等,这可多方面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