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题目: 突发公共事件——孟连事件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行政管理131 班级: 行管131班 学号: ********** 姓名:*** 指导教师:***
2014年12月21日 摘要: 突发公共事件,又称紧急事件,或危机事件,一般是指突然发生并危及公共财产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秩序,需要公共管理部门立即采取相对措施给予处理的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公共性,不确定性,紧急性,后果双重性的特点,按照事情的起因,我们可以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重大事故,重大社会事件三大类。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我国的飞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显现,突出,研究突发公共事件,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对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以“孟连事件”为例,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研究,剖析。
关键词:孟连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管理体系 政府预防 利益诉求
案例: 孟连县的橡胶产业开始是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起来的,胶农按协议价格把胶乳卖给橡胶公司。“勐马”和“公信”是孟连县最大的橡胶企业,经历了从乡镇企业到股份合作制企业、私营企业的两次改制,但改制并不彻底,留有产权不清晰、管理不规范、分配不合理的后遗症。2005年以来,橡胶价格大幅攀升,从原来的几千元达到2.5万元以上,但公司对胶乳收购价格不作调整,橡胶价格飞涨和农特税取消带来的利益被橡胶公司老板独享,引致胶农愤慨。胶农决定中止出售胶乳给公司,自行给价高的收购者,遭到公司派出的保安阻止,双方多次发生冲突。县乡党委、政府对此简单地以治安案件论处,反复动用警力介入,刺激胶农,致使警察被打、警车被砸,“7·19”前已累计发生群体性事件7起。
孟连县委、县政府认为,这些事件是农村黑恶势力作怪,要求普洱市调用警力进行打击。2008年3月,普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谢丕坤专程到省政法委汇报,孟苏铁听了情况后说,要分清矛盾性质,最大限度考虑群众利益,调整利益纠纷,不同意治安整治和抓捕。省政法委派出工作组到孟连调研后认为,当地社会治安 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群众利益纠纷,再次重申对少数人采取强制措施可能引起群体事件的风险。
2008年6月14日,普洱市公安局又向省公安厅书面请示跨县调动400名警察到孟连,省政法委、公安厅明确否定了这一请求。然而,2008年7月2日的普洱市委常委会依然决定打击孟连农村黑恶势力,跨县调警之事不再向省里报告。2008年7月11日,市公安局调动的警力向孟连集结。
2008年7月15日,孟连县派出工作组对公信乡、勐马镇部分胶农因利益纠纷与当地橡胶企业发生冲突事件开展处理工作。
2008年7月19日上午,公安机关依法对勐马镇勐啊村芒朗组分别涉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故意伤害罪的5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传唤措施,在依法强制传唤任务执行完毕后,按计划向村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时,500多名不明真相的人员在极少数别有用心人的煽动下,情绪激动,行为过激,多次冲越警戒线,手持长刀、钢管、铁棍、木棒向民警进行攻击性劈砍、殴打,致使多名民警受伤,民警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经多次喊话劝阻、退让、鸣枪警告无效的情况下,被迫使用防暴枪自卫,由于距离较近,致使两人死亡。事件还造成41名公安民警和19名群众受伤,9辆执行任务车辆不同程度损毁。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自2005年以来,橡胶价格大幅攀升,从原来的几千元达到2.5万元以上,面对市场上橡胶价格的大幅攀升,孟连县与胶农合作的公司却对胶乳收购价格却始终不作调整,不遵循市场规则,这引起了当地胶农的极大不满,在“孟连事件”发生前,已经发生几次小规模的暴力冲突,而当地的政府部门,却没有深入调查,一味的将前期的小规模暴力冲突定性为普通的治安案件。在当地的领导集体中不乏聪明人,面对市场上橡胶价格的变动,收购公司为什么不相应的调整橡胶的收购价格?面对“孟连事件”前期群众的信访,到最后愈演愈烈的暴力冲突,当地政府部门为什么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收购公司于胶农之间的纠纷?同时,是谁给予收购公司的权力,强行向当地胶农收购乳胶?此等种种,不禁让我们想问这中间的巨大利润跑进了谁的腰包?最主要的是孟连事件能不能避免?我们能从这个案例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下面就让我们以“孟连事件”为例,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及处理进行分析。
案例分析: “孟连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突发公共事件 所谓突发公共事件,一般是指突然发生并危及公共财产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秩序,需要公共管理部门立即采取相对措施给予处理的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如下特征:(1)公共性,(2)不确定性,(3)紧急性,(4)后果双重性。孟连县“7·19”事件,表面上看是警民冲突,实质上是胶农与企业的经济利益长期纠纷所引发的一起较为严重的群体性社会安全突发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在特定条件下的集中表现。孟连县的橡胶产业发展从八十年代以来经历了两次改革,一次是乡镇企业改革,一次是股份制改革,但两次改革都不彻底。由于产权不清晰,管理不规范,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特别是随着2008年橡胶价格的不断上涨,利益分配纠纷逐渐激化,胶农长期以来对橡胶公司的积怨,逐步发展成为对基层干部、基层党委政府的不满,加之少数违法人员乘机进行挑唆、误导,在个别地方出现了围攻、打砸橡胶公司,甚至围攻、殴打县乡工作组人员,打砸公私财物,非法收缴群众费用,欺压群众等情况,致使基层政权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群众正当利益诉求得不到及时调处。严重影响了当地社会治安稳定。
“孟连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利益冲突中,政府的缺位。 利益表达是公民社会的常态,政府的责任是维护社会公平和秩序。在本案例中,胶农决定中止出售胶乳给公司,自行给价高的收购者,遭到公司派出的保安阻止,双方多次发生冲突。县乡党委、政府对此却简单地以治安案件论处,反复动用警力介入,刺激胶农,没有从当地实际出发,深入调查。面对胶农的不满以及合理的利益诉求,充耳不闻,没有从根本上抓住问题,只知道一味的采用高压措施进行维稳,一味的偏袒橡胶公司,没有从中间扮演好调停者的角色,致使胶农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合理的受理,民怨沸腾,演变成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仇视,最终爆发了“孟连事件”。
“孟连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权力与资本的结合导致政府的错位 资本与权力容易相互形成吸引力,拥有权力的政府人员容易受到金钱的诱惑,容易滋生腐败,使政府的管理错位,缺少公正性。根据材料显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分析这种腐败。一是当地少数领导干部与橡胶公司交往甚密,相互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地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如孟连县委原书记胡文彬,在当地工作3年,每年下乡的次数只有十多次,而且下乡的目的地常常是两个橡胶公司。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日积月累,加上其他少数干部的种种行为,群众对他们的心理已经从单纯的“看不惯”演变成了厌恶直至对抗;二是由于与橡胶公司的利益关系,导致群众与公司的利益出现冲突时,个别干部作为既得利益者无视群众的困难和感情,不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直接站到了老板这一边。这种失职渎职行为,致使胶农与橡胶公司之间的矛盾累积,最终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化解矛盾的制度性渠道没有形成 如果社会矛盾是“水”,我们还没有建设成疏通水的“渠”。孟连事件和其他的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有着相同的原因,就是群众利益向上表达诉求的渠道不通,形式单一,受理单位没有实权,受相关部门的制约很大,不能很好地解决群众的诉求。孟连事件就是胶农向上表达诉求的渠道不通畅,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积累,加之胶农长期以来对橡胶公司的积怨,逐步发展成为对基层干部、基层党委政府的不满,再加上少数违法人员乘机进行挑唆、误导,致使基层政权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群众正当利益诉求得不到及时调处,最终因为公安机关在依法对勐马镇辖区内的5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传唤措施,导致胶农的积怨爆发。
通过上面的分析,首先在对相关违法人员进行处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公共突发事件。
保证利益群体公平 要使不同群体争取利益的能力均衡,权利平等。对因行业垄断产生的收入差距,要通过公正的制度安排,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证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的公正分配。孟连市政府应该引进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让市场来调节橡胶的价格,胶农可以多样的出售自己的橡胶产品,维护群众的整的权益;同时,市政府应坚决维护市场竞争机制,努力做到不偏不倚,使各橡胶公司平等的相互竞争,维护市场的秩序,是各个利益群体都享受到平等的待遇。
深入了解民情 群众是科学决策的源泉,为了把握民情、通达民意、化解民怨、解决民困、共建民生,孟连市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来通民意。一全市要按行政区划,建立乡级和村级民情责任区,采取“确定一名民情联络员、发放一张民情联络卡、设立一个民情意见箱、公布一部民情电话、开通一个民情邮箱”的办法,每个党员干部都有责任区,架起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二把全市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包括大学生村官都纳入勤务员系列,专门负责联系一个村,并确定每年分别驻村驻点一定的时间。三要定期派出巡视组,深入民情责任区,收集、初核、甄别群众反映的情况;检查责任区责任人、人民勤务员履职情况;督促民情事项的处理和民生问题的解决。
提前解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