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湿地现状及其保护薛蕾,徐承红(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 611130)长江江苏镇江段的焦西滩湿地/CFP近日,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共同主办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与会的湿地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表示,长江湿地的生态环境令人堪忧,长江中游地区占70%的湿地已经消失。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过去的十多年间,长江流域湿地整体面临着面积较少、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峻问题,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全流域的整体保护刻不容缓。
长江流域湿地现状堪忧长江经济带覆盖我国11个省(市、区),其人口及GDP总值占到了全国的40%左右,是我国经济实力及综合实力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同时,长江经济带亦是我国河流、湖泊、沼泽等湿地资源类型极为集中的区域,长江湿地资源极为丰富。
当前,长江湿地面积接近2500万公顷,占到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0%左右,其中自然湿地接近900万公顷,被列入国际湿地重点保护名录的有17处,国家级与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了168处。
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有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整个流域分布了江豚、中华鲟、朱鹮、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WWF在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素平等交换体制机制研究”(14ZDA033)作者简介:薛蕾(1992~),男,山西晋中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徐承红(1966~),女,四川眉山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全球重点保护的35个优先生态区之一。
可以说,湿地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生态基础,也是维持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保障。
但是,当前整个流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加之长期无序的开发,导致了长江流域湿地面积在不断萎缩,生态功能日益退化、生物多样化日渐消失、污染严重等问题凸显。
在近日召开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多位专家对长江湿地保护现状表示了忧虑。
中国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雷光春教授说,作为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长江的现状令人揪心,全流域的整体保护刻不容缓。
相较于20世纪50年代,长江中游70%的湿地已经消失。
湿地保护虽然在局部地区成效显著,但是整体形势依然严峻。
有关机构在对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1031个保护区及候鸟栖息地的评估显示,我国的鄱阳湖湿地排名第一,贡献总分达1056分;排名前10位中,有4个来自长江流域。
这充分说明长江流域在全球生态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遗憾的是,世界水鸟种群下降的物种数超过了上升的物种数,尤其是亚洲的情况不容乐观。
生态学理论验证表明,如果只有10%的栖息地得到保护,将有50%的物种提前面临灭绝风险。
显然,通过开展区域性的保护,来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趋势和改善全球生态系统的状况并不现实。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教授表示,过去十年间,长江流域生态退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长江全流域的33.2%。
长江流域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冲突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田昆教授也表示,目前长江源头湿地沼泽、湖泊萎缩盐化,土地退化、草场沙化严重。
退化草地达到了草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10%的退化草场彻底沦为“黑土滩”。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副校长王超教授表示,长江流域局部江段水体污染严重,69%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尽管当前长江经济带的湿地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污染排放等导致的湿地生态受损不是一时能够恢复的。
上述专家的“把脉”可谓是十分准确,湿地实际生态环境的状况也印证了专家们的论断。
早在200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鳍豚保护基金会组织了一次“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对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反复搜寻,没有发现白鳍豚。
科学家得出结论: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这实际上是白鳍豚灭绝前的“死亡通知书”。
当然,白鳍豚并不是个例,在长江流域370种鱼类中,近30%处于濒危状态,许多长江特有种面临绝迹的风险。
与之相对应的是这样一组数据,长江中游地区的湖泊面积由1949年的25 828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10 493平方公里。
其中,具有标志意义的洞庭湖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4300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700平方公里,鄱阳湖面积由5053平方公里降为3283平方公里,江汉湖群面积已从8330平方公里下降到2270平方公里。
一个个物种的消亡、一块块湿地的消失,长江湿地保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局。
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湿地保护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也面对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与风险。
如何更好地发挥湿地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如何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湿地,实现可持续的永续发展,是长江湿地保护必须面临的任务。
应为湿地保护划定生态红线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率仅为34.7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江湖泊湿地较新中国成立初期萎缩了120万公顷。
2000~2010年,长江流域沼泽湿地丧失742.1平方公里,湖泊丧失220.7平方公里。
近十年来,长江湿地面积的萎缩率在不断提升,保持现有的湿地面积不再减少已经成为长江湿地保护的当务之急。
无疑,湿地、森林、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破坏湿地就是破坏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科学编定生态规划,划定生态红线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湿地保护措施,当前我国正在编订“十三五期间湿地保护规划”,长江经济带的各省市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长江流域的湿地生态红线体系纳入到国家的湿地保护规划中,并力争将这些保护规定具体化,尤其是在湿地主体功能区的生态红线编订中,应该将长江流域所有重要湿地纳入其主体功能区域,严禁在这些区域进行开发、围猎、排污等行为。
2015年5月17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推进长江经济带开发中的湿地保护”问题进行协商议政,与会的全国政协委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在设定生态红线制度上,得到了多数与会者的赞同。
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建议,国家在编制“十三五湿地保护规划”中要强化落实措施,在重点湿地区域,尤其是长江中游湿地区域,应该大力推进湿地保护区及湿地公园建设,逐步恢复湿地面积及其生态功能。
安徽省政协原主席杨多良表示,要像森林、草原、滩涂一样,将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的地理类型,纳入到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及用途管理制度中,对湿地及湿地开发进行登记管理,保证湿地开发及保护纳入到法律监督体系中。
对于长江流域湿地保护问题,应该与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连为一体,明确设定生态红线制度,只要纳入生态红线范围内的湿地区域,严禁任何理由的开发。
雷光春教授最近撰文表示,我国《土地管理法》中没有湿地这种土地类型,湿地被归为未利用地,成了占补平衡土地政策的牺牲品,少数人通过围垦湿地牺牲公众生态福利获取暴利。
“长江湿地生态系统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核心资本,希望国家采取措施,划定生态红线,切断湿地围垦的一切经济利益链条,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切实保护好生态家底,实现可持续发展。
”打通河湖阻隔建立湿地保护区长江水利委员会与国土资源部在对长江经济带542块重点湿地开展的综合调查显示,评价等级“差”的比例高达59%,远高于32%的全国平均水平。
受断流、污染和修建水库、水电站的影响,长江河道片断化、江湖阻隔和水环境恶化,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丧失与退化。
白鳍豚已功能性灭绝,中华鲟、江豚、白头鹤等珍稀濒危物种群数量不断下降,湿地生态状况令人担忧。
中科院院士周成虎教授长期致力于湿地生态功能恢复研究,他说,作为生态系统健康和功能的指示指标,濒危和珍稀物种种类和数量持续减少,这说明,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功能在快速退化,湿地健康正面临严重威胁。
为此,他建议,保护长江流域湿地,要采取类似于三江源保护的流域性整体保护的方法,启动及实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保护工程,采取多省市联动协同一致保护,范围涵盖从宜昌到长江口的长江中下游主要湿地,涉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6省市。
中科院院士王光谦教授最近在WWF组织的一次专家边会上,谈到了长江流域第一、第二大淡水湖泊鄱阳湖、洞庭湖的生态状况。
他说,长江上游水库群汛后蓄水,减少了长江干流水量,改变了中下游河道的水文情势和水沙条件。
同时,清水下泄冲刷河床导致同流量水位降低,带来鄱阳湖、洞庭湖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生态环境和湿地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为此,他建议,根据两湖的生态特点及水文条件,适当建设一些水利工程,按照“调枯不调洪”的原则,在汛期江湖联通,汛末拦洪蓄水,防止湖水被“拉空”,提高湖区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维护两湖湿地生态系统安全。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旭东教授一直致力于长江水系水生生物生存状态的调查与研究,是WWF生物保护领域的首席专家。
在2015年3月份由WWF、福特资金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支持的“长江水系水生生物调查与湿地生态保护”的开题会议上,徐教授在发言中讲到,长江流域的江湖阻隔致使支流、干流失去自然涨落功能,这种功能的丧失不但破坏了水生植被的生长,也阻断了鱼类洄游的路线;而长江航运工程渠化,截弯取直,破坏了湿地生态,这是当前长江湿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建议,长江水利工程建设要更多征求生态学家的意见,要保证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与湿地保护的协调一致,并着重围绕保持长江湿地的生态完整性为要求进行湿地保护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及工程建设。
受到自然截弯的影响,在长江中游的荆江河道,就形成了类型独特、物种丰富的长江故道湿地群。
徐旭东教授建议,在长江荆江河道,就应该建立一个珍稀濒危物种及自然栖息地的湿地自然保护区,采取适当措施限制各大小洲滩和边滩人为活动,逐步恢复自然湿地植被,同时实施江湖联通工程,不断扩大故道湿地面积。
严格项目准入维护湿地健康2005~2013年,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从296.4亿吨增加到336.7亿吨,占全国比重由41.34%升至43.44%,严重危害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以当前水质最好的鄱阳湖为例,20世纪80年代,鄱阳湖还以一、二类水为主,全年水质一、二类水占74.9%到92.3%,而现在主要以三类水质为主,全年几乎见不到一、二类水。
而巢湖、太湖等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更为严重。
长江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决不能再走不惜生态和环境代价的掘金路。
只有维护好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健康,才有可能实现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绿色化”。
因此,长江经济带建设,要严格环保评估,在建设项目环评过程中,要加重湿地生态环境影响及湿地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指标;要严格建设项目非“绿色”技术的控制,选择应用生态友好、环境有好的工程技术,不能再牺牲生态来降低建设成本损害公共利益;严格自然湿地用途控制,禁止将自然湿地作为未利用地开发和转换利用;严格生态修复技术路线控制,湿地生态修复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和生态系统管理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