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卷第3期 2008年5月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Vo1.7 No.3 Mav.2008 论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滕静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襄樊441021) 摘要:元杂剧作品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十分突出,可以说是元杂剧 艺术成熟的一个标志。本文对元杂剧中具有典型性格特征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类和评析,指出这些女 性形象的塑造具有广泛与深刻的现实意义与创新精神。 关键词:元杂剧;人物形象;女性形象;现实意义;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864(2008)03—0069—02 毒.-4>.-4>.毒.-4>.毫 .孛·幸·牵·孛·孛·专·专-专·孛·孛·夺·夺·幸·÷· ·串·<}·争-夺·-4>·专·串·-4>·-4>--4>·孛·夺·串·夺·t ·÷·寺·-4>·夺·夺·夺·孛·-4>·-4>·串·幸·牵 优秀的元杂剧作家都很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元杂剧 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窦娥、赵盼儿、 谭记儿、李逵、关羽、李千金、崔莺莺、红娘等都具有高度的典 型意义。这是元杂剧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有别于元代以 前各种戏剧鲜明的艺术特色…。 这方面的作品在元杂剧中为数较多,女性形象的塑造大 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冲破封建礼教,追求爱情婚姻自由 在女人作为男人附属物和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 要择偶方式的封建社会,最能鲜明地反映出女性的反叛精神 和人性光辉的,莫过于她们对于爱情婚姻的大胆追求。最为 人们所熟悉的人物是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了。她 和张生的爱情是一见倾心式的。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礼教壁 垒森严,青年男女苦于没有机会接近,很自然地会产生这种 爱情,他们互相愉悦的是彼此的容貌,互相倾慕的是彼此的 才华,这是一种出自内心的自然吸引,而不是出于门第和财 产的考虑。一个是“白衣秀士”,一个是前任相国的小姐,他 们两人出于自由意志两厢情愿的爱情必然和封建礼教、封建 婚姻制度发生激烈的矛盾。所以尽管张生用计退兵获得了 婚姻的“合法”化,仍遭老夫人“赖婚”。根据封建道德的教 条,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父母的安排,但崔莺莺在红娘的帮 助下,与张生私自结为夫妻。事后虽为老夫人得知,但为了 保全女儿和相府的名声,也不得不成就这一对好姻缘。崔莺 莺这一先斩后奏的做法,从她的社会地位和所受的教养来 看,这无疑是最激烈的一种反抗方式。崔莺莺的行为显示了 人性的强大,而这一被封建礼教认为是极不体面的丑事,作 者却通过“拷红”一场戏大胆赞扬他们行为的合情合理,闪现 了承认人性的合理。 《西厢记》之所以广泛流传,历久不衰,除了它进步深刻 的思想内容之外,还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莺莺、红娘、张生、 老夫人等典型人物形象。崔莺莺是一个美丽、聪明、温柔、多 情的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的典型。她出生于相国名门, 身受严格的封建礼教管束。剧中莺莺一上场唱的一段伤春 的曲子:“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 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表达了她兰闺寂寞与苦闷心情。莺莺 不安于这种命运的安排与礼教的束缚,当张生在她的生活中 出现时,爱情在她心里萌发了。佛殿回眸,隔墙和诗,做佛事 时“顾盼传情”,表明她渴盼并大胆地追求着爱情。她对环境 的束缚更加反感了:“小梅香服侍的勤,老夫人拘系的紧。”她 为不能自由表达感情感到苦闷:“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 人员天涯近。”兵围普救事件,她以为因祸得福,好事将成,但 老夫人突然变卦来婚,使她痛苦、怨恨,甚至心里骂起“口不 应心的狠毒娘”来,激起了她的愤懑与反抗。月夜听琴,传简 约会,她接二连三向封建礼教大胆挑战。 王实甫不仅写出了莺莺叛逆封建礼教的一系列表现,而 且细致生动地展现了莺莺叛逆性格发展的过程。《西厢记》 第三本深刻地描写了她的内心世界的变化,老夫人赖婚之 后,崔、张两人都熬着相思苦。莺莺渴望着能和张生见面,互 通衷曲,但她又要把这种强烈的愿望掩饰起来。当红娘把张 生“达知肺腑”的情书悄悄放在她的梳妆台时,她先是“开拆 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但是一会儿她又变起脸 来,装出大发脾气的样子,声色俱厉的责骂红娘:“小贱人,这 东西哪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 我,我几曾惯看这种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 来!”红娘看出了她在假装,说要拿这情书去老夫人处出首, 莺莺才又向红娘告饶。但她的装假还要装下去,明说要写信 警戒张生,暗里却写下“待月西厢下”的诗约张生幽会。这回 连聪明的红娘也被她遮瞒过了。但张生逾墙过来践约时,莺 莺又装出一幅卫道者的面孔,将她所爱的人训斥一顿,弄得 张生十分狼狈。莺莺这样的反复装假作态,与她的出身地位 和所受的封建教养有关。对一个贵族小姐来说,私相爱悦已 属非礼,传书送简、暗约幽会,更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莺莺深知她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因此,她在反抗封建礼 收稿日期:2007—10~15 作者简介:滕静(1970一),女,湖北云梦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湖北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在读,从事汉语言文学 研究。
70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征 教的过程中,还有激烈的自我斗争,这是封建礼教对她的影 响所致。后来经过反复激烈的思想斗争,她才认识到“仰图 厚德难从礼”,勇敢地迈出最后一步。作家这样描写,生动地 刻画了她的内心灼热而外表矜持的个性,同时揭示了这位贵 族小姐走上背叛礼教道路的曲折艰难,因而这一典型人物具 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莺莺的叛逆性格还表现在她对功名的淡漠上。老夫人 比张生应试为的是“家世的利益”,而莺莺却把功名看作“蜗 角虚名,蝇头微利”。她在长亭送别时,反复叮咛张生:“此一 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 第”,这是莺莺的形象更具光彩。 二、追求更丰富的人生价值——尊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用裴多菲的这首诗来形容元杂剧中的这些女性,可以说也不 以为过。她们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所表现出来的大 胆、主动,也许会使一些男子相形见绌。但如果以为爱情就 是她们生活的全部,那也是大错特错的。这些女子一旦选择 了自己所爱的人,便忠诚不渝,哪怕为之牺牲也在所不惜;但 是一旦发现自己所爱的人对自己并不忠诚,欺骗了自己的感 情,或者伤害了自己的尊严,则会毅然决然地离开,从这点上 反映了很多女子已经有了比较独立的人格。 《墙头马上》写工部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和洛阳总管 世杰之女李千金的恋爱婚姻故事。剧中的李千金是个性格 独特的女子,她对爱情的追求十分勇敢大胆、主动果断。她 爱上了裴少俊,毅然以诗约他私会。私会时被嬷嬷看见,又 与裴少俊、梅香相约诬赖嬷嬷,说“你要他这秀才的银子,叫 我去唤将他来,便见了夫人也则实话”,并解下缕带裙刀以自 杀相威胁,逼得嬷嬷只好放他们私奔,这充分表现了她的勇 敢、机智和泼辣。 李约少俊幽会后,弃家出奔,少俊把她带回家中藏在后 花园的书房里,生下一男一女。七年后,被裴尚书发现,驱逐 还家。她被赶出裴府,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孩子,还要蒙受母 家及社会舆论对她的压力。但是她没有屈服,她坚强地活 着。后少俊状元及第,授官洛阳,求李千金重返裴府,裴尚书 和夫人也亲来相劝。李干金把家翁奚落一番,最后,为了一 双儿女,才认了公婆,夫妻重归于好。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李 千金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妇女形象,她热烈追求爱情自由、 婚姻自主,敢于无媒自聘,弃家出奔。裴尚书骂她“倡优” “淫妇”,“枉坏了我少俊前程。……败坏风俗,做的个男游 九郡,女嫁三夫”,李千金针锋相对地驳斥裴尚书的污蔑:“我 则是裴少俊一个!…‘这姻缘也是天赐的。”她对屈服于封建 压力将她休弃的丈夫也予以严正谴责,后来裴少俊得官与裴 尚书来陪礼认亲时,李千金严词拒绝。她根本不把功名放在 眼里,痛斥他们的无情无义。她进而理直气壮,用卓文君的 私奔来证明她自主婚姻的无可非议。李于金的形象比之《西 厢记》的崔莺莺,具有更为大胆主动、刚强不屈以及奔放泼辣 的性格特征。 三、反抗恶势力,正直仗义的侠女形象 关汉卿塑造窦娥这一典型人物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窦娥是一位饱受封建压迫、苦难深重的妇女典型。在剧作家 的笔下,窦娥的性格有着善良温顺的一面,又有倔强反抗的 面。她三岁丧母,七岁离父,被抵债做了童养媳,成亲不久 又死了丈夫,一连串的不幸都落到她的头上。但她安于天 命,恪守着封建伦常。在第一折里窦娥唱道:“莫不是八字儿 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 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孝守,我言 须应口。 这说明她的精神上受封建伦理、佛教轮回的思想桎 梏。但也表现了她善良温柔的个性。窦娥对婆婆的软弱和 糊涂是不满的,但婆婆是个孤苦的老人,他要尽供奉侍养的 责任,所以,当昏官桃杌毒刑拷打她,“一仗下,一道血,一层 皮”,她也没有屈服,但听说要对婆婆施刑为救婆婆他屈从招 供了。为了婆婆她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甚至在临死前她还 哀求刽子手走后街,怕前街的婆婆看见她“被枷带锁赴法场 餐刀”而哀痛。被冤杀死后,她的鬼魂还请求父亲收养婆婆 关汉卿还细心的描写了窦娥反抗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残酷的现实把她的幻想撞得粉碎,她终于觉醒了,悲愤怒恨 便像火山爆发那样不可遏制。她被押赴刑场时,发出了动天 惊地的控诉和呼喊: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 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不提防”三字,表明窦娥已从过去那天真的幻想中清醒 了。近而,她对主宰人生的神圣的天命,提出了大胆的怀疑。 赵盼儿是《救风尘》剧中着力刻画的人物,《曲海总目提 要》中说:“小说所载诸女子,有能区别英雄于未遇者,如红拂 之于王公、梁夫人之于朝蕲王也;有成人之美者,如欧彬之歌 人,黄国度之妾;有为豪杰而诛薄情者,女商荆十三娘也。剧 中所称赵盼儿,似乎兼擅众长” 。这个评价并不为过。赵 盼儿的性格并不仅仅表现为机智,还表现为她对现实生活的 清醒认识,最难能可贵的是正直仗义,她在接到宋引章的求 救信之后,先是埋怨宋引章没有听自己的劝告,接着又想到 同是风尘患难,不能“见死不救”,[滚绣球]一曲唱道:“我 这里微微的把气喷,输个婚姻,怎不教那厮背槽抛粪!更做 道普天下无他这等郎君。想着容易情,忒献勤,几番家待要 不问,第一来我则是可怜见无主娘亲,第二来是我惯曾为旅 偏怜客,第三来是我自己贪杯惜醉人”。共同的命运使她对 风尘妹妹的苦难感同身受,当她到了郑州,想到自己和良家 妇女,般般不如人时,好像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只好“背地里 暗忍”,这里逼出了妓女 tl,中的不平,揭示了她决意救姐妹离 大坑的思想基础。她摸透了周舍贪婪好色的弱点,使出“烟 月手”,“着那厮遍体酥,遍身麻”,牺牲自己的色相将自家姐 妹救出苦海,“赚得那厮写了休书”,这部分表现了赵盼儿的 义胆侠肝,身陷污浊的妓院,却具有美好的心灵与可贵的品 质。关汉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赵盼儿机智勇敢、直爽泼辣、 见义勇为的性格,赞扬了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智慧勇敢和侠义 精神。 参考文献: [1]于非.中国古代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1986. [3]于非,袁行霈.中国古代文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89. [4]叶桂刚,王贵元.中国古代十大喜剧赏析[M].北京:北 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 [5]于非.中国古代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宋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