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国公司研发_R_D_全球化的趋势和特点

跨国公司研发_R_D_全球化的趋势和特点

一、跨国公司 R&D全球化的回顾跨国公司(M u l t i n a t i o n a l Corporation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企业组织。

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 1983年发表的第三次调查《世界发展的跨国公司》中, 明确地给出了跨国公司的定义:“跨国公司的定义应该是这样一种企业:(1包括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不管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领域如何。

(2在一个决策体系中进行经营,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战略。

(3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的联系,使其中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同其他实体分享资源和分担责任。

跨国公司 R &D全球化(R &D Internationalization 是指跨国公司从关键词:跨国公司 R&D全球化摘要:R &D是指人们为了增加知识的积累而进行的系统地创造性的工作,是对新知识的获取和应用。

跨国公司 R&D全球化是指跨国公司从其全球化经营战略出发,根据自身的技术实力与战略目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 R&D资源,构建全球 R&D 网络体系。

本文探讨了跨国公司 R&D全球化的趋势和特点,说明跨国公司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东道国的科技资源,并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广泛的外部合作,以期获得长期、稳定的全球技术领先优势。

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 将全社会的 R&D分为三大类: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试验性开发, 并分别给出严格的定义。

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分别日益变得模糊,在今天的学术研究中, R&D己经不再是纯粹的学院式的“复合概念探源” , 而更多的是将“研究”与“开发” 视为一个整体概念。

R&D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是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的工作。

应用研究则主要是为了获得新的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

开发研究是利用前两者而获得的以及实际经验中的现有知识,为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和装跨国公司研发(R&D全球化其全球化经营战略出发,根据自身的技术实力与战略目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 R&D资源,构建全球 R&D网络体系,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东道国的科技资源,并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广泛的外部合作,以期获得长期、稳定的全球技术领先优势。

1.1 R&D和 R&D全球化R &D 是英文 R e s e a r c h a n dDevelopment 的缩写,是一个国际通用的科学术语,我国一般译为“研究与开发” 、“ R&D” 、“研究与试验性发展” 、“研究与发展”等。

在我国 R&D通常被称为研究与开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 R&D的定义是:为了增加知识(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 ,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创造性工作。

我国的统计机构将 R &D 定义为:“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的趋势和特点□ 殷瑜E C O N O M I C AF F A I R S 4849E C O N O M I CA F F A I R S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 以及对已生产和建立的上述各项进行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三者构成了 R&D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衔接的循环活动(如图 1.1, 图 1.2 。

(1 R&D对技术创新的引擎效应。

一般说来,只有存在 R &D活动,技术创新才能实现。

即 R&D活动是技术创新的起始性的必要条件。

R&D本身含有两项典型工作:其一为独创,其二为模仿。

创新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具有非线性特征。

R&D活动活跃时, R&D系统中的各个构成要素存在着正相关的影响:当其中某一创新因子的运动(以点的形式出现有增加或减少趋势时,另一创新因子则会向同一个方向运动,这种影响进而波及多个创新因子。

这些要素将按照某种组合排列起来形成创新链。

有相关性的创新链最终连接起来,形成创新面,从而使得整个 R&D活动形成一个有力的强化机制。

正是因为这种非线性的强化机制使得创新主体具有了引擎作用。

它会使得技术水平从一种低度均衡趋向另一种高度均衡,即是使得技术发生跨越,从较低技术平台向较高技术平台跃迁(如图 1.3 。

图 1.3中, T 代表时间, I 代表技术创新能力, P 代表创新绩效,M 代表的空间为创新的收益。

我们用简单的函数关系式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M=f(T,I,P 。

(2 R&D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效应。

当技术创新出现之后,会有一系列的后续创新,我们称之为持续创新过程。

它在效果上就表现为 R&D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效应。

R&D完成了技术创新的引擎作用之后,其模仿作用使技术创新进人了持续效应阶段。

就创新过程而言.引擎阶段只占很短的一段。

欲使创新最终完成,必须进一步加大 R&D的投人。

而技术创新不仅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问世,更是创新知识的生产。

随着 R&D活动深人,技术创新的专有知识不断扩大,知识编码程度不断增强。

创新构思通过“编码一扩散” 和“扩散一编码”两种途径不断向专有知识汇聚,最终形成创新原理。

R&D活动的时滞性和新技术的转换成本,使得这一效应变成常态。

但知识编码达到一定程度时, R&D对技术创新的边际效应成递减趋势。

特别是当 R&D活动成本大于转换成本时,更高级技术平台上的技术路径的出现将会成为可能。

当技术发生跨越的一瞬, R&D的引擎效应在起作用。

而随后又是 R&D的持续效应在起作用(如图 1.4 。

图 1.4中, AB 段的斜率大,为图 1.1 R&D活动的全过程图 1.2 R&D活动循环过程的流程图图 1.3 R&D对技术创新的引擎效应示意图E C O N O M I CA F F A I R S50R&D对技术创新的引擎区。

BC 段斜率小,较为平缓,为 R&D对技术创新的持续区。

新引擎区和新持续区同理。

(3 R&D对技术创新的滚动效应。

随着技术创新在空间上的展开, R&D的双重作用就会日益凸现出来。

滚动效应就是基于此提出的。

所谓双重效应就是 R&D 活动除了可以生产新的知识之外,还可以提高创新主体的技术吸收能力。

R&D的这两种作用是紧密联系的, 新知识的产生使创新知识库的库存得以增加。

这内在地提高了 R&D对外部知识学习的速度和对外部知识效用的识别能力,使 R&D更快地将外部知识应用于自身技术开发。

创新主体的吸收能力是基于竞争者知识的溢出及行业外知识而发展起来的。

它会像滚雪球一样, 越滚越大。

这正是以创新人员和设备为载体的 R&D活动来实现的。

要使创新空间得以延伸,创新主体必须具备内在的技术能力。

但技术能力的强弱又必须通过技术的创新能力体现出来。

R&D能力使得创新能力变大. 而以技术能力为支撑的技术创新的空间也将随之变大(如图 1.5 。

图 1.5中,技术能力是技术创新的内环,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的外环。

随着时间的延伸, R&D的双重效应日益突出,使技术创新这一圆球在空间上也不断延展。

(4 R &D 对技术创新的积蓄效应。

由于 R &D 的成果包括有形产出和无形产出两种,因此技术创新并不总表现为立即带来商业利润或市场份额的扩大(如图 1.6 。

积蓄效应正是针对无形产出而言的。

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技术创新专有知识的积蓄,其二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积蓄。

这两方面都与特定的技术领域相联系,即都是基于同一技术轨道为主线而形成的。

因此这种无形产出是技术创新内在力量的积蓄(当然当这种技术轨道被打断, 原来的积累可能被部分废弃。

此外, “用中学” (learning by using 、“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观点的提出,也可以进一步地说明这种积蓄的沉淀效应。

实践证明许多复杂的技术创新只有在相当长时间的使用中,其功能特性才能逐步被掌握(如图 1.6 。

据统计, 2000年全世界 R&D投资约 5,870亿美元, 在这些投资中企业 R&D约占 70%,而拥有研发实力的大部分为跨国公司。

另据统计,世界 500强公司的科研支出占所在国科研支出比例分别为美国 85%、英国76%、法国 82%,意大利与荷兰达到了 93%。

世界 500强跨国公司的 R &D投入基本保持在其总销售额的 5%到 10%的水平。

R&D对科学技术由知识形态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一种特殊的生产知识产品的活动,不仅具有科学研究的探索图 1.4 R&D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效应示意图图 1.5 R&D对技术创新的滚动效应示意图图 1.6 R&D对技术创新的积蓄效应示意图E C O N O M I CA F F A I R S51性、创造性特征;更有不确定性和商业性的特征。

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R&D的投入,发达国家的 R&D强度 (R&D/GDP 均在 1%以上, 但是我国仅达到 0.5%左右,相对量不足发达国家的 1%。

从活动主体来看, R&D机构可以划分为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三类。

从世界R&D活动展现出的趋势来看,企业已经成为从事 R&D活动的主体(表 1.1 。

学者李安方认为,跨国公司 R&D全球化的概念中至少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跨国公司 R&D创新成果的全球化利用;二是充分利用全球范围内的 R&D 资源:三是广泛开展全球范围内的 R &D 合作(表 1.2 。

1.2有关跨国公司的基本理论 (1垄断优势论垄断优势论是 1960年由加拿大的学者海默最早创立,海默(S.H. Haymer 于 20世纪 60年代在他的博士论文《民族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开创性地将产业组织中的特定优势概念运用到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研究中去, 被视为西方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

后来经过金德尔伯格 (C.P.Kindlerberger、约翰逊(H.G. Johnson 、凯夫斯 (Richard.E.Caves 等人的发展和完善该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造成的垄断出发,提出垄断优势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