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偏向_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_程开明

城市偏向_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_程开明

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程开明 李金昌(浙江工商大学)

【摘要】本文以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理论基础,根据1978~2004年的时序数据,对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城市化与城市偏向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对城乡差距扩大产生正向冲击;城乡收入差距是城市化水平上升的原因,对城市化产生负向冲击;城乡收入差距不构成城市偏向的原因。正确认识三者关系,对于理性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现实意义。关键词 城市偏向 城市化 城乡差距 因果检验 方差分解中图分类号 F29111 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ofMechanismandDynamicEconometricRelationshipsbetweenUrbanBias,UrbanizationandUrban-ruralInequality

Abstract:Thisstudyexpatiatesthemechanismbetweenurbanbias,urbaniza-tionandurban-ruralinequality,andthenanalyzesthedynamiceconometricrela-tionshipsaccordingtodatafrom1978to20041ResultsshowthaturbanizationandurbanbiasistheGrangercausetourban-ruralinequality;andtheimpactresponsesarepositive1Urban-ruralinequalityisalsotheGrangercausetourbanization;itproducesnegativeimpactstourbanization1Urban-ruralinequalityisnottheGrangerCausetourbanbias1Understandingtherelationshipsamongthemcorrectly,Wewillfacilitatetheurbanizationprocessreasonably,reducetheinequalityandachievetheintegrationofurbanandruralareas1Keywords:UrbanBias;Urbanization;Urban-ruralInequality;GrangerCau-salityTest;VarianceDecomposition

引 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迅速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收入比从1978年的2157B1扩大到2004年的3121B1,城乡消费支出比从2168B1扩大到3129B1,城乡消费水平比由219B1扩大到3147B1,

#116#《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日益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已成为我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备受关注,探究其原因的文献不少。蔡继明(1998)认为城乡比较生产力差别是一个重要原因;蔡昉、杨涛(2000)认为1978年前的城乡收入差距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有关,改革开放后主要源于城市利益集团的压力及制度障碍。李实(2003)指出,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中,以下几方面不容忽视:第一,政府对农副产品价格的控制;第二,农村居民承受了不合理的税费负担;第三,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封闭;第四,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歧视性。Shi(2002)发现户籍制度可以直接解释28%的城乡收入差距。综合这些文献,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众多原因都表现出城市偏向特征。城市偏向理论认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城市偏向政策使城市受益日多,农村则相对被忽视,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是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政府偏袒城市的政策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贝克尔等,2003):①宏观经济政策扭曲了经济信号,把非农产业附加值提高到世界平均价值以上;②政府把投资基金主要配置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较少考虑非城市化区域较高投资回报的可能性;③在城市区域,公共部门的就业达到一种严重的低效率标准。具体政策体现于投资、税收、价格、外贸等各个方面,可分为价格与非价格两大类(Lipton,1993)。价格扭曲是指农产品价格低于市场价而城市生产的商品价格高于市场价的现象,非价格上的城市偏向政策则表现在公共投资、国家税收、金融、医疗保健及教育等方面(成德宁,2004)。Lipton(1977)指出,正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投资、税收、价格、外贸等经济政策的城市偏向,错误地配置了资源,使经济、社会出现极度不平衡的增长,导致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城市偏向政策何以形成?可概括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为了实现赶超型工业化战略,通过实行/剪刀差0政策扭曲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获取农业剩余以补贴工业化;二是城市阶层在政治上具有较大影响力(Lipton,1977),因为城市居民对民主和政治的参与意识强,更能发挥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当权者为了取得他们的选票和支持,在资源分配上偏向城市。Sumon等(2004)进一步指出,即使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和农村居民拥有同等权力,但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存在差异,资源分配也往往偏向于城市居民。面对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很多学者认为城市化是中国农民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的选择。蔡继明(1998)、Chen(2002)注意到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苏雪串(2002)认为我国城市化滞后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悬殊的根本原因。陈钊、陆铭(2004)认为城市化对城乡差距有双向效应,实证检验发现城市化总体上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相互作用的机制与效应如何?一些学者对此做出过探讨,其中陈钊、陆铭(2004)的研究较有代表性。但总体来看,以往研究大多利用截面数据或短期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利用时序数据对较长时期内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进行考察的文献还未发现。由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三者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对于我国及时扭转城市偏向政策、缩小城乡差距意义重大,所以本文利用1978~2004年的时序数据,对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开展计量分析,以期发现有价值的结论。

一、我国城市化、城市偏向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历史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走过一个曲折、复杂的历程,其进程并不单纯由经济发展

#117#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决定,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影响。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城市化属于停滞与低速增长阶段,可分为1950~1957年短暂的健康发展、1958~1960年的过度城市化及1961~1978年的停滞时期三个阶段(叶裕民,2002)。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从1978年的17192%提高到2004年的41176%,平均每年上升0192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中,服从工业化战略需要,我国城乡制度安排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政治上被孤立、经济上被封锁的严峻形势,党和政府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增长模式。随着国家经济工作重心逐步由乡村转向城市,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使城乡联系一步步地走入/城市-工业偏向0的非均衡状态,农业、农村发展在行政力量的干预下处于不利境地。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0,使城乡产品长期处于不等价交换状态,虽然后来实行的粮食合同订购政策和购销同价改革使农产品价格有所提高,但仍大大低于其价值和市场价格。这一阶段的工业项目虽主要建设在城市,但大量的/三线0建设也使投资较多地投向了农村地区,城市偏向政策主要体现于价格和贸易方面。改革开放后,价格体制的改革使价格政策上的城市偏向有所减弱,但财政支出、投资、

图1 城镇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金融等非价格方面的城市倾向日益突出。支持农业生产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1314%下降为2004年的813%(见表1)。城镇投资不仅占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大比重,而且呈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78134%提高到2004年的83175%(见图1)。在一轮又一轮的投资热潮中,农村基础设施却不断老化,农村投资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农村储蓄经过金融系统被大量转移到城市,农村金融机构成为转移农村资金的工具,1991~1996年农业通过储蓄渠道共流出资金2660亿元(牛若峰,2001)。20世纪90年代后,投向农业的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1989年的13162%下降为2004年的5152%。城市偏向使农业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农村经济不能与城市经济同步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表1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年 份农业支出占比(%)年 份农业支出占比(%)年 份农业支出占比(%)197813141987817199681819791316198881619978131980121219899141998101719819171990101999812198291819911013200071819839141992102001717198481319939152002712198581719949122003711198681419958142004813

伴随着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和不断加重的城市偏向,城乡收入差距也呈逐步扩大趋势。

#118#《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