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和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鲁迅和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2007年第8期总第144期山东社会科学sli^NDoNGSOCIALSC匝Na玛No.8GeneralNo.144鲁迅和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邓传俊(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摘纂】鲁迅和夏目漱石分别是中日两国现代文学的象征性存在。

二者都提倡个人主义,鲁迅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漱石的个人主义则强调要受责任、义务和人格的约束。

两位作家均在各自的人生和创作中贯彻了其所提倡的个人主义。

[关键词】夏目漱石;鲁迅;个人主义【中圈分类号】1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7]08—0094—03鲁迅和夏目漱石分别是中日两国的现代文学巨擘,也是对现代文明洞幽烛微的思想家。

鲁迅在留学日本期问(1902—1909),痛感改造国民性的必要性,毅然弃医从文,并在<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文章里阐发了其个人主义即“立人“思想,强调个人的“主观之内面精神”…(嘟),“把晚清以来国民性讨论中国家民族本位的思想转换到了个人个性本位上来”。

[2】(讳’夏目漱石所生活的时期正是日本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脱亚入欧”、“文明开化”的时代,可以说他是明治维新的同龄入和见证人。

在英国留学期间(1900—1902),漱石探索到了“自我本位”的文艺观和人生观,进而予1914年提出了其“道义上的个人主义”(3】《升∞’思想。

无论是对于鲁迅而言还是对漱石来说,个人主义思想既是其生活原理,也是其文艺创作主题。

把握这一思想并对之进行比较。

或许会对我们理解这两位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家提供一个新鲜参照。

一、鲁迅的个人主义鲁迅个人主义的主要思想渊源是在日留学期间所接受的尼采哲学思想。

他适值日本国内尼采热达到顶点的1902年来到日本,于尼采的积极的、意志的人性和“超人“说中,发现了强烈的主体性精神。

…附)鲁迅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两年日文后,转赴仙台医专学医。

1906年夏,以“幻灯片事件”为契机。

鲁迅做出了从事文学启蒙的新选择。

又返回东京开始了文学活动。

以此为分水岭,鲁迅在日本的著述也可以划为前后两个时期。

在前期的《自题小像>、《中国地质论》、《斯巴达之魂》等诗文中,鲁迅表达了“我以我皿荐轩辕”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不欲亡国而生,誓愿殉国以死”【5](P11)。

“默祝愿生刚勇强毅之丈夫子,为国民有所尽耳”…n扪,其欲救国民于水火的攀拳之心,溢于言表。

阅读其前期的著述,不难看出其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为“国民”。

也就是说,“国”与“民”是一体的,并强调“民”为“国”而献身。

而到了留日的后期即1907—1908年的著述中。

其关键词则由“国民”变为了“个”。

相关词有“个体”、。

个人”【7】(H舢、“己”、“自”、“自我”、“个性”[siCk4娟’等。

鲁迅在<破恶声论》里这样说到:聚今人乏所张主,理而察之,假名之日类,则箕为类之大较二:一日汝其为国民,一曰汝其为世界人。

前者慑以不如是则亡中国,后者慑以不如是则畔文明。

寻其立意,虽都无条贯主的。

而皆灭人之自我。

使之混然不敢自别异,泯于大群,如掩诸色以晦黑。

假不随驸。

乃即以大群为鞭篓,攻击破拶,侔之靡骋。

f9】(瞄)在此,鲁迅讨论了两种“人”的概念,一种是“类”的观念,即把“人”归于“国民”、“世界人”等“大群”的“人”;另一种是“个”的观念,即把“人”看作一个个的生命“个体”。

鲁迅清醒地看到了“大群”的力量之强大,他们动辄将。

亡中国”、“畔文明”的罪名强加到个体头上,对之“攻击破拶”,终至“灭人之自我”,使之“泯于大群”。

关于“立人”和“立国”的关系,鲁迅深刻地指出:国人之自觉至。

个性张。

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人固既建。

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

[io】(既)是故将生存两阎,角逐列国事务,其首在五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巧7)鲁迅主张要建立一个“人国”。

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先有“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是谓“立人”,而要达到“立人”目标,就必须“尊个性而张精神”。

很明显,鲁迅是将“立国”置于人的个体精神自由之上的。

可以说,这是鲁迅个人主义思想的根本特征,是鲁迅对自己留日前期“国民”说思想的匡正,更是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反省,因为在以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着意强调的是收稿日期:2007—05一10作者简介:邓传俊(1969一)。

男,山东茌平人,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人对国家、社稷以及作为其象征的天子、皇帝的附属性,而唯独缺少“个”的因子。

所以,这样的个人主义思想自然就不见容于社会,。

个人一语,入中国未三四年,号称识时之士,多引为大垢。

苟被其谥,与民贼同”。

【12】(巧”鲁迅讲的。

己”、。

自~自我”。

不是利己主义的“己”,不是惟利是图、目光短浅的、心胸狭窄的“已”,而是“发扬踔厉”【13】(聊)、。

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

以己为。

造物主”、“立我性为绝对之自由”[14】<聊’的具有个体精神自由的个人,是“刚毅不挠,虽遇外物而不随移”,能够“做社会桢干”[15】(聊’的个人。

总之。

鲁迅所强调的个人是与。

类”相对立的个体的人。

是具有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为异己力量所奴役的处于精神自由状态的人,是具有强力意志的人。

=、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1914年11月,漱石应学习院辅仁会的邀请,作了题为<我的个人主义>的演讲。

在演讲中,他首先回顾了自己探索到“自我本位”原则的思想历程。

漱石是在英国留学期间探索到“自我本位”原则的,随后,他便从以前的“他人本位”转向为。

自我本位”。

其确立“自我本位”信念的契机在于,在研究和鉴赏英国文学时,他的一些观点往往与英国研究者发生分歧。

漱石在困惑迷茫中领悟到,文学不像科学那样具有普遍性,它永远是个人化的东西,对它的研究也大体上是个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若想真正弄懂文学这个概念,就只有依靠自己,应该自己去体会,他人无论怎样值得信赖,在这方面也都无法取代自己。

而迄今为止的文学研究却一直都是“他人本位”的,像无根的浮萍四处飘荡。

不管西洋人说的是对是错,自己都随声附和,但由于归根到底不是自己的东西,所以不论怎样炫耀,内心总是不安。

漱石认识到这些,便豁然开朗,“自从以自己的双手紧紧把握住了‘自我本位’这个词之后,我变得异常坚强起来,一种傲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油然而生:他们算什么东西?可以说,站在茫然若失的我的面前,给我明确指出从今往后的前进道路的,正是这‘自我本位’四个字”。

[16】(n撕)在演讲中,漱石把他所主张的个人主义归纳为三点:“第一。

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就必须同时尊重别人的个性。

第二,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必须充分意识到与之相伴而来的义务。

第三,要显示自己的财力,也必须重视随之而来的责任。

?[I,】(P1盯’可见,漱石所提倡的个人主义,也绝不是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而是既尊重自己又尊重他人的个人主义。

明治后期以降,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生存竞争愈益严酷,利己主义进一步膨胀,滥用金钱和权力之风蔓延。

面对传统伦理道德日渐沦丧的现实,夏目漱石提出了他的“道义上的个人主义”思想,以此作为缓解社会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的良方。

从。

德义”、。

公平”、。

正义”、。

人格”、。

道义”等关键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个人主义思想具有明显的东方伦理色彩。

漱石否认个性的发展可以达到无条件的程度。

他指出:“近来似乎有这样一种非常奇怪的倾向,即很多人高声叫嚷着自我、自我觉醒。

却打着这个幌子肆意妄为。

看来他们只是尊重自己的自我,却丝毫不认同他人的自我。

我坚信只要持有公平的眼光和正义的观念,势必就会在为自己的幸福去发展自己的个性的同时。

也给别人以发展个性的自由0”[I.】(九一’漱石的。

个人主义”以。

克己”为前提.具有很强的伦理性。

这是一种没有党派之心,而有是非曲直的。

道义上的个人主义”。

它要求一个人在发展自我的时侯,必须意识到他我的存在,必须公正地处理自我和他我的关系,必须用人格、义务和责任等社会观念来约束自己。

、漱石还指出。

孤寂”是个人主义的必然产物,。

道义上的个人主义”,不结朋党帮派,不为权利和金钱所动,因而在其背后,就隐藏着人所不知的孤独和寂寞;这种个人主义在以人为目标决定向背之前,又首先必须明辨是非,这有时也会使人陷入孤立的境地,因而感到十分寂寞。

【19】(m1’漱石指出个人主义是孤寂的。

其意仍在强调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人存在的重要性。

总之。

漱石在自我本位的基础上闱发了其个人主义思想。

在主张个人主义的同时。

他也清醒地看到了个人主义有着向利己主义转化的危险,正因如此,他竭力主张用传统的东方伦理来匡正和约束肆意发展个性的个人主义。

他也充分意识到了作为坚守个人主义的副产品的“孤独”这一顽疾的存在,所以,在其创作生涯中,孤独一直是他所关注的主题。

三、鲁迅和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比较鲁迅是在寻求拯救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良方时形成了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而漱石则是在对文学本身的不懈探索中把握住了“自我本位”这一原则进而形成了自已的个人主义思想的。

二者所提倡的个人主义,其所产生的契机各各不同,主旨和落脚点也有微妙差异。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主要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其落脚点在于“个体”;漱石则重点强调“他人”的存在,其立意在于对个人主义演变成的利己主义流弊进行反拨。

二者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都提倡发展和尊重个性。

反对盲从。

都不仅在各自的人生中践行个人主义,而且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文艺活动,坚守边缘的立场,秉持怀疑、批判的精神。

鲁迅终其一生都是特立独行,保持着对被“类”淹没的警觉。

他从不向黑暗势力妥协,坚守着。

精神界战士”的批判立场。

他对以富有渖}学、民主为标志的西方现代文明是持怀疑态度的,强调现代化的目标归根结底是要追求每个个体生命的自由与健全发展。

其文艺观也不例外。

早在留日时期,。

对于盛行的不过是模仿的西方自然主义文学并不关心,却被和自然主义处于对立的漱石的文学所吸引。

这里也许有一个不算小的理由,起码可以说明青年的鲁迅……反对一味地模仿西方的改革方向,而开始有了一种模糊的认识:要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文化”。

[20】(刚。

75’鲁迅的作品,取材于下层民众的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药>等,其立意在于揭示病态社会对人的精神毒害,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取材于知识分子的如《在酒楼上>、‘孤独者>等,其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希望、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总之,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呼唤充溢于作品的字里行间,构成了奔涌喧腾于作品深层的。

呐喊”基调。

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品性使得漱石对当权者保持了高度的警觉。

他于1907年毅然回信拒绝出席内阁总理大臣够西园寺公望的召集的。

文士招待会”,并在信中附了一首将西园寺的住宅比作茅坑的俳句;1911年“大逆事件”后不久,他又断然拒绝文部省授予的博士称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