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附带案例

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附带案例

精品文档 随意编辑 拍摄计划与进展情况 一、目录: (一)、拍摄主题 (二)、小组成员 (三)、小组任务完成进度 (四)、前期理论准备与形成的两个总结 (五)、案例设计 (六)、拍摄框架 (七)、存在的疑问与改进 二、详述 (一)、拍摄主题: 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 (二)、小组成员: 陈晓煊、张帆(组长)、黄惠暖(副组长)、杨丹琳、凌艺、张丽萍、陈莉、梁晓君、陈洪珍、刘溯。

(三)、小组任务完成进度: 阶段/时间 预期计划 完成情况 1、进行首次会议,相互认识。 1、对主题研究的内容有一定认识,精品文档 随意编辑 第一阶段 (5月8—14日) 2、探讨对小组主题的理解(5月7日晚重新确定主题为“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 3、布置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搜集。 即“影响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而非原先的“教学中的非语言符号”。

2、对组内同学的分工意向有一定了解。

3、布置任务:搜集“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的相关材料,于5月10日上交。

第二阶段 (5月10—15日)

1、进行小组第二次会议,QQ小组探讨。 2、对搜集到的两种角度的因素进行分析。 3、挑选角度,进行分工思考,寻找合适的案例。 1、5月11日,上交了第一阶段布置的搜索“影响对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的材料搜集。

2、5月15日,召开网络会议。探讨选择分析的角度。最后确定,选择“从主观和客观”这两个角度出发,当中包含了七因素所造成的对教学符号意义的理解。(详见下文)

3、布置任务:根据七种影响因素,构思合适的教学案例,5月18日上交。

第三阶段 (5月16—201、对上交的案例进行整合,分析和修改。 1、将上交的8个案例进行整合。 2、对案例进行修改,形成可供拍摄精品文档 随意编辑 日) 2、挑选合适的案例,形成拍摄的主体内容。 的7个案例。 3、撰写进度表,汇报小组工作进展情况。

第四阶段 (5月20—27日) 1、根据案例撰写DV剧本和分镜头脚本。 2、召开第三次会议,确定拍摄的分工。

3、根据分镜头脚本进行前期排练。

4、进行DV的拍摄工作。

未进行

第五阶段 (5月28—6月5日)

1、对DV作品进行剪辑 2、召开第四次会议,观看DV作品初稿,提出意见,进行进一步修改,形成最后作品。 未进行

(四)、前期理论准备与形成的两个总结 1、什么是教学符号 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先驱皮尔士解释说:“一个符号(Sign)或者说是象征(Representation)是某人用来从某一方面或关系上代表某事物的某东西。”

皮尔士从符号本身、符号与其对象的关系、符号在解释时的状态等三个层次进行分类,精品文档 随意编辑 符号 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 自然语言 人工语言 口头语言 书面语言

包括性质符号、通用符号、指引符号、词类符号等66个属。 符号大体上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总结一:基于上述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学符号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事物,这种事物作为另一种事物的代替者(代表),其目的是为传授某领域的知识或传达某种信息而服务的。

2、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 一般认为,不伴随非语言符号的教育传播活动是不存在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相互配合,为教学活动服务。研究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影响因素的分类 ① 影响因素的分类一: 按传播者、受传者和传播情境三个因素进行分类。 在传播者意义中,传播者把需要传递的内心感受,思想,评论等通过符号来传达。但是,传播者的意义未必能准确无误地传达。所以因传播者本身因素的影响,传播者经常音表意不明白,不准确而无奈苦恼。

对于同一个或同一组符号,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精品文档 随意编辑 组符号也有不同的理解,说明符号本身的意义和受传者的不同。原因有:不能准确把握符号系统,生活经历不同,文化程度的偏差,理解能力的差异等。因而受传者的意义会不等于传播者的意义,也会不等于符号本身的意义。

符号本身并不提供传播活动的意义,而传播意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环境”影响。环境包括a 符号系统本身的情景 b 传播双方已知的信息背景 c系统存在的社会背景。因而,很多情况下,传播情景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意义,并对符号本身意义进行限制。

② 影响因素的分类二: 按主观和客观进行分类。即: 主观因素:情感态度不同,个人经历不同,知识架构不同 客观因素:时代背景差异,环境差异,符号本身意义和引申义,文化差异 (2)影响因素的理论支撑 ① 符号意义的二度性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分别用“所指”(signified)和“能指”(signifier)来指代符号的概念和音响形象,并指出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在实际运用中,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且,同一符号的不同使用者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会发生偏差。我国传播学者李苓(2000:162)十分关注语言符号意义的二度性。她说,“虽然意义的获得有赖于符号与指示物之间的联系,但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语言符号所表示的真正的‘意义’,则要通过二次联系(secondary associations)才能获得,是对第一次联系(primary associations)后获得的意义的再一次延伸,是二度符号化的结果”(齐沪扬,25)。首次联系获得的是语言符号的外延意义,而第二次联系获得的是内涵意义;内涵意义的获得往往与精品文档 随意编辑 解码者的文化背景、个人经验、感情色彩等密切相关。无独有偶,传播学者张国良(1995:103)也强调,人们对语言符号的理解总是与主观倾向相联系。这种主观倾向不仅与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有关,与其即时的心理特征也有关。总之,符号内容永远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文化概念(昂贝多•艾柯)。

②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与多义性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特征会给语言传播带来一定的障碍。同音异义、同形异义、同义异形、双关、歧义现象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③ 语言符号的冗余性 冗余度是指超出所需最小量的信息量的大小。语言符号的冗余性特点保证了语言在传播通道发生故障(如字迹模糊、声音嘈杂、吐字不清)时,信息能够继续传递。而且,一定的冗余度还能为暂时遇到理解障碍的受众提供线索,同时还能为检验信息接收效果提供参照系。所以说,“没有冗余度的语言符号缺乏抗干扰性”(齐沪扬,23)。

④ 传播情景与意义生成 (广义的)语境分为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合称为传播情境)。脱离了具体的语境,人们是无法确定符号和文本的真正意义的;语境的改变能够部分或完全改变符号和文本的意义。传播情境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使用符号和文本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与其意义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语境对意义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符号和文本的深层内涵,深刻而全面地解读各种事件;同时还能灵活地通过对语境的置换来改变意义的传输,进而引导对象的认知和判断(这在消除歧见和误会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这一切对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毕研韬 周永秀《符号学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精品文档 随意编辑 总结二: 从上述的理论中可以看到,影响对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既包含了第一类中的传播者、受传者和传播情境,也渗透了主观与客观的各种因素。所以,本小组在对“影响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因素”分析中,将会把上述的两种维度进行相互渗透。也就是说,在侧重第二种分类的情况下,会详细的分析传播者与受传者在情感态度、个人经历、知识架构、文化差异、时代背景差异五方面,以及传播情境在环境差异、符号本身意义和引申义差异两方面,所造成的对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影响。

(五)、案例设计 在前期理论准备与观点总结的基础上,本小组在阐述主题时将围绕情感态度差异、个人经历差异、知识架构差异、时代背景差异、文化差异、符号本身意义和引申义差异、环境差异七个因素来设计案例。

(1)案例一:情感态度差异(该案例仍需再斟酌修改) 在情感态度差异中,我们将以“性格差异”来阐述该因素对教学符号意义理解的影响。 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A检查上节课同学完成作业的情况。同学甲和同学乙都认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老师A非常满意。于是,竖起大拇指,高兴地说:“很好,你们的作业完成的很好”。以表示对学生的鼓励。同学甲和乙都笑了。

同样在上课过程中,教师B检查上节课同学作业完成的情况。同学甲和乙认真完成学习任务,老师B也很满意。但是,老师B只是轻轻点了点头,并无任何表情和语言。同学甲和乙,相视一眼,乙担心自己的作业老师不满意。

案例分析:上述案例可以看到,教师A和B是两种不同性格的传播者,对于同样的感受采取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影响了学生对其情感的理解。A乐观外向,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符精品文档 随意编辑 号对学生的作业表示肯定和鼓励,学生直观感受到。B安静内向,只是通过点头这一非语言符号进行表达,使学生无法了解其情感,甚至会曲解他的原意。

(2)案例二:个人经历差异 在历史课上,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介绍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课件上出现了粮票的图片。

老师:“回想起小时候,我也常常拿着什么粮票啦、布票啦,跟着一大群人排着队换家里要的东西回去。我们一个月能吃上一次肥猪肉就算是幸福的啦。”

学生A(窃窃私语):“粮票是什么东西?” 学生B:“我看可能就是我们今天用的钞票吧。没什么区别啊。买米要拿粮票去换?我们现在买米还不是一样拿钞票去换嘛。”

学生A:“有道理。”(向老师)“老师,你们那时候用粮票,我们现在用钞票,好像没什么区别嘛,而且你们那时候还有一群人抢着去买东西,看起来生活得挺不错的呀。”

学生C:“对啊,而且我们谁天天吃肥猪肉啊,营养专家不是建议我们多吃五谷杂粮么,一个月吃一次肥猪肉,我看也挺正常的。”

老师(无奈):“唉...看来你们是很难体会的了” 案例分析:案例中,学生与老师的个人经历完全不同。老师是成长在改革开放初期,经历了用粮票、肉票换购食物的过程。因而对当时物资紧缺有深刻的了解。但学生并未经历过这一过程,所以对于教学中出现的“粮票”,产生了不同于老师的感受,甚至对“凭票买肉”的艰苦环境感到雀跃。

(3)案例三:知识架构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