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析张恨水武侠小说之侠义观_刘熹

试析张恨水武侠小说之侠义观_刘熹

(2)
2011/9 ・文艺争鸣・史

古) , 但始终以国家的和平与尊严为重, 并未仅以群体 利益马首是瞻。这与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中“为王前 驱” , 四处征伐的侠客有所区别。 其次的动机为报恩, 再则是纯粹的 “平不平” , 报仇则不被纳入正轨——作 者写报仇,正是为了反对报仇。他笔下唯一的复仇 侠客罗宣武, 出场不久就放弃了复仇。 上述所有动机都和 “拯救” 有关, “立功名” 表现 为救国救社会, “平不平” 表现为救个人, 报恩是因为 别人救过自己。 与外在机会相呼应的, 是行侠者普遍的心理状 态。不少侠客和强盗外表豁达, 内心却十分渴望被 赏识, 希望以英雄行为在世上留名。 《水浒新传》 中, 卢俊义的一首诗可以概括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状态: 漂泊存傲骨, 余生尚枕戈。 英雄成盗寇, 荆棘遍 山河。洗恨千杯尽, 锄奸一剑磨。往来人不识, 对月 起悲歌。 再以一个情节为例: 久历风尘的老侠士遇到一 个识破自己心事的年轻人 (就是故事的主角) , 而后 举杯畅饮, 自述襟怀。 《剑胆琴心》 的朱怀亮、 《啼笑 因缘》 的关寿峰都在这种情节中登场, 《中原豪侠传》 中, 此情节也以稍事修改的面目出现在侠士郁必来 登场之处。有了这样的心理动机, 作者只要给他们 一个正当的赴难机会, 人物就顺理成章地动作起来。 除了 《剑胆琴心》 为了写高人轶事而铺设情节之 外, 国仇家恨一向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外因。 《中 原豪侠传》 的人物致力于推翻帝制、 抵御外侮, 《啼笑 因缘续集》 的人物致力于抗日救国, 《水浒新传》 的人 物致力于抗金卫宋。 江湖散侠和绿林好汉往往因此 转为被作者视为 “侠之大者” 的民族英雄。 同样写国仇家恨》 , 在当代有金庸的 《射雕英雄传》 、 《神雕侠侣》 。 金庸这两部小说与 《水浒新传》 具有相 当的可比性, 一个写北宋英雄抗金, 一个写南宋英雄 抗元, 他们都受到昏君庸官的掣肘。虽然都是壮志 难酬, 小说的情趣却大为相异。就 “救国” 的主题而 言, 《水浒新传》 饱含着鞠躬尽瘁的悲壮感, 英雄们腹 背受敌, 纷纷殉国; 《射雕》 、 《神雕》 则在不那么压抑 的氛围中一展侠客的豪情, 救国失败, 还有一条回归 个人感情的退路; 《水浒新传》 的舞台是现实中的城 池社稷, 《射雕》 、 《神雕》 的主要舞台是国家体制之外 的江湖世界。 按情节线索的数量和关联来看, 除 《水浒新传》 外, 其他几部小说都采取 “网式结构” , 即设置几条互
2011/9 ・文艺争鸣・史

史论
试析张恨水武侠小说之侠义观
刘 熹
对于张恨水笔下的武人, 笔者按照他们行为特 征, 试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遁世者。他们看淡国家兴亡, 远离社 会。 他们对人类一视同仁地怀着佛家或道家的悲悯 之心,如不是看着故人的面子,难得出手管别人的 事。代表人物有 《剑胆琴心》 中的于婆婆、 老尼, 《中 原豪侠传》 中的老和尚和他的徒弟孙亮三、 驼背老张 等人。 他们的淡漠, 源自他们多年的阅历, 其中于婆 婆和老尼更是亲身经历过太平天国的衰亡, 冷却了 一番热心。 为了隐藏行迹, 他们或操持贱业, 或隐居 深山。在旁观者眼中, 他们一举一动如同衰朽的普 通人, 只能从他们偶尔抬起的眼皮下看到精光内敛 的眼睛, 或者间接地感受他们的力量: 老尼驯养一只 斑斓猛虎, 老和尚教出七个武艺高强的徒弟, 自己甚 至没有正式在故事中露过面。这些世外高人, 在作 者笔下却不能算做侠, 只能说是 “江湖上的正经人” , 原因是他们虽然不害人, 但对别人的疾苦不够关心。 “真正行侠的人, 应该和平常人一样, 出来和世人接 近, 暗里头专做锄强扶弱的事, 而且还不让人知道。 ” ( 《剑胆琴心》 第二十回) 第二类是江湖游侠。从行迹上看, 他们更接近 《剑胆琴心》 中对 “侠” 的期待。他们游走于社会边 缘, 或多或少地关心国家与民族。他们常常路见不 平拔刀相助, 以民间的忠孝节义观念为行侠原则。 《剑胆琴心》 中的柴竞、 韩广发、 朱怀亮、 张道人, 《中 原豪侠传》 中的马老师、 郁必来、 华山老道都是此类 人士。 柴竞、 韩广发等人古道热肠, 不约而同地帮助
萍水相逢的李云鹤; 而且一诺千金, 为了应允朋友的 事情, “国法不足畏, 人言不足惜” 。但他们尚属年 轻, 还没历经大风大浪; 而张道人、 华山老道、 朱怀亮 等人的志向都经过一番考验。 他们都是曾经的太平 天国将领, 张道人和华山老道为了不梳清人的辫子 才作道人打扮, 其心并不在空门。虽然其经历和于 婆婆、 老尼类似, 他们却不刻意隐埋自己的能力与过 往。在 《剑胆琴心》 中, 游侠们对国家社稷的关心只 限于怀想; 而在 《中原豪侠传》 中, 国家危难给了他们 发挥的契机, 马老师、 郁必来、 华山老道等人都在幕 后助力, 通过支持革命党推翻清朝, 建立共和国, 相 对积极地实现他们救助世人的抱负。 这类人徘徊在佛、 道的出世理念和儒、 墨的入世 理念之间, 虽然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 但缺乏真正大 干一场的精力与热情, 也不能摆脱江湖礼数中所谓 “笑 傲王侯” 的矜持传统, 与年轻知己举杯畅想、 在后辈的 仰慕声音中捻须微笑, 遂成为一种代偿性的满足。 第三类人是民族斗士, 他们最有儒、 墨之侠的特 质。他们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 以保国安民为 侠义的真谛, 但也不否认民间的兄弟义气。虽然前 途艰难, 他们却不会面临道德困境。 《水浒新传》 中 的张叔夜、 受招安后的梁山群豪, 《中原豪侠传》 中的 秦平生均可归入此列。 虽然同为国家民族谋利, 秦平生的形象却显然 更接近 “侠” 。 清末的政府在社会观念上和事实上都 不再能代表秦平生等人为之效劳的国家, 是以秦平 生在践行侠客之正义 (包括反叛官府) 的同时不会抵
刘 熹・试析张恨水武侠小说之侠义观
触国家之正义。 “当法外之徒通过赞同新的统治来 践行其正义感时, 正义既在个人的层面, 也在国家的 层面上得以完满。 ”
(1)
然来了革命党的警告信, 他吓得钻进床底。 通过这些 行为, 读者自然知道此人外强中干。 较之同时代的 《蜀 山剑侠传》 、 《鹰爪王》 等一上场就敌我分明的描写, 张 恨水的手法更含蓄, 人物性格发展的可能性更宽广。 在展示角色的侠义观念时, 作者主要使用语言 描写。 在带着抗战目的的武侠小说中, 秦平生、 郁必 来、 时迁、 张叔夜等人各个直抒胸臆, 阐释他们为国 为民的信仰, 除了叙述者声音直接介入之外, 这是最 直白的表态方式了。让不同的角色发出相似的心 声, 便不会让读者产生叙述者自说自话的印象。 为了统一的情境中尽力地凸出人物的不同, 张恨 水主要采用两种办法。 一是细腻的语言和动作白描, 如 《水浒新传》 中写群豪在东京得知宋钦宗接受金人 苛刻条款时, 鲁智深 “首先哎呀一声” , 关胜则 “两手高 拱, 叫了一声圣上, 忽然晕倒在地” , 史进、 杨志都 “暗 暗跺脚” , 林冲 “不住摇头叹息” 。这反映了他们对朝 廷的不同期待, 也呼应着他们过去不同的经历。 进行 静态描写的时候, 作者也不时使用动词, 如 “抹了两撇 鼠须” 、 “一部花白胡子, 由两边耳根下向下巴下面一 抄” , “抹” 字和 “抄” 字, 宛如用文字代画笔, 像放映动 画一样在读者眼前勾勒出性情各异的脸。 另一种办法是安排不同的人物出演相似的情 节, 即叙事学所说的 “伪重复” 。如 《水浒新传》 中先 有燕青、 柴进驻扎在东京做探子, 后有时迁、 汤隆、 曹 正、 王定六、 段景驻扎在燕京做探子; 先有时迁在馆 陶城杀贼,后有杨志在大名府杀贼;先有董平守雄 州, 再有柴进守沧州, 还有鲁智深等六人守东京, 最 后还有梁山群豪二次守东京。这样同中有异的重 复, 引起联想与对比, 从而更清楚地分辨出人物各自 的神采。 内心独白也常被使用。将 《水浒传》 与 《水浒新 传》 对比, 前者几乎通篇都是外在的描写与对话, 心 理描写只是一句两句地零星出现, 起到带动情节的 作用。在 《水浒新传》 中, 内心独白的作用更着重于 展现不同的思维模式, 从而勾画出人物的性格; 有时 更将外部景色写在内心独白中, 对环境气氛的营造 也有很好的效果。 学者陈平原在 《千古文人侠客梦》 中把行侠的动 机归为 “平不平” 、 “报恩仇” 、 “立功名” 三大类。以此 为标准, 观察张恨水笔下侠义行为的动机, 最常见的 动机是 “平不平” 与 “立功名” 的融合。他以国家民族 受到侵略为最大之不平事, 让侠客在为国家民族 “平 不平”的事业中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包括流芳千
相关联的情节线, 并设置至少一个主要人物, 让主要 人物同时涉入多条情节线, 从而让各条线交织成网, 到最后再做一个总的交代。 《剑胆琴心》 以柴竞、 朱 怀亮和李云鹤为主, 把消解仇怨、 救助孝子与义士、 说合姻缘三条线交织到一起; 《中原豪侠传》 以秦平 生一人为主, 让革命和爱情两线交错发展; 《啼笑因 缘》 以樊家树为主, 让所有情节在他和沈、 关、 何三女 之间生发、 延展。 《水浒新传》 则采取两线并行的结 构, 在金国入侵北宋的大环境中, 把忠臣义士、 昏君 庸官的行为比照着描写, 前者为主线, 后者为副线, 两线贯穿全书。 按照情节结构的缜密程度来看, 《剑胆琴心》 的 结构明显比其它小说松散。 其各部分情节虽有因果 关联, 却没有明显的主题与命意: 前半部分写帮助孝 子, 后半部分写救出兄弟, 其间穿插两段姻缘, 结尾 让主角略一现身, 便告结束。有时候作者在前文做 出伏笔的表示, 在后文却了无回音 (如 《剑胆琴心》 第 二回末尾) 。 同样是写带有神秘色彩、 义高技奇的江 湖游侠, 《中原豪侠传》 对驼背老张、 孙亮三等昙花一 现的人物也交待得有始有终, 《剑胆琴心》 的少尼佛 珠、 老尼、 胡九姑等人物在退场时则戛然离去, 让读 者有茫然之感。 张恨水自言从1930年开始才在起笔 之前拟定纲目, “全书无论如何跑野马, 不出原定的
比之辛亥年间的秦平生, 北宋的张叔夜和梁山群 豪却不得不挣扎在国家正义和侠客正义之间。他们 既须承认由皇帝和高官掌握的王法 (宋朝百姓——他 们保护的对象, 似乎还不会质疑皇权的正义性) , 又要 从侠义的角度捍卫民族正气。虽然张恨水认为晚清 公案小说思想腐朽 , 但 《水浒新传》 的困境与晚清公 案小说中侠客正义和官府正义的冲突颇为相似。 而且, 梁山群豪还担负着赎罪的枷锁。很多梁 山好汉都对自己的强盗身份有罪恶感, 其中出身市 井者还多了一重自卑感。他们洗刷名誉、 建功立业 的愿望和保家卫国以“替天行道”的愿望糅合在一 起,构成整个抗金行动的动机。关胜等将领认为, “为国捐躯, 倒可以照耀今古” ; 宋江为了宋钦宗的一 句好话而死心塌地; 时迁、 汤隆等 “小兄弟” 可以为了 将领的些许勉励或质疑而捐生; 李逵、 柴进、 卢俊义 在 《水浒》 原著中动辄灭人满门 (如大名的梁中书一 家、 无为军的黄文炳一家) , 招安之后忽然在这方面 变得慎之又慎。但是这样的努力, 往往得不到朝廷 的认可。曾经被他们嘲弄的国法与朝廷, 在招安之 后重掌正义, 无论法律由谁规定, 圣旨是否不公, 梁 山群豪都得小心翼翼地遵守, 否则难免 “不忠” 之名。 尽管高衙内、 蔡攸等权贵可以和以前一样地不守法, 但他们既然和梁山群豪同处朝廷体制内, 又可以影 响他们尊敬的 “赵官家” , 便也拥有了褒贬他们道德 的话语权。虽然意识到这一点, 宋江等人却没有把 洗清名誉的希望全押在朝廷上,乃愿“天下共见共 闻” , “正好阐扬我兄弟忠义心腹” , 并且采取 “岂能尽 如人意, 但求无愧我心” 的态度, 不失为一种解脱之 道。 可见, 在张恨水的侠义标准以 《史记》 对侠的论 述为出发点, 以 “忠义” 为侠的最高境界。 此外, 个人 行为还需符合正直、 仁善、 忠恕等传统意义上的君子 之道, 才能成其为侠。在行侠的方法论上, 儒家、 墨 家的入世理念和佛家、 道家的出世理念经过一系列 的辩难, 前者终于在作者的观念中胜出。 张恨水通常利用角色本身的语言、 动作或其他 人的评价来表现角色的性格, 叙述者很少亲自评价。 除抗战文学 《水浒新传》 外, 叙述者较少 “以貌取人” , 善人未必美丽, 恶人未必丑陋。有时候甚至不叙述 角色面目, 如 《中原豪侠传》 写稽查员邱作民被革命 党员秦平生戏弄, 决心 “不能白放过他” , 次日家里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