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三一文库(www.31doc.com)/思想汇报
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党的六中全会准确把握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和共同愿望。全会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题所作出
的理论阐述和决策部署具有科学的理论根据、深厚的历史背景和
充分的现实依据。学习领会六中全会精神,首先应全面理解、深
刻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增强紧迫感和责任
感,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六中全会精神上来。

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愿望
构建和谐社会属于社会建设范畴。对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及对
其范畴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
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社会建设相对薄弱,满足
不了人们多方面的社会需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出现了不协调
的现象,社会建设的紧迫性日益显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
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和
拓展。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
会更加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目标鲜明地提到全党全社会面前,还
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
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
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中还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
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
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去年举办的省部级主
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
锦涛同志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明确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原来的三位一体发展为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提出了构
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明
确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了
要求。这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地位,提出了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论断。这一论
断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
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
全面部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人民愿望,开辟了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

立足世情国情,适应新的趋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立足世情国情,准确判断发
展方位和趋势,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现实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任
务。从世情看,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既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
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又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
势的压力。从国情看,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
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同时,也应看到,我
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社会转型加速推进,出现了“四个深
刻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经过20多年的经济改革,我国的
经济体制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
制体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单纯
的按劳分配体制发展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经
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随着中国工业化、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转向现代
社会经济结构。新世纪的头5年,城市化率提高6.8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每年有1700多万从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这种
社会结构转变的速度和深刻度,在中国历是空前的。随着经济体
制的转变和社会结构的变动,引起了社会成员的分化和利益格局
的调整,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利益群体,形成了复杂的
阶层关系和利益关系。随着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民主法制的不
断健全,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日益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日益提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
越来越强。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