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和谐社会背景下公民表达权的实现路径

和谐社会背景下公民表达权的实现路径

政府与莹冶 竹.wt.-b箍l 

和谐社会背景下公民表达板的实现路径 

口 何 平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51) 

摘 要:表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依法保障公民表达权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以及推 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现行法律、法规对公民表达权的保护显得相对不足,因此,需要积 极探索公民表达权的实现路径,进一步完善保障公民表达权的民主制度、法律制度、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 关键词:表达权;表达自由;和谐社会;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J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O07-8207(2012)Ol一0019—04 收稿日期:2011—09—16 作者简介:何平(J969一),男,安徽舒城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法理 学与民商法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现阶段群体利益表达和矛盾协调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Ⅳ. SKF09-1OD32、 

表达权是一国宪法所保障的公民最基本的人权之 

一。在西方法学理论和宪法学中。表达权被视为公民 

“最根本的权利”或“第一权利”.是其他自由权利的源 

泉,又是其他自由的条件。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发表 

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切的 

基础。”…(fI5 ’我国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表达 

权”这一概念之后,十七大报告在论及“扩大人民民主、 

保证人民当家W-主”时再次明确指出:“要健全民主制 

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 

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 表达权作为人民当家做主 

的应有之义,正式被载人中共中央的权威文献,这充分 

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权利的肯定和重视,对于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表达权概述 

1.表达权的界定。表达权由“言论自由”发展而来. 

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由法律确认、保障并通过一定方 

式公开发表和传递思想、意见、主张、观点、情感等内 

容,而不受他人和社会组织非法干涉、限制或侵犯的权 

利。从理论上讲,表达权作为一项首要的、基本的人权. 

不是来源于政府,也不是来源于法律.而是来源于人的 

本性及其需要(社会的和自然的),是一个人与生俱来 

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因此,从实践的角度看,表达权一 般由一国宪法性文件以公民基本权利的形式加以确 

定。从形式上讲,公民表达可分为语言表达、行为表达、 沉默表达。从内容上讲.公民表达可分为群体利益的表 

达和公民对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公众问题发 

表见解与主张的权利,既包括个体的表达方式。也包括 

结社、游行、集会等群体、组织的表达方式。所以,享有 

表达权,就意味着公民可以在合法的前提下,独立自主 地表达、传播思想、情感和意见等,也意味着公民可以 

在公开场合保持沉默。 

2。表达权的历史发展。在西方,表达权的发展经历 

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近代以前,尚未存在真 

正意义上的表达权。1694年,英国废除特许出版制度.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出版自由的国家。 此后,许多 

国家掀起了以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为主要表现形式. 

承认和维护表达权的浪潮。1791年,法国颁布的第一部 资产阶级宪法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对表达权进行保护的 

成文宪法。这部宪法以《人权宣言》作为序言,《人权宣 言》第11条规定,自由交流思想和意见是最宝贵的人权 

之一,除了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滥用自由应负责外。都 

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著作和出版。随着人类社会的进 

步,对表达权保护的意识逐步增强。1948 ̄1z12月10日, 

联合国大会通过并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规 

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 

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 I升tj硅 欢府考藩治 

沦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这一规定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对表达权加以规定的世界性 宣言。 

中国古代已经孕育了表达权的萌芽。中国专制君 主政体构成部分之一的谏官制度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谏官”又称“谏臣”,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 

官。《孔子家语・子路初见》有“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 

的名论;《白虎通・谏诤》论及朝廷职官时说,“设辅弼, 

置谏官”。谏官被看作是与左丞右相同等重要的帝王羽 

翼。谏官最早设立于周朝。其“特权”是言者无罪。虽然 

存在种种弊端,但其积极作用应加以肯定。自民国以 

来,表达权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我国现行《宪法》虽然尚 无关于表达权的明确提法.但实质上已经对此进行了 

充分认定。如《宪法》第35条规定的公民有言论、出版、 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41条中的公民对于任 

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 

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 

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等,都应视为对表达权的法律规制,这些规定对表达权 的享有和行使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2006 ̄z10月,党 

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依法保 

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而表达权写 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中国人权保护史上无疑具有划 

时代的重大意义。 

由此看来。表达权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 

断显现的.它与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有着必然的内在关 

联。在这个发展逻辑中,表达权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公民的权利体系中,表达权及其保障对于和谐社会 

的构建有着基础性的价值。“没有了表达权这一基本权 

利,其他权利也很难成为现实。而表达权的缺失,其他 权力也就失去了监督,权力也就不会有敬畏,善治最终 

只会是空中楼阁。” 因此,如果不能真正确立和保障 

公民表达权.公民——国家合作主义的政治框架就无 法搭建.民主社会也就不可能形成,和谐社会也就无法 

实现。 

二、表达权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大意义 

1.保障公民表达权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切实体 

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当代政治学家罗伯特・达 

尔在《论民主》中精辟地指出,“多种信息来源”(即知情 

权)与“表达意见的自由”(即表达权)是民主政治的两 

项必要条件。I5]( 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选举、民 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就有赖于保障公民表 

达权,使公民能够自由地表达其意志和要求,来参与民 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民主是多数 

人的选择,法治则是多数人选择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 

状态,要实现民主,就要让公民享有表达权,真正选出 代表人民意愿的各级代表。公民依法通过各种渠道,发 

表意见,上传民情,使执政者的决策反映民意,从而得 

到公众的认同、信任和支持,以期实现民主决策和民主 

管理。公民发表意见、建议是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方式, 

没有表达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监督。公民行使表达权 能增进政府官员的公fb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恪守执 

政为民理念,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减少政府决 

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因 

此,依法保障公民表达权,是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 

内容,也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必然要求。 

2.保障公民表达权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有力保 证。社会主义法治.就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的 

贯彻和落实,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和谐社 

会建设稳步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 

效手段和强力保障。法治社会最重要的规则是法律规 

则,依照法律规则来治理社会,社会就有和谐的基础与 保障。法治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减少矛盾,而且还在于 

解决纠纷,定分止争。加强法治建设包括完善立法、依 

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等。保障公民表 

达权,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民主立法、科 学立法是提高立法水平和质量的保证。保障公民表达 

权,还有利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 

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唯有真正保障公民表达权,国家的 

立法、行政、司法才能切实反映人民的意见、愿望和诉 

求,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维护。 3_保障公民表达权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 

措。公平正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 

障,利益分配的机会和过程公平合理,社会各阶层的利 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 

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 

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不同 

利益需求的个人和组织逐渐形成,各种矛盾日益增多。 

要协调好复杂的利益关系,达到社会和谐,没有表达权 

是无法想象的。因此,只有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 

人们平等地享有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主张的话语 

权,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公平正义则是社会稳 何 平一和谐社会背景下,厶\氏表达杈的实现路径 竹tj强l 

定和谐的首要条件。正是在广泛的社会表达中,我们才 

能够正确地整合社会的共同利益。同样,广泛充分的表 

达才能使我们准确地把握其利益差别,更重要的是能 

够及时地进行利益协凋.避免形成严重的社会分化和 

利益冲突,以保证社会健康平稳发展。 

4.保障公民表达权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阀”。 要实现社会和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效处理好社 

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 

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凸显期,对政府事务 宣泄不满的最大的安全阀奠过于对公民表达权和各种 

形式的表达自由的保障。毋庸置疑.公民的自由表达在 

社会生活中可以起到“安全阀”、“减压阀”或“缓冲器” 的作用,有利于疏导和缓解社会矛盾。在日常生活乃至 

政治生活中,人们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满情绪。公民 

享有充分的表达权。就可以在合法的前提下宣泄偏激 

情绪。就会有效地遏制不满情绪转化为非法、暴力活动 

的可能性。这种表达方式随着人数的逐渐增多、呼声的 

逐渐汇集,就会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既有利于党和国 

家及时了解民情并作出迅速反应,也保障了信息反馈 

系统的正常,政府可以从中发现工作中的缺陷或不足, 

从而着手解决问题,这样,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也就自 

然而然地消除了。 

三、我国公民表达权的法律保障现状及存在的问 

题 我国立法尚未使用表达权这一概念,但并不意味 

着我国没有保障公民表达自由。现行宪法规定,公民享 

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我国《民 

法通则》规定,公民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 

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我国《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公民 

依法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予以保 

障。合法出版物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 

干涉、阻止、破坏出版物的出版。公民可以依照本条例 

的规定,在出版物上自由表达自己对国家事务、经济和 

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见解和意愿,自由发表自己从事 

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成果。《中 

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 

法》、《中华人民共和圜集会游行示威法》、国家新闻出 

版总署公布的《音像制品出版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也 

有相关规定。我国《刑法》则主要以言论犯罪的形式对 

言论自由作了必要的限制。此外。我国也加入了保障公 

民表达自由的一系列国际公约.如1998年我国签署的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在社会实践层面, 

我国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也十分重视对公民表达自由 的制度保障和司法救济。 

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表达自由与其他权利 

一样,本身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 

中,尽管有诸多涉及公民表达自由的法律法规。但总体 

而言,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 

结构转型的不断深入。我国目前有关公民表达自由的 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不适应形势发展 

的要求,难以保障公民的表达权。主要体现在: 

一是我国对公民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存在不足。 

我国《宪法》没有明确地把表达自由作为公民所享有的 

基本权利加以规定。公民表达权有政治自由权利的属 

性,又有非政治自由权利的属性。因此,公民表达权的 

内容既有政治表达也有非政治表达,而我国《刑法》中 

对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解释包括有“言论、出版、集会、 

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的权利”,这也是我国《宪法》所 

涉及的公民主要的表达自由条款。依此理解,《宪法》所 

规定的诸如“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 

由”是否仅仅就是一种政治权利。显然这种解释无法涵 

盖表达自由应有的内涵。 

二是当前法律体系中对表达自由作出规定的法律 

位阶尚待提高。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对表达自由的法 

律规定主要是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行 

政法规和规章均由国务院及其相关部委制定,立法理 

念偏重于管理.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对公民的表达自由 

作出了一定限制。表达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从 

法理和立法上来说。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属于法律 

保留范畴,而不宜以行政法规、规章来加以限制。因此, 

有必要对现行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加以清理,相关内容 

应尽快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以法律规定之,不合理 

的规定应予废止。从而克服表达自由在一定程度上由 

行政法规、规章立法的不足。 

三是保障公民表达权的司法资源相对缺乏。公民 

表达权与其他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司法的公正与法 

官对利益冲突权衡分析的智慧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当 

下我国的司法工作和法官的整体素质仍需不断加强和 

提高。 四、和谐社会中公民表达权的实现路径 

1.进一步完善保障公民表达权的民主制度。人民 

当家作主,就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人民代表 

大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形式,掌握国家政 

权,行使民主权利,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选举、协 

商、监督是实现民主的基本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 

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