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真,等:湖北省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林业・特产
湖北省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康真’,张天字 ,习心军’,张建华’,刘藕莲’,朱长红’,王娟娟’ (1.襄阳市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湖北 襄阳441021; 2.十堰市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所.,湖北 十堰442000) [摘 要】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湖北省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对于促进我省油料生产、保障粮油安全、 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推广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秀美湖北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湖北省油用牡丹产业 发展前景,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油用牡丹;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I=326.1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对食用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内的食用油整 体供应不足。目前,国内主要以种植草本油料作物为主,在土地 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长空间较小。因此,发 展新的高产优质油料作物势在必行。相关研究显示牡丹籽的含 油率可以达到24.12%~37.83%,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 83.05%~90.0%,其中亚麻酸含量达到31.56%一66.85%。因此牡 丹有望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潜在油料作物。湖北省野生牡丹种 质资源丰富,可杂交选育出高产、适应性强的油用牡丹品种,对 湖北省油用牡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湖北省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前景
1.1 国内食用油供不应求.发展新的油料作物已成必然 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进口棕榈油、橄榄 油、豆油、菜油等成品食用植物油960万t,进口大豆、油菜籽等 食用油籽6228万t,进口总额达到485.5亿美元。目前我国食用 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早已超过了国际安全预警线。在主 要油料作物受制于国外的背景下,作为我国特有新资源的油用 牡丹.有可能成为事关国家粮油安全的战略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健康意识也 越来越高。人们对食用植物油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高品质 食用油的消费逐年快速升高。以“液体黄金”橄榄油为例,中国 进口的天然橄榄油数量由2000年的330t增加到了2010年的 24727t.增长了75倍。在我国有“东方橄榄油”之称的山茶油,其 产量从1999年的13万t增加至2009年的25万t。虽然如此, 高品质食用植物油仍远远不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发展新的油 料作物已成必然。 1.2牡丹籽油的营养价值和发展前景 食用油中的脂肪酸组成主要包括: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 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是不含不饱和键的脂肪 酸,在猪油等动物油脂、棕榈油、椰子油等所占比例较大,其不 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脂肪酸。过量食用将提高患高脂血症等疾病 【收稿日期]2013-1 10-08 [作者简介]康真(1988一),女,湖北襄阳人,助理工程师。 的风险。单不饱和脂肪酸是只含一个不饱和键的脂肪酸,在橄 榄油和油茶籽油中含量较高。具有调节血脂、降胆固醇等生理 作用,但是其所含人体必需脂肪酸的种类较少。多不饱和脂肪 酸是含有2个或2个以上的不饱和键的脂肪酸,例如亚油酸、 亚麻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须从 食物中摄取的必需脂肪酸,因而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价值。 牡丹籽油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为:增强智力、延缓衰老、增 强免疫力、保护视力、降低血脂、降低血压、降低血糖、通便保 肝、抑制出血性脑疾病和血栓性疾病、抑制癌症的发生和转移、 预防心肌梗塞、预防过敏性疾病以及预防炎症等。在引导人们 食用油消费由营养型向健康型转变的过程中,牡丹籽油势必引 发人类食用油的一场新革命。不科学的饮食能够使人吃出疾病 来.而科学的饮食一定能够使人吃出健康来。只要相信科学,按 照科学规律改变落后的饮食习惯。人们的身体一定会越来越健 康。 据报道牡丹种子的含油率在24.12%~37.83%;牡丹籽油的 主要成分为亚麻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中不饱 和脂肪酸含量为83.05%~90.0%,亚麻酸含量达31.56%~ 66.85%。高亚麻酸含量是牡丹籽油的显著特征,明显高于一般 常见食用油,见表1: 表1 牡丹籽油与几种食用油油质对比表
由表1可以看出,与其它油料作物相比,油用牡丹具有产 油率高、油质优等特点。牡丹籽油在很多方面都优于橄榄油、大 豆油,是名副其实的优质食用油。 2011年。中央财政启动统筹整合资金支持木本油料产业发 展,同年3月,卫生部正式批准牡丹籽油作为新资源食品,标志
..105..
林业・特产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24卷第12期(总第331期)
着牡丹籽油可以进行批量化生产,进入食用油行列。由于牡丹 籽油的亚麻酸、亚油酸含量高,整体的营养价值高,不仅可以开 发成为高品质食用油.还可以对牡丹籽油进行深加工,提取∞一 3脂肪酸、Of.一亚麻酸、 一亚麻酸等物质,不仅可以提升牡丹籽油 的利用价值,而且可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保健产品,带来巨大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牡丹在湖北省的分布现状与繁育技术研究现状 1.3.1分布现状。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 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 香”、“花中之王”的美称,它又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极高 的药用价值。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野生牡丹的种群越来越少, 而且个体数量大大减少,有些品种已经成为濒危物种。湖北省 野生牡丹有5个种和一个亚种.主要分布在襄阳市的保康县荆 山山脉,神农架林区也有少量分布.鄂 山区的其它地方也有 零星分布。保康大片野生牡丹的发现已引起中外专家的关注。 专家们一致认为保康野生牡丹的发现。对于中外植物分类学、 群落生态学、植物地理学、植物资源学、生殖生物学等多学科的 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3.2繁育技术研究情况。①在国内首次开展了湖北省野生牡 丹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繁育技术的研究.为我国野生牡丹种质 资源的研究、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②摸清了湖 北省野生牡丹种质资源状况及问题。通过对湖北省野生牡丹种 质资源的野外调查,摸清了湖北省野生牡丹种质资源野外分布 的现状、地位及特点,从而发现湖北省野生牡丹种质资源的破 坏程度以及野生牡丹种质资源濒临灭绝的原因.为今后开展湖 北省野生牡丹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③完成了湖 北省现存的5个野生牡丹种和一个野生牡丹亚种以及大量的 自然杂交的变异栽培新品种的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并建立了 2hm 的野生牡丹品种收集圃,收集品种1000份。在襄阳市保康 县后坪镇九池村建立了湖北省野生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收集 了湖北省现存的5个野生牡丹种和1个野生牡丹亚种。在种质 资源基因库中,利用自然杂交的种子进行繁殖,得到大量的自 然杂交变异栽培新品种。④掌握了湖北省野生牡丹种的生长发 育规律。通过多年的观测记录,以及自然杂交的种子繁殖,基本 掌握了湖北省野生牡丹的生长发育规律,即:春季发芽生长开 花结实,夏季高温休眠停止生长,秋冬季长根的生长发育规律。 ⑤探索出湖北省野生牡丹繁育的关键技术。即紫斑牡丹、杨山 牡丹、红斑牡丹、保康牡丹等结实强的品种主要以种子繁殖为 主,卵叶牡丹主要以分株方式繁殖。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尽管我省有着丰富、独特的野生牡丹种质资源,但对于 野生牡丹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长期以来人们没有给予应有的 重视。利用牡丹根皮作药材,这种短期经济利益导致人为无计 划地滥挖乱采以及垦荒种地,致使野生牡丹在原产地分布面积 急剧减少,资源日渐枯竭,有的在分布区已经绝迹。 f2)湖北省现有的采种基地和适合采种的面积较小,每年可 采种50kg左右,现有栽培面积有限。必须扩大种植面积来提高 种子数量,从而为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做铺垫。 (3)目前我省油用牡丹的栽培模式基本上沿用了丹皮生产 的栽培模式。而不是从种子的结实率、出油率高等方面来选育 种植。因此栽培选育出新的油用牡丹品种,开发出适合我省在 不同地形上的油用牡丹栽培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4)关于牡丹籽油的深加工技术在我省还是空白领域,需要 多学习借鉴,自我摸索和研究。 总体而言,湖北省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对于 促进我省油料生产、保障粮油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 入、推广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秀美湖北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 该产业要想迅速地发展,目前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多 学习、多研究、多实践来发展具有我省特色的油用牡丹产业。 [参考文献] [1] 韩继刚,李晓青,刘熠,等.牡丹的油用价值及应用前景[J].植物学 报.2013. [2]张海满,刘福祯.d一亚麻酸的功能、资源及生产方法[J].中国油脂, 20o0,25(6):192—194. [3]马伏英,智光,张建红.‘o一6ko一3脂肪酸平衡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 响[J].中国医刊,2005,40(11):49—5O. [4]周立新,黄凤洪,严兴初,等.d一亚麻酸与 一亚麻酸[J].西部粮油科 技,2000,25(6):46—47.
(上接P152)年事业集体投入提供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我国农村人I:1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达到15.4%[EB/0L]. http://www.jmnews.corn.cn.2011-9-19. [2]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13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EB/OL].http://w ̄nv.hubei.gov.cn。2011-05—18. [3] 湖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湖北省“十二五”时期对老龄人口预 钡6[E日OL] ttp= ^n^n^rhbp0】 0v.crl^veb eb2O1 1/show.aspxid--26627. [4]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空巢老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 [N J.长江商报,2011-10—31. [5] 徐楚桥.湖北省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世纪行,2009,(12). ..106—— [6] 陈会君.让农民“老有所养”[N].湖北日报,2011-10一l1(3). [7] 田永坡,胡卫勋,王晓东.农村人口老龄化研究:趋势、问题和对策 [J].广西社会科学,2007,(5). [8]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m版社。2O1n [9]何志华,吴中志.湖北人口发展6O年一无序转向有序,传统趋向现代 [OB/EL]lattp://www.hbpop.gov.cn/clienffmenu/show.aspid=12439,2009— 12-15. [1O]唐康芬,许改玲.农村人口老龄化得特殊性分析[J].西北人口, 20o7,(2). [11]刘险锋,曹丽媛,艾量.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思考——基于现代 社会的政策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