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电影产业scp分析

北京电影产业scp分析

北京市电影产业scp研究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北京的地位至关重要:中国人拍摄的第一步电影《定军山》就诞生于此,中国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就建在长安街上。

在老人们的记忆中,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北京,是一座真正的娱乐之都,而电影的发展则更是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多样性,而北京电影产业的状况如何,中国电影经过20多年的改革,市场化逐渐成熟,产业化发展方向逐步明确。

作为中国电影发展城市的佼佼者,在中国电影产业改革大背景下的北京产业状况如何,如何进一步推进其产业化进程,这里将通过经济学视野,以实证经济学研究及这三者相关关系,并给出选择性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通过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和进入壁垒来研究北京市电影产业的市场结构;继而通过品牌宣传、人才竞争、衍生产品、价格竞争这四个因素来进行北京市电影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从电影行业发展速度、影院观看人数、电影票价的发展以及影院建设与改造成效进行北京市电影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最后,通过这些分写得出结论,提出政策性指导建议(一)市场结构分析1.市场集中度产业结构是指在特定产业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在数量、规模、份额上的关系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的总和,体现了产业的竞争和垄断程度。

而产业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或产业中,少数较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

它集中反映市场垄断程度或竞争程度的高低,从而成为衡量产业结构的主要指标。

北京电影业的产业化改革与发展在进入21世纪后得到有力的推动,用集中度指标来对中国电影业的产业结构进行测度,以判断中国电影产业的结构特征就显得犹为重要。

本文将从电影制片业、发行业和放映业三个方面来对中国电影产业进行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分析。

截至2008年底,北京影院已有70家,银幕305块,2008年全年北京电影观众达1458.9万人次,比前年同期增长36.7%,票房收入5.25亿元,比前年同期增长43.8%。

由于北京市电影产业的异军突起,参与电影制作的制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早已突破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大部分电影的行业内规。

如今的北京电影制片厂虽然在电影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早已不是行业中的独占神话。

根据目前数据显示,北京市共有48家主要电影制片公司,遍布北京各大区,其中在三四环内又相对集中,主要是附近有与电影相关的各大文化文化机构或高等学府,而这48家电影制片公司在北京市的市场所占份额也不断变化中,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影行业将会涌入越来越多的后起之秀,但由于在长期竞争过程中形成的自身优势,北京电影市场的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被中影集团、华宜兄弟和橙天娱乐所占据,这三家的电影制作及市场份额占据80%以上,由于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涌入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这三者的市场份额在断下降,尽管其份额处于下降趋势,但北京的影片制作绝大多数还是出于这三大巨头。

从贝恩市场结构分析,北京的电影制片市场属于典型的垄竞争市场。

而随着市场不断发展和变迁,这一市场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从电影发行上来讲,北京的电影发行市场较单一,不存在明显的竞争,在北京的电影发行市场中,保利博纳、华谊兄弟(包括海外发行)、中影集团占据主导份额,其他发行公司未能突破其主要电影发行的瓶颈。

而从主要电影院线来讲,北京的大多数影院都聚集在繁华商业区,比如东单、王府井地区,一条金街两侧就有新世纪和新东安两家大型影院,同时还有历史悠久的大华影院;在西单、西四地区,既有首都新时代,又有新首都和红楼、西四等五六家影院;在中关村商业区影院的增长速度也是随着地区的发展速度增长,现在已有美嘉欢乐、金逸、华星等好几家。

随着北京城区建设的扩展,影院建设从2006年底开始向三环、四环、五环外的大型社区的空白地区发展。

2006年底1个月内开了万达、金逸、望京星美、阳光4家影院,这几家影院都开在四环附近或四环以外。

2007年初在东四环开张东都影城,周围没有太多的商业形态,但却毗邻几大社区,去年年底新开张的万达龙德国际影城更是将这种变化发展到极致,彻底搬进了五环外的天通苑大社区,解决了该地区几十万人看电影难的问题。

据市文化局局长降巩民透露,今后亦庄、石景山等缺少电影院的居民社区周边,新建影院的数量将快速扩张。

按照本市拟定的整体规划,到2010年至2011年左右,城区电影银幕数量将达到450块,实现平均2万人1块银幕。

单从这些来看,北京的电影院线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院线数目居多,由于电影院线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从以上数据来看,在同一区域的院线只有几所,竞争不算激烈,而且同一区域基本由几条院线主导,体现的是垄断竞争市场。

综上所述,北京的电影市场呈现了垄断竞争性,说明其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2 差异化程度从国内观众对电影的选择趋势来看,导演、演员、题材、票价等因素成为其选择电影的主导因素,任何一部电影的销售都由这四个主要因素来决定,其中这四个因素对观众的选择影响各不相同,在不同时间起着不同的主次作用。

从导演方面来讲,由于不同导演有不同风格,如冯小刚的冷幽默和黑色贺岁,张艺谋重视影片的光影效果和画面唯美,陈凯歌的偏向文艺类的历史还原和大片风格,姜文的意蕴深刻、意味深长等,每一位导演的风格对观众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从演员来说,这就取决于演员的知名程度、观众对其的演技认可,以及其在社会的公信度,一般来说,由知名演员主演的影片受欢迎程度大过一般演员主演的影片(排除影片内容或者导演受欢迎的特殊情况):而题材主要是分电影群体,儿童、青年、中年、老年各种层次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喜好,从电影内容来说,神话电影比较吸引儿童或青年,文艺类爱情类比较吸引年轻人、中老年人,喜剧类则老少通吃……由于不同的制片公司旗下拥有不同的导演、演员、编剧等,电影的出品发行过程则会影响观众对其选择。

在北京的主要制片公司,一般公司旗下会签约固定的导演和演员,所以一般会形成一定差异,但由于明星签约的经济公司会在电影合约上给于他们一定的选择自由,所以差异性不会很明显。

3.进入壁垒这里的进入壁垒主要是北京市外电影企业进入北京电影市场时遇到的各种障碍,这里从产品差异化、市场饱和度、转移成本、政府政策方面来分析。

在本土电影产品方面,由于电影产品的差异性不大,另外北京主要电影公司基本能满足北京票友的要求,在京内的达到一定影响力,国内其他电影企业进入北京很难再短时间内得到市场认可,而国外电影企业进入北京由于转移成本过高,可能性不大,虽然政府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出台了许多利于外来企业进入的政策,但是鉴于综合因素分析,外来电影企业进入北京的壁垒较高。

在京发展存在一定限制。

(二)市场行为分析市场行为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而根据市场环境采取相应行动的行为,它由市场结构决定,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

从北京电影产业来看,受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影响,各电影公司在竞争中通常采用以下的市场行为:1.品牌宣传俗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而在如今宣传遍地的时代,不懂宣传的企业势必被市场淘汰,基于这些因素,北京各大电影制造商都对企业文化做了十足的宣传,比如时常召开新闻发布会,举行慈善基金,提高企业文化,要求经纪人对旗下艺人进行包装,参加环保等公益宣传活动,在举办这些活动的同时,不仅提升了艺人的知名度,也提升了公司的软文化实力。

比如08年雪灾,华谊兄弟带领旗下艺人举办捐赠会,鼓励艺人捐款,同时也发动艺人带动观众捐款,这一行动感染了许多人,同时也为华谊兄弟提升了社会认可度。

而汶川地震,各大公司也鼓励艺人到灾区参加救援活动,出于公益和道德,为艺人赢得不少隐形加分。

从而为其作品上市赢得市场认可做了准备。

2.人才竞争、电影产业属于选择性行业,从差异化程度分析,由于导演、演员会对观众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北京电影企业会在这方面展开竞争,基本上就是出高价签约好的导演、演员,将其收归旗下,然后通过出品好的作品赢得观众的认可,获得高价票房收入,这也是其经济竞争的一种手段,拥有的好的影视人才才能在电影行业站稳脚跟,这无疑成了北京电影市场的隐形行规。

3.衍生产品由于电影行业的特殊性,一部电影可以衍生出一系列产品,如片尾单曲、原版DVD、知识产权、电影海报、人物公仔等,这一系列衍生产品都成为电影公司的重要收入来源。

另外一些特殊电影产生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可小觑。

如影片《可可西里》,导演陆川从这部影片中的收益并不局限于票房,影片出来后,首先是DVD,可可西里的旅游价值随即被开发,当地环保局对影片的利用、版权等,都成为其重要收入来源。

因此北京电影产业十分重视行业产业链的利用,充分开发其商业价值,取得最高收益。

4.价格竞争前面说到,价格对电影行业的竞争也有一定影响,由于各大影院的局限性,北京各大电影公司不会通过随意上调或降低价格来达到竞争甚至垄断市场的目的,然而他们会通过调整票价形式,例如最常见的团体票优惠,特殊日子打折等吸引观众的眼球,或者通过附送电影海报等形式,让观众的觉得实惠,这无疑是一种隐性的价格竞争,但是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市场绩效分析所谓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组织在资源配置效率、技术效率、经济效益和市场外部性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

通过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目前北京电影市场仍处于明显的垄断竞争阶段,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影产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市场竞争已经日趋激烈,由此带来市场效率的改进。

1. 电影行业发展迅速。

由于北京是我国文化中心,各类人才齐聚首都,影视类人才自然不会缺乏,再加上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艺术院校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使得电影行业在北京的发展具备给类条件,不断有新剧本、新人才、新作品,单从2007年电影产业报告来看,2002年至2007年,进入产业化改革快车道的中国电影,也连续5年在电影生产数量、电影票房收入、电影综合收入等主要指标上保持快速增长。

作为电影行业发展的主要城市之一,北京的电影行业自然发展迅速。

2. 影院观影人数持续上升。

近几年北京电影院平均放映次数,观影人数都得到一定增长,特别是暑期档的观影人数,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增长态势,由此看出,京城内电影观看人数还是有一定增长的。

3.电影票价出现回落趋势。

由于电影行业内的竞争,票价的变动是竞争的一种手段,长期制约北京电影市场的票价问题,2007年出现新变化,首次出现小幅回落,2007年北京平均电影票价比06年回落9个百分点,继周二半价日后,部分在京影院出现周三半日价,这对吸引北京的电影观众是个极大的吸引4.影院建设与改造成效显著。

在北京各大区内,荧幕数量不断增长,满足各地观众需求,一些空白地区也在开发,北京的影院建设和改造成效显著,为各类电影公司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四)对北京市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建议通过对北京电影市场的SCP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当前的北京电影市场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垄断竞争市场,但是在北京电影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随着北京电影市场的的不断完善,将会有电影公司不断涌入,在业界分一杯羹,同时也会加剧行业竞争;其二,受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影响,虽然整个行业经济效益较好,但经营行为较为粗放,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