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齐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下道德
教育的启示
摘要:裴斯泰洛奇在和谐教育的教育目标下提出了“要素教育”的主张,对儿童道德教育方面有许多先进的阐述。
反观我国当下道德教育的现状存在学校道德教育应试性强、教育性弱,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被忽视以及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相脱节的困境,并提出我国德育应从家庭教育开始,改革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相衔接的改革措施力求解决这些困境。
关键词:裴斯泰洛奇;要素教育;道德教育;启示
裴斯泰洛齐作为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改善瑞士平民的教育现状,在教育的革新实验和理论探索方面贡献巨大。
他重视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也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人’的重要方面。
”他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应适应儿童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客观现象和人的心理过程探究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要素,并以此来组织课程与教学。
据此,裴斯泰洛齐提出了“要素教育”的理论。
一、裴斯泰洛奇的道德“要素教育”思想
“要素教育”主张找到教育领域内最基本的要素,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循序渐进地接受更复杂的学习内容,促进
儿童和谐发展。
裴斯泰洛奇认为德育中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爱的感情”。
母亲哺育和抚爱婴儿,使婴儿感到愉快和满足,爱的情感得以萌生。
儿童惊讶、恐惧和哭泣时,母亲给予保护和抚慰,信任的情感得以萌生。
服从和爱,感激和信任交织在一起,就萌发了良心。
从母亲开始,这种爱扩展到家人,进而扩展到邻里、社会和全人类,一个人的道德力量就由此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道德教育任务的实现方法上,裴斯泰洛齐认为,应首先重视家庭教育,然后是学校教育,但二者应密切联系。
他主张把学校的道德教育建立在类似家庭生活关系和亲子之情的基础上,家长和教师都要以母爱的精神去感化学生,对学生要给予充分的爱心。
重视道德说理和道德行为练习相结合,不能空谈也不能体罚,同时把德育与智育相结合才能帮助儿童的道德发展。
裴斯泰洛齐用一生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道德教育思想,用母爱感化着孤儿和学生,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了孩子们。
二、当下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困境
我国历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新课程改革更强调课程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影响。
德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我国当下的道德教育却面临着许多困境。
(一)学校道德教育应试性强,教育性弱
当下中小学的开设的德育课程,小学阶段称作“思想品德”,中学阶段统称“思想政治”。
课程定位理论性强、脱离生活的现象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表现的愈发明显。
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其“政治”成分远远大于“思想教育”的部分。
开发德育课程对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是一种快捷高效的方法,但德育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往往以讲授为主,评价方式上考试为主,忽略了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的培养。
我国当前的德育教材偏重理论讲解较多、社会实践较少,内容也较为陈旧,未能反映新时期的社会要求。
整体看来,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开展应试性强,教育性较弱。
(二)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遭到忽视
家庭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意义重大。
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的言行举止都是儿童观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然而我们却发现,当下我国家庭对儿童的教育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重视。
家长往往将教育孩子的重任交给学校,认为通过高价花费择校,让学生进入好的“名校”,孩子就可以放心成长了。
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学校的责任,无论智育还是德育,学校负责一切。
事实上,家庭教育并非不重要,而是特别重要。
对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会导致儿童家庭关爱的缺失,影响道德的发展与再塑造。
(三)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的脱节
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和教育作为道德教育
的两翼,只有朝着同一方向才能够产生德育的合力,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单凭学校或家庭任何一方都无法完成道德教育的历史使命。
学校教育是学生高效快速成长的途径之一,家庭教育则能给予学生来自亲人的温暖,使他们真切的体验到爱的存在,在被呵护下学会关怀和付出。
没有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学校教育便会失去其本色。
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相脱节不仅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负面效应,而且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境。
三、裴斯泰洛齐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下道德教育的启示
统观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困境,重新理解和认识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有深刻的意义,我们能从中得到些许启示,应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危机。
(一)德育从家庭教育开始,从父母做起
裴斯泰洛齐的德育要素中,他十分强调母亲的作用。
在著作中《林哈德与葛笃德》中,“葛笃德”作为母亲以自己的实际行为感化着子女。
在她的教育下,子女们都乐善好施,心地善良。
裴斯泰洛齐重视家庭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将家庭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模板。
儿童出生伊始,父母就在孩子的面前树立起了各种示范。
儿童会观察、模仿学习父母的言行举止,这些学习在儿童的成长中印象深刻而持久。
父母以身作则,能够潜移默化的对儿童产生道德影响,
使德育溶于生活之中。
因此,德育从家庭开始,从父母开始,要求儿童的父母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子女做出表率。
(二)改革学校道德教育,从情感开始,与家庭道德教育相衔接
当前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表现出应试化倾向,教育性较弱。
在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中,充斥着理性的教化,偏向认知领域。
与之相反,裴斯泰洛齐将德育的最基本要素归结为“儿童对母亲的爱”,侧重的是情感领域。
相对规则和道理,儿童更容易接受情感体验和感悟。
改革学校道德教育,从情感开始,儿童感受到真切的爱和温暖,才能更好地付出爱。
我们改革学校道德教育应注意将它与家庭道德教育相衔接。
教师要向母亲一样给予学生以母爱般的情感,用母爱的精神去感化学生,以身作则对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本娜.外国教学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89.
[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93.
[3]王天一夏之莲.外国教育史[M](上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10.
[4]夏之莲等.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1:184.
[5]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