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刘广浩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陈文芳山东省微山县罐城镇政府 【摘要】城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搞活农村经济,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 重要作用。本文从城镇化水平、建设资金、现行户籍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探讨了中国小城镇建设存在j' ̄-j题。并且从调整产业结构、转移劳动力就业、深化改革行 政体制和户籍制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问题;对策 城镇化建设是指小城镇的各种要素的创立 或组合以及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设置、改 造和发展的过程。小城镇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变城乡二元 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搞活农村经济, 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农村 稳则国家安,农业强则基础稳,农民富则国家 盛 只有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反展观,积极实施小 城镇建设才能做好农村工作。“要坚持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发挥好大中城市对 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 人口吸附力强的小城镇相应刑侦管理权限,促 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 和小农村建设的互促、共进、协调机制”。 一、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 了重大的成绩。城镇数量有了大规模的提 高,质量获得了很大提高,环境得到了极 大改善,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城镇化建设 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1.城镇化水平低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的小城镇化建设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 城镇化水平依然不高。城镇化水平低必然导 致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 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 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 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农 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2.城镇化建设中资金短缺。1994年后, 我国财税政策实行两税分制,财政权进一步向 上级倾斜。与此同时事权进一步向基层倾斜, 在这种情况下,基层政权特别是基层乡镇政权 建设中面临着资金的短缺,为了加强资金的积 聚乡镇政府可能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方式,这 有可能增加农民负担,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同 时资金短缺导致乡镇政府的急功近利行为,资 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大问题,也是小城镇领 导考虑最多的问题之一 3.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不合理。户籍管理 制度是导致小城镇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在我国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的情况 下,仍然依靠僵化的户籍制度限制城乡劳动力 的自由流动,在现行户籍制度下,能够进城 经商的农民仍然是“农业户口”,形成了城 乡两栖的既非市民又非农民的游离阶层。这 些农民户口仍在原籍,并且承包着土地,而 就业和日常生活又在城镇,在农村和城镇都 拥有生产和生活设施,这就必然在很大程度 上限制了小城镇经济的发展。现行户籍制度 严格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空间范围。 4.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城镇化建 设。乡镇政权人员冗杂,机构庞大,机构设置 不合理。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当前大部分乡 镇政权存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诟病。根据 行政管理学的帕金森定律,机构臃肿必然会导 致行政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情况出现。某些基 层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坚持以人为本,在 处理群众事情上方式单一,方法粗暴。造成政 府公信力降低,干群关系紧张。 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乡镇企业发 展。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主体, 是小城镇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 的深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乡镇企业 传统发展模式中固有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越 来越多地暴露出来,目前,应继续运用积 极的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外向型 经济的发展,挖掘出口潜力,通过制度创 新,及时实施结构性调整,为乡镇企业的 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和更大的空间。 2.大力发展城镇非农产业,加快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与小 城镇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城市化是伴 随产业结构升级而出现的城乡人口结构空间 布局的调整过程 因此,经济的集聚和发展 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兴 业才能强镇,市旺才能富民,脱离农村和小 城镇经济的全面发展。小城镇的建设就成为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积极创设有利条件使 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 3.改革城镇的管理体制。要积极探索 适合小城镇特点的新型管理体制,小城镇政 府必须精兵简政、裁减冗员。建成职能明确 !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政府。要转变镇政 府的职能,镇政府集中精力管理公共行政和 公益性事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 境。在规定的机构编制限额内镇政府应根据 实际需要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 4.要加快城镇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提 高小城镇人口的文化素质。小城镇是我国农 村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推进小城镇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加快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促进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 设、提升城镇档次品位具有重大意义。要提 高城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加快农村 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要采取切实的措 施,保障正常的教育经费。促进城镇教育事 业的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新卫冲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册周土资源情报 0∞(7). 回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嗍冻南大学出版社,2007④. 【3]顾文选冲国城镇化曲目标和速度问题嗍.城市问题,2008圆. 作者简介: 刘广浩(1985一),男,法学硕士,助教,现供职于无 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 究与实践工作。 陈文芳(1982一),男,山东省微山县骧城镇政府公务 员,主要从事基层政府管理工作。 (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现政治 参与有序化 1.积极促进公民理性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公民的非理性参与往往会加速矛盾的 爆发,促使矛盾的激化。因此现代民主宪政 制度要求公民的参与应该是理性的:参与目 的的正当性;参与程序的合法性;参与的主 动性:参与的适度性;只有理性参与才能一 方面满足公民日益强烈的参与政治生活的愿 望,增强公民的主人翁责任感并促进公民对 社会制度及其政治权威的认同;另一方面有 序的理性政治参与增强了政治的传导反馈系 统,有利于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及时解决各种 社会矛盾或冲突 ]。公民的参与不能是情绪 化冲动或以暴力对抗的方式释放,而应该是 理性有序的,这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 有的重要品性。 2.大力倡导树立宽容和妥协的精神 价值多元和价值冲突是转型期的必然 表现,宽容和妥协精神是价值多元的社会 中所必需的公民道德。宽容别人直接反对 自己的观念和原则从而给异己观念以自由 存在和发展的空间,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 的基本尊重,是进行平等合作的基础。[5_ 并且由于群体性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 对立双方进行着维护各自利益的零和博 弈,因此选择以妥协的方式解决矛盾冲突 不失为一种双赢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 及对策口 眉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o9,7:21. [2]卢兴亚.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学分析田.四川警官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7,10(5]. 【3】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M】.人 民出版社,2010,8:231. 李琼.政府管理与边界冲突口 .新华出版社,2007,11:190. 【5】王学辉.群体性事件防范机制研究【M】.科学出版 社,2OLO.1:117. 作者简介:徐瑜(I989一),女,江苏溧阳人,南京师 范大学行政管理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 政管理。
问文 辱 一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