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
历史
建水陶瓷源远流长,历史 悠久,是中国陶瓷的重要 组成部分。早在3500多年 前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 ,到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 美的陶器,至宋代烧制出 成熟的青瓷。从元代到明 代,建水青花瓷业进入了 百花争艳的鼎盛时期,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云南省生产陶瓷的中心 ,仅次于江西景德镇,产品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被视为我国“国瓷”的一部分。自清代开始,建水又烧 制了名闻中外的紫陶,以其别具一格的书画艺术风格而独步天 下。建水紫陶在解放前即享有盛誉,市场价值颇高,其中尤以 向逢春陶器制品价格最高,有“向氏紫陶,价同黄金”之美称。 无论是达官巨豪,还是平民百姓,俱以得到向逢春烧制陶器摆 设于家为荣。建水紫陶集书法、绘画、雕刻、镶嵌、烧制、磨 光等工艺于一身,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
简介
建水紫陶是云南省建水县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始于 元末明初。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红黄青褐白)制作成 型,经过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工序,陶器 色泽深紫,花纹雪白,叩声如磐。其中胎色若羊肝者, 尤为上品。 建水紫陶品种繁多,有煮器具、茶具、花盆及案头陈 列装饰用品等。造型大多古朴典雅,别具一格。建水紫 陶采用当地得天独厚且蕴藏量丰富的红、黄、紫、青、 白五色土配制。。生产工艺上采用无釉磨光,即坯体不 上釉,烧成后只需打磨、抛光、产品就可清新光洁。一 旦敲击铿锵有声,真可谓“体如铁、色如铜、音如磐、 亮如镜、光照鉴人”,形成了有别于陶器的独特之处, 实为“陶坛一秀”。 悠久的制陶史锻造了精湛的传统制陶工艺,同时也锤 炼和哺育了一代代民间制陶工艺师。 早在1921年,建水 艺人向逢春制作的陶器,就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 得美术奖
特点
建水陶产品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其产品主要有瓶、尊、盆、盘、 碟、碗、壶、缸、汽锅、烟斗、文房四宝、乐器、日常生活用品 等一百多种,深受人们喜爱。 其特点表现在: 1、建水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 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精工细 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 声如磬”之誉。 2、建水陶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将书画艺术与雕刻填泥工艺有机的结 合在一起。建水紫陶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镂 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 艺术于一身,神形兼备,美轮美奂。 3、 “无釉磨光”是建水紫陶最能区别于其他陶品的特色,一件上 好的作品需要经过七八道工序。使用先粗后细的打磨工具才能完 成,以粗砂石磨去火皮,再用细砂石打磨留下的拉丝,最后用鹅 卵石抛光,细致复杂的过程后,原本暗淡粗糙的陶体被磨出了镜 光,其细润的质感和光泽的变化,会令你在反复展玩之中爱不释 手。
建水紫陶的泥料
建水紫陶的泥料取自建水境内。 传统制泥方法是:将不同的制陶 粘土分别捣成粉末,筛弃粗砂后 ,按制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 土进行配比,再放入缸内加水制 成浆状搅拌淘洗,待含砂浆泥沉 落缸底,便用勺取上面的漂浆倒 入另一只缸内作再次淘洗。如此 反复五、六次之后,让其在封闭 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这时的泥 料已经腻如膏脂,无丝毫砂粒。 由于泥料的细腻,在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相对较弱,因此,建 水紫陶一般不采取灌浆注模的方式制成器型,也不宜于制作 大型器件,也因为此特性,也成就了建水紫陶可以在器物表 面做细微雕刻填泥和无釉磨光的特殊工艺。这便是建水紫陶 与其他含砂陶器最本质的区别。
建水陶窑
传统的建水陶窑称为龙窑,一般 呈竖卧状依山由低向高逐台而建 ,火门在下,切面为上圆下方马 蹄形。建水紫陶的烧结温度一般 在1000摄氏度以上,因陶坯中的 呈色元素含量不同,高温下窑气 的变化使得陶器在焙烧过程中会 出现意外的颜色和花样,形成可 遇不可求的“窑变”。 因了泥料的无砂细腻,可经过精细的打磨而得到陶明如镜的“无 釉磨光”效果。高温的焙烧,使得陶制坚硬如铁,一件上好的 紫陶要通过七八道工序,使用不同的磨具才能完成。打火皮是 第一道打磨工序,用粗砂石去磨,不宜用力过重,过重拉伤陶 面则不可救药。随后用细砂石均匀地除去粗砂打磨留下的拉丝。 第三道工序用油石将坯面磨光,再用当地找来的鹅卵石做多次 上光,直至用磨工各自珍藏的光石进行抛光细研。最后用油脂 对陶器进行周身擦拭。经过如此细致繁缛的过程,粗糙无神的 陶器,才会显出诱人的光彩。
建水 紫陶
建水紫陶是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工艺品。其制作源 远流长,自宋末年间开始生产陶器,至今已有九百 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 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紫陶属传统的名优产品。 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 水紫陶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 苏宜兴紫砂陶、广西 钦州坭兴陶、四川荣 昌安陶(1997年重庆 直辖后,改为重庆荣 昌)并驾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