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内容摘要:舆论需要引导,加强舆论引导,使表达趋于理性,让舆论呈现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公正的一面,就非常必要。

新闻媒体是舆论的旗帜。

在信息化时代,新闻媒体日益成为社会舆论的核心,成为引领社会舆论的强劲引擎。

此文是我在学了本学期的《舆论学》后结合自己所学的新闻专业得出的一些浅识。

我认为新闻媒体在舆论引导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新闻媒体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说话;新闻媒体必须具有思想性;新闻媒体的作品必须适合于大众阅读。

关键词:新闻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新形势下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是新闻宣传战线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新闻评论必须扛起旗帜,在引导舆论中起到中坚作用。

一.舆论需要引导世界原本就有多种声音,世界也需要多种声音。

多种声音和谐共存,大嘴小嘴自由说话,社会才能在思想的冲突与交锋中,认清前进的方向。

多种声音说话,大嘴小嘴表达,就是舆论。

舆论向来不仅仅是公众的说话和表达,在说话和表达的背后,隐含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理性、宽容和文明的程度。

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出现过“道路以目”这种极端的舆论控制。

不许说话、不许表达的背后,就是极端的专制主义。

先哲们深刻地指出:防民之口,胜于防川。

然而,在漫长的专制主义时代,对于舆论的控制从未放松。

文字狱并不是某段历史的个例,而是专制时代的同病。

一个文明、进步、理性、宽容的社会,既不允许禁锢思想、钳制舆论,也不允许思想、舆论的杂乱无序。

因此,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加强舆论引导,使表达趋于理性,让舆论呈现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公正的一面,就非常必要。

这样,才能保证社会正常有序地运行,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多元文化互相激荡,多元利益充分博弈。

加强舆论的引导势在必行。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如果国家不能在舆论上保证信息主导权,而是让投机者控制舆论,投资者将会在各种投资中产生“盲从”,这对于个体和国家都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正确的舆论引导,是个人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有力保证。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文化具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文化霸权主义者利用霸权舆论对多元文化进行的“舆论同化”,这种同化是对多元文化的挑战。

不能存异,就不能和谐,没有多元,就无从和谐。

和谐社会不是文化的相互征服,加强舆论的引导,是对于民族文化独特性的保护与发展。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在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如何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政府的责任之一。

让人民了解真相,了解事件的本质,舆论引导的作用不言自明。

因此,加强舆论的引导,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前提。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加深,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发自普通个人的评论,由于互联网的发酵,会很快形成席卷社会的舆论场。

这个舆论场,一点也不亚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的舆论场。

因此,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避免不良信息冲击人们正常生活的安全保障。

二.新闻媒体是引导舆论的“旗帜”人们常说,媒体是舆论的旗舰。

又说,新闻是媒体的旗帜。

在信息化时代,新闻媒体日益成为社会的核心,成为引领社会舆论的强劲引擎。

美国新闻学家约斯特说,“新闻是报纸的身体,它表示出报纸的形式及外貌,而社论则是报纸的灵魂,要是没有灵魂,身体就等于木乃伊了。

”正因如此,共产党领导人非常重视新闻媒体。

如马克思与《新莱茵报》、列宁与《火星报》《真理报》、毛泽东与《湘江评论》等。

在我国,这种对新闻媒体的重视已经成为党的一个优良传统。

新闻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旗帜作用,是由新闻媒体本身的特性所决定。

(一)新闻媒体的真实性新闻媒体表达观点、传播意见。

如果用表达方式来分类,新闻评论应该归入议论文。

新闻评论具有议论文的一切特性。

每当事件发生,意见纷呈时,人们最需要通过新闻媒体来认识事件的本质。

新闻媒体这种人类表达中最为理性的方式,最符合在舆论纷杂中展示它自身的洞察力、控制力和说服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所传达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

所以新闻的本质要求新闻体裁所传达的信息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

自然,歪曲事实的新闻不是新闻。

新闻媒体所表现出的洞察力、控制力和说服力,就是新闻媒体在舆论中的引导力。

美国社论撰稿人大会《基本准则声明》:“社论撰稿人应当诚实。

全面地提供事实。

把社论的基础建立在只具部分真实性的报道之上是一种欺骗。

”1(二)新闻媒体的时效性新闻媒体报道的新闻内容新鲜,有价值。

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

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

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

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

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变成了“旧闻”。

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

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

通过文体学和新闻学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闻媒体是舆论引导的关键,是决定舆论引导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最重要的因素。

从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不可代替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原则舆论需要引导,新闻媒体是引导舆论的旗帜。

那么,怎么使新闻媒体更好地引导舆论,使舆论不偏离正确的轨道?这需要解决好三个原则性问题。

一是新闻媒体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说话。

意见的背后是利益得失。

舆论的主体所展示的观点是有利于自身利益的。

一般的、普通观点,从自身利益的立场出发,无可厚非。

但是,这种只从自身利益出发的观点,会误导受众,使受众误认为片面的观点就是全面客观公正的观点。

在这种时候,新闻评论必须站出来,全面地、客观地、公正提供意见,引导舆论。

我们也不排除有悖于新闻伦理的评论。

这种站在单一利益立场上的评论,和虚假新闻一样,危害视听,误导受众。

这是新闻职业所不能容忍的事,这是对受众知情权的无耻践踏,这是对受众的财产、生命安全的威胁。

因此新闻的撰稿人,包括社论、评论员和时评作者,都必须坚守客观公正的原则。

这是新闻最主要的职业操守。

二是新闻媒体必须具有思想性。

思想为王,思想是新闻媒体的灵魂。

新闻媒体的思想来自于新闻媒体作者对新闻事实深入的思考。

没有思想的新闻媒体,本身就是对新闻媒体公信力的极大伤害。

当受众失去了“思想的统帅”,便失去了佐证意见的参照系。

这样的新闻媒体不仅不能正确地引导舆论,反而使舆论更加混乱。

三是新闻媒体的作品必须适合于大众阅读。

这条原则看起来是对新闻评论写作方式的要求,实际上是对新闻评论社会效果的重视。

没人阅读的评论,从来不会引起受众的重视,更不用说会起到引导舆论的效果。

我们提出这一原则,是因为新闻媒体常常远离受众。

站对了立场,有了深刻的思想,并不是一定能够写出具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从学究式的评论中走出来,用平等的语言表达,用通俗的语言行文,才能表现出新闻作品的亲和力。

拥有亲和力,就拥有了引导舆论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考虑,新闻作品需要更加专业的训练有素的人才。

新闻作品的行文的方式方法,也应该是新闻人必须掌握的技能。

它和新闻媒体的思想性原则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令人忧虑的是,在传统新闻媒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党报,往忽视新闻评论对于舆论引导的艺术。

“思想贫弱症”和“语言贫乏症”几乎成为党报新闻媒体的通病。

这种通病严重制约了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这是必须改革的现状。

新闻媒体是一门艺术,它是既是思维的、议论的艺术,也是形式的、语言的艺术。

受众期待的严肃严谨的新闻作品,也期待平和易懂的新闻作品。

四.结合实际看新闻媒体舆论的引导力的重要性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媒体应以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在更高层面上、以更大的覆盖性来理解、把握传播规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2008年的重大突发事件中,媒体作为社会应急处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客观要求和主观能动下,发挥了作为一个信息载体在系统中的特殊作用,并发挥了主流媒体在危机时刻及时传递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社会人心和澄清事实真相、有效抑制负面舆论的作用,牢牢掌握了舆论引导主动权。

这些成功的实践和经验为媒体在今后的重大突发事件中如何以改革创新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开拓了思路。

(一)整体的核心意义在于不可分割性,在社会系统出现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媒体应以开放的格局观照整体,才能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重大突发事件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威胁着社会和个人安全,个人和群体对媒介的依赖关系更加强烈。

媒体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系统中协调社会关系、动员社会资源的重要工具,是促使社会形成合力采取一致行动的催化剂,媒体必须以开放的思维展开传播和报道,推动各种资源良性互动,在多级互动中引导舆论,实现控制危机、稳定社会的作用。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央以及当地广电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展开报道,史无前例的直播向世人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汶川;震后灾区手机通话受影响,但很多地方的手机短信仍能正常收发,新华社迅速开通了向四川手机用户免费发送新华短信的业务,覆盖1500万用户,使中央抗震救灾的决策部署和各路救援队伍开赴灾区的重要信息,直达受灾群众。

主流媒体用镜头、画面、文字、声音报道灾情的进展,记录救援的过程。

事实证明,直播震情并不会加重灾情,却能因信息的公开透明击破谣言,召唤民众,凝聚人心。

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掌握了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才能把握舆论导向的主导权。

主流媒体开放的传播主导了舆论,越来越多的民众汇聚到主流媒体的舆论场中,满足了知情权,并行使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从而形成良性的传播互动关系。

主流媒体还充分利用热线电话、短信平台以及网站,开设公共服务平台,用爱心和服务有力引导着舆论。

在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中,江西交通广播和全国交通广播一起,打造了一个跨地区的传播和服务平台。

各地交通管理部门、政府和社会救援力量以及路面被堵的驾驶员,汇聚到这个平台上来,信息交流快、多级互动强,从而有针对性地组织人员和物资调配。

突发事件中产生的这种开放性的传播关系和信息交换方式是广电媒体的一次革命,坚持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是媒体“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原动力。

(二)在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的整体性对公众获取信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能够最大限度消除不确定性,保证信息传递的公正和客观,有效引导舆论。

公共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机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秩序以及稳定的社会系统,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大众传播媒介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细胞,各种信息资源在这里汇总、反馈,起到了一个公共信息库的作用。

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时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递,同时应该对各种信息展开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和预警,这是就信息的时间概念而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