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 The Idea Of History 中的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
一、 前言
誠如黑格爾(Hegel)所言,「歷史不僅僅是在確定事實,它還在於了解歷史事實發生的理由。」【註1】歷史事實發生的理由,則有賴史家的詮釋。即使加必須在自己心中重演,他正敘述其行行為者之思想與動機。【註2】因此相同的歷史事實,在不同史家的詮釋下,則有不盡相同的面貌呈現出來。
本文所探討的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在柯林烏(Collingaood)所著The Idea Of History 和 Karl Lowith
所著 Meaning In History 書中,皆有專屬介紹,由於他們已不同角度來分析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結果也不盡相同。對於他們詮釋的優劣,我們不易評論。不過我們卻可經由他們的詮釋,讓我們由不同觀點,來了解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
二、 柯林烏對黑格爾歷史哲學之詮釋
柯林烏認為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的形成,是繼承許多史家觀念而來。黑格爾將之彙整融通後,建立自己的一套歷史哲學思想。對於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之源頭,經柯林烏分析,約有五個來源: <一> 源於赫德(Herder)-歷史哲學
歷史哲學一詞就黑格爾而言,並不是只對歷史所做的哲學反省,而是歷史本身備提昇到達更高的層次,成為哲學性的。即歷史不僅僅是事實而已,還要了解歷史事實發生的理由。此種哲學的歷史是部涵括全人類的全史(Universal
history of mankind),將人類由原始進步到文明的過程一一呈現出來。【註3】柯林烏將黑格爾這種有別於伏爾泰(Voltaire)歷史哲學的思想,認為是源於赫德史學理論的某些部分。
<二> 源於康徳(Kant)-道德理性(Moral reason)
基於哲學的歷史是人類的全史的理念下,歷史的過程及自由之發展過程,亦道德理性發展的過程。【註4】柯林烏以為黑格爾所建立之道德理性發展史觀,全承自康德的觀點。
<三> 源於席勒(Schiller)-歷史的中心在實際的現在
黑格爾認為歷史家對未來一無所知,因為沒有歷史事實作為根據。所以,史家對未來無從知悉。在此種觀念下,黑格爾將歷史的中心擺在實際的現在,而不寄望未來的烏扥邦。【註5】柯林烏認為這種史觀事承自席勒。 <四> 源於費希特(Ficthe)-自覺(consciousness of
his freedom)的發展
黑格爾認為人類的自由,就等於人類對於自身自由之自覺,因此歷史的發展即是自覺發展之過程,也是思想的過程或邏輯發展的過程,在這發展的過程中,各種重要觀念相繼完成。【註6】柯林烏以為黑格爾的自覺發展史觀事承費希特。
<五>源於謝林(Schelling)-歷史在自覺中完成
黑格爾哲學所呈現的,是人類的全史,也是宇宙的過程。在這宇宙的過程中,本身自覺到自己是一種精神之時,實現其自身的過程中。【註7】這種在自覺過程中自我完成的史觀則承自謝林。
由柯林烏對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的剖析,可明白的看出,黑格爾歷史哲學之特點接來自其前輩史家,經由他獨特的技巧,將之融合貫通成為-完整而獨特的思想體系。
柯林烏除將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體系的由來,作一番闡述外,對於黑格爾歷史哲學中,獨到之處也詳細予以評述。柯林烏將之分為五巷要點:
<一> 黑格爾認為自然和歷史是截然不同的:
他認為自然過程是非歷史性的,只是一種循環的過程,在這循環的過程中,未能建構任何東西,每一次循環接沒有任何改變,此種「沒有任何改變」是以其歷史意義為出發點。他舉例說「地質學上的各時期相繼,就不是真正歷史的相繼。」【註8】這正是歷史和自然最大的不同。對黑格爾而言,歷史是部會重演的,音為每次循環的過程,皆有新的因素加入。游某方面看雖歷史事件重覆發生,但內容卻不會完全一致,所以黑格爾認為歷史是以一螺旋室的路線前進。
由上述的分析,我們可知黑格爾對歷史的理解:除人類生活之歷史外,別無歷史。而這種人類的生活還必須是理性的生活,有思想能力之生活。【註9】
<二> 整個歷史就是思想史:
黑格爾認為只有藉著思考來重新組合歷史事實之理由和過程,歷史加才得以了解歷史。它還進一步的說道,歷史家的主要任務,並不是去知道過去人們作了什麼?而是去了解當時人們在想什麼?為什麼有時那樣的行為?【註10】
<三> 歷史過程的主要動力在於理性:
黑格爾認為歷史上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是源於人類的意志。而人類的意志,是人類思想界外在行為來表達,要了解歷史的情況,須經一番思考。而思考並不是憑空建立的,它是由一堅決人在一決定性之情況中,所作的省思。所以,歷史人物在每一歷史情境中之思考與行為,都是當時最理性的決定。因此黑格爾認為啟蒙運動時代,所構思的抽象性的理性人類並不真實。其實,人總是理性與激情兼具,進一步說,沒有激情就沒有理性的行為。所以,當人類表現出激情時,並不表示人類不為理性所控制。換句話說,歷史是激情的展現,但歷史同樣也是理性的展現,因為理性利用激情作為達成某些目的的工具。【註11】
這種理性的弔詭(Cunning of reason),即以激情為媒介來說明理性的觀點。似乎把理性擬人化為存在人類生命之外。這和中世紀的神學觀相似,也和啟蒙時代史家的論點雷同。在這些觀點下,實現於歷史中的計劃不是人的計劃,而是自然的計劃。但黑格爾否認這種想法,他認為歷史中實現其計劃之理性,不是抽象的自然理性,也不是超越神的理性,而是屬於人類之理性。這種理性則和激情同時並存於人類本身。
由此可知黑格爾所建立之理性主義,是較為特別的理性主義—理性本身包含了非理性的成份。【註12】
<四> 歷史的過程是邏輯的過程: 因為歷史就是思想的歷史,而且展現著理性的自我發展。所以,黑格爾將歷史事件之發展,認為是必然的。即歷史過程之認知不是純粹經驗的,而是先驗的(apriori),我們可先驗的知道它的必然性。【註13】
為進一步解此觀念,黑格爾提出他對歷史事件的看法:
歷史包含經驗的事件(即思想的外在展現),以及事件背後的思想(發生的理由),兩者形成邏輯上之鎖鍊。就此點言,黑格爾認為單純事件之間,什麼關連也沒有。但歷史是由行為構成的,一切行為在黑格爾眼中皆分為內部和外部;內部而言是思想,外部而言是單純的事件。基於人類歷史是道德理性的展現之觀點,黑格爾對歷史的過程,自然視之為邏輯之過程。【註14】
<五> 歷史的終點不在未來而在現在:
就黑格爾歷史哲學觀點來說,歷史是要經過內部剖析及思考,而了解歷史本身。因此事件若尚未發生,史家如何從文獻、證據中來確認它們是事實呢?當然更談不上剖析及思考了。所以,黑格爾將現在理想化,以現在作為歷史的終結,不認為還有更進步的發展。但,另一方面柯林烏又認為,黑格爾並不是否定未來的發展是不可能,只是體認到現在為一事實,未來不知會怎樣發展。【註15】不管未來有無發展可能,對黑格爾而言皆不重要。
末了,柯林烏評論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一書,認為它是歷史方法真正成功的實例,並為往後一切思想史的楷模。但,也批評,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一書中,將研究範圍侷限在政治史,所以書中只有一半是在討論絕對心智(absolute mind)的問題。【註16】柯林烏最後對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作一總評,他認為,不應把政治史單獨視為歷史的全部。史家應視政治發展與經濟、藝術、宗教和哲學的發展為一整體。除非歷史著作,是一部具體實在性而論的歷史,否則都不該讓史家滿意。【註17】
三、 Karl Lowith對黑格爾歷史哲學之詮釋
Karl Lowith在Meaning in History一書中,對黑格爾歷史哲學的詮釋方法,和柯林烏不同。書中他儘可能引用黑格爾在歷史哲學書中所用的原文,來表達黑格爾的觀念,亦即讓資料說話,然後Karl Lowith再旁解釋,從而呈現黑格爾思想之面貌。
Meaning in History書中對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得介紹,大約可分成兩大部份來討論;一為黑格爾對古典時代歷史思想的論述,次為黑格爾的世界史觀,亦分為兩部,一為天佑觀(providence)一為以歐洲為歷史中心觀。
<一> 古典時代歷史論述:
Karl Lowith引用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一書原文,黑格爾描述東方歷史觀;在理性及非理性之因素下,人們出生、死亡,社會繁榮、墮落,國家興盛、滅亡。歷史不斷在轉變過程中,有滅亡有新生。人們無助的忍受著這種演變,並且將之視為天命所然,無能力將之改變。在此情況下,歷史過程變成是毀滅人類幸福,國家及個人道德的屠宰場。即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只看到「自然」而沒有「自由」。永恆的改變及生死的交替,成為歷史的全部。就像火浴鳳凰一樣,從準備柴堆到火浴化為灰燼,並從中燃燒起新生命。
對於這種火浴鳳凰的東方歷史觀,黑格爾並不讚同。他受到希伯來及基督教史觀的影響:歷史是直接被引導向一終極目的,且為至高無上的洞察力及意志力的天佑所支配。【註18】所以,黑格爾認為有一絕對力量的本質(the absolutely
powerful essence)在推動歷史的發展。歷史本身就是一部思想史,雖然它也自我毀滅,但從未回到原來之形式,每一次的轉變、新生,使人類的精神更趨於另一新階段。【註19】 <二> 世界史觀:
(一) 天佑觀:
黑格爾對前人所提的天佑觀,認為是太狹窄,無法用於人類全史之解釋,只能在個別的歷史事件中,顯現出來。他將它們評之為peddlers view of providence。【註20】
依黑格爾的看法,天佑觀必須用來解釋人類歷史的全部。故世界之善惡皆是上帝之作為,有其目的。為進一步說明他這一觀點,黑格爾以理性的弔詭來說明,認為每一歷史重大行動之結果,並非人類本意,個人常為一股莫名之力量驅使,他們本身不知道在執行計劃。只是本能的行使,藉著理性弔詭之力量(黑格爾稱之為神聖天佑之理性表達(a
rational expression for divine providence))達其目的,而這目的並不是人類的意識和意圖(黑格爾舉凱撒和拿破崙為例,認為當他們在鞏固自己地位時,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自己在作什麼),人類並不知自己是朝著那個方向前進,因為人類只是上帝手邊的工具。所以,人類也許朝著,他們自認為十分理性的方向前進,但,歷史的結果,並不會和人類所計劃的完全吻合。【註21】
(二) 以歐洲為歷史的中心史觀: 黑格爾認為歷史發展於東方而結束於西方。東方是世界的幼兒期,希臘、羅馬是青少年期和壯年期,而基督教世界則為成熟期。在古典時代,古代人仍依賴于外在的命運,並藉著神諭來作出生活上之決定。基督教則藉著建立(絕對心智)自我,而從所有外在權威中解放人類。在基督教為主的觀念下,地球好像是為了歐洲人而環繞。【註22】因此隨著基督來臨,歷史過程變的有意義,世界史原則上說來也是完美的。Karl Lowith認為黑格爾,即以此種基督教傳統的觀點,來建構其他世界史,若黑格爾不將基督教視為絕對真理,那他將無法建立其系統之世界史。【註23】
因黑格爾受基督教影響,所以,他也認為歷史過程是一種宗教為人類理性之顯漏,是一種宗教規範在世俗自由下之創作。因而人類內心和外在世界之不一致已被除掉,所有的非理性皆可被合理化。就更高的眼光來看,黑格爾認為世界史就是一部神學史。因為基督教的最終審判,被他視為歷史的過程。故世界史就是世界正義的法庭,也就是說世界史是朝向最終審判發展。【註24】
Karl Lowith對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詮釋後,末了他也對黑格爾的史學思想哲出批判。認為黑格爾是以基督教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