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中共喀喇沁旗委党校 金小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改善就业结构,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培训。”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素质的劳动力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农业人口仍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
从劳动力现状看,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等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没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75%以上的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后未经任何职业教育和培训就直接就业,15%以上的高中毕业的孩子未经任何职业教育和培训也直接就业。就业基本情况是,由于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他们外出务工大多数是在建筑、运输、采矿等行业从事苦、脏、累等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重体力劳动。甚至因为不能稳定就业成为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2 (二)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现状。
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水平极低,难以适应新时期新建设的需要。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代表的农村职业教育有过黄金阶段,为社会贡献了最急需的人才,报考农、林、牧、渔、水中专和职业高中曾是一大部分农村初中毕业生的首选。自80年代开始,以农、林、牧、渔、水中专、农村职业高中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主体的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984年至1997年,农、林、牧、渔、水中专学校数量由406所增加到420所,在校生由10.24万人增加到51.6万人,农村职业高中由4217所发展到4900所,在校生由89.51万人增加到219.47万人。截止到1997年,共为社会输送了7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近190万名初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但是,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市场转型、供求矛盾、中专和职业高中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和收入减少、国家政策调整等原因,中等职业教育开始萎缩,农村职业教育的形势也随之发生了逆转。 “八五”时期职业教育的红火局面已经风光不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出现了生存危机,涉农中专和农村职业高中更是难以为继。与此同时,全国农民成人学校在校学生数也急剧下降。虽然从“十五”期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开始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农村职业有恢复性的发展,但仍远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农村职业教育在学校数量、规模和入学人数大量萎缩的同时, 3 现存的职业教育学校也问题严重。大多数此类学校都存在着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追求利益,放松质量;专业单一,技术含量低;资金短缺,发展滞后;招生与就业脱节,就业率低等问题。
二、如何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一)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转变思想,要摆脱小富即安和以农为“笼”的思想束缚。
针对农村的职业教育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农民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针对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要根据本地经济特点或劳动力输入地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还要逐步超越传统的“为经济服务”的思想,超越养家糊口的基本需求,而被当作是实现人们“在就业、地位和个人发展上创造公平机会”的途径。如果这个观念能成为主导,职业教育也将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革。受教育的主体会变被动为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千方百计的接受职业教育。
在办学思维上,可以大胆尝试以基础教育的思维举办农村职业教育。对无法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给他们极大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他们主动的接受职业教育,千方百计的使他们有一计之 4 长之后再就业。采用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学生三方联合支付的方式支付职业教育的培训费用,减少了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增加职业教育的入学率。
(二)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这几年中央政府加大了职业培训投入力度。中央财政计划“十一五”期间投入140亿元全面实施职业教育,各级地方财政2006年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经费也有近8亿元。其于的由国家实施和支付培训费用的培训,如劳动保障的“再就业培训”、扶贫的“智力扶贫培训”、移民的“移民后期扶持培训”等等,项目繁多,涉及面广,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但是由政府投入和设立的职业教育机构往往会有办学形式单一、办学效益不高等缺点。所以除国家举办职业教育外,从投资主体上看还要积极鼓励各部门、行业、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从办学形式上看,除正规学校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外,可以不断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如校企、校乡、校县、校会、校站所、校校、中外联合办学模式,还有大力发展企业内部的职业训练和公共职业训练机构的中短期职业训练等。从教育时间上看,农村职业教育不同与基础的素质教育,完全可以不受一年、两年的固定的全日制教学时间限制,时间可以灵活掌握。 5 如在农村, 夏季农忙,就不安排课堂教学,而采用季节制;学生不能在漫长的冬季进行农田作业,利用2~3个冬季,每季有4个月的时间进行教学。这样使农村劳动力“工”“学”两不误,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
(三)面向市场,分门别类,创新职业教育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不管是“进城”还是“入地”都需要较高的素质和较专业的技术。针对劳动力的“进城”和“入地”的不同意愿,职业教育也要区别对待。第一,我们要培养农村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生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靠那些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接受新理念,有一定市场风险抵御能力的新型农民。针对这类型的农民我们培训的重点内容是:实用的农业科技和现代化的产业业政策。在这类的职业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作用,让他们带着新的种养殖技术、新信息、新成果走进职业教育的课堂和田间地头,引进高科技附加的有竞争能力的农产品,如特色农产品、绿色的有机的农产品,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与农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合作,让专家学者通过远程教育、多媒体、短信息等方式指导农民种养殖,并实验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实现双赢。第二,我们要培养创业型人才,培养支持那些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走自我创业之路。开办小工厂、小企业,投资服务业等,既能实现自己的脱贫致富,又 6 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还能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这类职业教育的重点内容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必要的法律法规。前者是创业的必要能力,后者可以使他们在市场上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用合法的手段解决合同纠纷和争议。这类职业教育的方式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参观交流学习考察为主。组织者有针对性地带领他们外出考察学习,拓宽视野、提高素质,指引他们把学习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并鼓励他们大胆创业,勤劳致富。第三,培养适合转移的人才,为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渠道,要培养他们“进城”的技术,给他们一技之长,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提高他们的就业层次。培养这类人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一方面是企业出现严重的“技工荒”,另一方面是无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进城就业无门。所以培训的内容一定要突破传统的手工、建筑等技术含量低的内容,培训内容向现代化转变,如现代信息、物流、机电工程、园林绿化、市场营销、交通旅游、物业管理、等有就业前景和社会企业所需的技术。这类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式可以以职业学校教育为主,采取“教育与企业”结合的订单式教育。边学习边实习,还可以把企业现有的技术骨干请到学校来现身说法,对企业急需的技术和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这不仅使他们上岗之前掌握了对口技术,还使他们了解城市、了解工厂,提高了竞争力,增加了就业机会。 7 此外,对外出务工人员除了技能之外,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必不可少,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批诚实、守信、吃苦、能干的劳动者以创造一个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品牌效应,能加大该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农村职业教育是一个事关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具有广阔前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政府支持和投入力度,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培训内容和模式,找准市场衔接,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