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徐子营摘要:鲁迅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焦点,因为鲁迅所提供的精神资源,是那样的丰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断诠释,发掘与理解,实际上鲁迅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既因不妥协的批判精神获得了他的拥戴者的推崇;也因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批判、对民族命运的焦虑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对于我们这些远离鲁迅时代的人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客观而深入的认识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关键词:传统文化转折时期逆反批判时代特征正文:鲁迅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焦点,因为鲁迅所提供的精神资源是那样的丰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断诠释、发掘与理解,实际上鲁迅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既因为不妥协的批判精神获得了他的拥戴者的推崇;也因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批判、对民族命运的焦虑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近百年来先进的知识分子之中,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最为深刻,攻打最为猛烈的人之一。
和同时代的一些先驱相比,也很明显。
比如胡适,也是从反传统入手,主张建设新文化,但态度比较中和;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批判“非人”文学,也一度表现为坚决,但很快就由于传统结上了“气”;梁实秋更是直接批评“五四”新文学的激进、浪漫,失去基本规矩。
相比之下,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的确是最深刻,攻打最为猛烈的。
鲁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去世几十年了,但他所思考、所焦虑的问题,有些至今仍然缠绕和警示着我们。
据说,英国人宁肯失去英伦三岛,也不能不要莎士比亚,这是形容一种文化象征的重要性,英国人乃至很多的西方人已经把莎士比亚这样的经典当作民族精神的依持,当作生生不息的解读各种基本文化命题的精神源泉。
鲁迅先生对于我们民族的现代文化,也有着类似于莎士比亚之于西方文化的经典价值,而且鲁迅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思考,其影响价值是更为现实的。
现在网上和报刊上不时能看到颠覆鲁迅的议论,有的学者也对鲁迅持否定性的批评态度。
因此对于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的认识上我们每个人应当做到客观而且深入。
对于我们这些远离鲁迅时代的人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客观而深入的认识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一、鲁迅坚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但并不认为自己已经或者可以隔断传统,而是有选择性的继承传统。
众所周知鲁迅本人国学修养很深厚,他从小在三味书屋读书,四书五经都学完了。
还有余力,于是又学了《尔雅》、《周礼》、《仪礼》。
到了日本以后,鲁迅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
他跟着章先生学习,把文字、音韵、训诂全都学了。
所以我们可以说,鲁迅是正宗的国学出身。
因此,我们可以说,鲁迅先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对待传统文化,鲁迅先生是最有发言权的。
鲁迅先生对传统所采用的是分析的态度,他的褒贬鲜明,常有独到的眼光,绝非不负责任的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鲁迅并不讳言自己反传统之激烈、绝对,乃至全盘否定。
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的,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需在这里开一扇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是如果你主张拆掉房顶,他们就回来调和,愿意来开窗了。
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例如“五四”前后,许多搞传统文学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尊孔。
尊孔鲁迅是不同意的。
我认为鲁迅当时对孔子的批判没有错。
在鲁迅看来,孔子的策划和设想主要是为了治人者、权势者。
鲁迅说的这话我觉得是对的。
现在我们当然要发扬孔子思想中好的东西,例如他的教育思想之类。
他的许多东西可以做现代性的转化,作为一种营养。
这样的工作我觉得很有必要。
但是我们要历史地看问题,在“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是很必要的,如果你不打倒这个,新的文化就起不来,新的文学也起不来。
这就是一种策略,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思考,只有更激烈的批判传统,甚至全盘否定传统,中国人才会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才会有选择的接受、继承传统。
再如,鲁迅先生指出传统文化中的“十景病”、“大团圆”,认为其功用就是粉饰太平,制造瞒和骗的大泽。
“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因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的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
”这批判是够激烈的了。
但鲁迅对传统文化也并非一概否定,而是主张将传统的“瞒”和“骗”的艺术剔除掉,给人们以全新的,真实的,真正的现实和艺术,而不是一味的粉饰太平。
在鲁迅研究的小说史的专著中,他都发现和肯定了古代文学中许多的值的继承和借鉴的成分。
在对《红楼梦》的研究中,鲁迅先生就非常赞许,认为其“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
”鲁迅所肯定的是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手法。
要看到鲁迅既是对传统激烈的批判者,同时又是对传统文化最有见地的解释者,他对传统文化的解释中是在发现与肯定有利于新文学、新文化的东西。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价值重估”,即从文化转型的角度,对传统文化重新评析、判断和批判继承。
同时,又在积极的为传统文化寻找出路,对其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
1907年,鲁迅先生所写的《文化偏至论》中,指出:“民族文化应与世界潮流会合,应更新”“外之既不后与世界之潮流,内之仍弗斯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这就是说择取传统文化中好的优秀的成分,融合外来新思想和良规,创立新文化。
实际上,鲁迅一生做的就是这两项工作:一是批判、破坏;二是梳理、继承、创新、以事实为例:鲁迅为此用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整理了22部古籍,收集过大量的碑帖、拓片。
因此,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并不仅仅是破坏、全盘否定的,而是另有他意的,是有选择的继承的。
二、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带有一种强烈的历史转折时期的时代特征的“五四”文化革命运动作为一个特殊时期,对以往的传统文化及传统认识是一个转折。
明清以来,中国“闭关锁国”,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响,中国开开禁禁,形成了与西方与外国的复杂关系。
一时“倡师夷长技以制夷说。
”一时又“耻于西学,有谈者皆诋为汉奸。
”一时“渐知西学,而肯于讲求。
”一时又“咸知变法,风气大开。
”而“五四”所提倡的则是“破坏”、“否定”和“重估一切”。
这样的时代精神在鲁迅的思想性格中有最显著的体现,而且他几乎是“五四”以来一直坚持这种批判精神的人。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呈现为一种决不妥协、一往无前的气势;为着冲破黑暗的传统、颠覆腐败的传统而采取攻击,绝不取宽容、兼顾、中庸守正的守势及立场;相反却以大无畏的气概拒绝“过生不如死“的古训,宁愿持“矫枉不忌过正”的斗争取向。
1908年,鲁迅写了篇文章叫《破恶声论》。
在这篇文章中,他说现在有两种“恶声”,一种说你现在要成为“世界人”,用现在的话说,都全球化了,还谈什么文化、民族或者其他的东西?另一种说你现在要成为“国民”,因为现在这个时代正是民族主义的时代。
鲁迅说这两者都是“恶声”,因为这些说法中没有人的自觉、没有人自身的独特性,无非是鹦鹉学舌而已。
在“五四”时期,鲁迅一谈到旧文化制度,往往深恶痛绝,有时把话说得很“绝”。
他甚至曾用义无反顾的语气表示:“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凡散,秘制仙丹,全部踏倒他。
”所有这些“偏激”、“激进”甚至“全盘否定”的批评是与“五四”时期的时代特征——“破坏”、“否定”“重估一切”分不开的,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的。
三、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鲁迅常采用与惯常思维不同的逆反思维。
人真是很奇怪的动物,硬塞给他的东西,哪怕是好东西他也不珍惜;他越不容易得到的东西,他却想方设法地得到。
鲁迅先生正是抓住了人的这种心理,对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种异于平常的批判方法——逆反批判。
逆反批判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惊愕,虽然不习惯却又觉清醒、思路别开生面。
这就好像佛门中讲究的“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和“顿悟”,虽严厉,让人惊愕,却可让人顿时清醒,幡然醒悟。
一些我们引以为荣的事,在鲁迅眼里,却可能有新发现,有入骨的质疑。
如:雍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一般人认为是伟大的文化建设积累,盛世修史,有大的气魄。
这是通常的评价。
从文化史的角度看,也有其道理。
但鲁迅先生不以为然,却把此事视为一种“文化管制”,是“以胜者的看法,来批评被征服的汉族的文化和人情”,“文字狱只是由此而来的棘手的一种”。
鲁迅要揭示的是“历史的阐释权”在造就有利于统治者的文化传统方面所起的作用。
鲁迅认为“官修史书往往把历史上的真实抹去了:明人刻古书而古书亡,清人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在他看来,这就是所谓篡改历史,强迫遗忘。
”因为鲁迅对传统首先采用的是怀疑的态度,他常常另辟一种眼光,透过历史的本质去重新思考评判。
鲁迅有意用这种逆反式的评判去警醒人们,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定势,揭示历史上被遮蔽的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不是与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
如果不领会鲁迅的这种批判的意图和姿态,就可能认为鲁迅太片面和绝对。
鲁迅最为一些人所“诟病”的,是他甚至主张不要读中国书。
在《青年必读书》中,鲁迅这么说:“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人生离开;读外国书——除了印度,时时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与厌世,所以主张少看或不看外国书。
”光就这言论来看,不无道理,的确有很绝对。
问题是如何理解鲁迅先生写这段话的背景。
鲁迅是针对“五四”落潮后,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读经的思潮,而提出要“少看中国书”的,其中包含了鲁迅对中国书也就是传统文化的整体感悟。
传统文化当然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宜一概言之,但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进步。
这就促使人们采取断然的态度,大声呐喊。
从实际上看,鲁迅这种强烈的批判是针对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东西、是专制主义文化制度和文化,包含“存天理,灭人欲”的“假道学”,以及种种使国民精神愚昧、麻木、迷信的那些糟粕。
要提出这些千年来缠绕于身的“鳞甲”,若没有果断的措施和决心,恋恋不舍,温文尔雅,谈何容易!在这种情形下,鲁迅为了警醒世人,最好就是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温吞吞的立场,去告别旧时代。
可见,鲁迅在批判传统文化时,常采用逆反批判是有其作用的,是迫不得已的,同时也是最切合实际的选择。
他的目标就是“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使人们从对封建文化的迷恋中惊醒;形成一种全新的认识与理解。
四、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实际上是对美好的一种向往,是出于改造国民的目的从“五四”时代起,鲁迅开创了所谓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他批评过复古派,批评过章士钊、《学衡派》,批评过现代评论派、古史辨派,批评过梁实秋、胡适,批评过中医、京剧和梅兰芳,批评过那个时代的“自由人”、“第三种人”、“民族主义文学”,鲁迅批评梅兰芳,我们能够说京剧都不好吗?鲁迅奉劝青年最好不读中国书,现在国学大兴,鲁迅的这些话有问题吧?我在这里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一个个地去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