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磷酸原供能系统:由A TP、CP组成供能系统。
时间短、供能量少、能量输出功率大、不需要氧,无乳酸的产生。
是高功率项目的物质基础,可以通过其功率输出评定运动能力。
2、糖酵解供能系统: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成乳酸过程中再合成ATP的供能系统。
总量较多、时间较短、功率较大、不需要氧、最终产物是乳酸。
血乳酸水平是衡量指标,是1min 以内要求高功率能量输出项目的物质基础。
3、有氧氧化供能系统:制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4、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5、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P24①能量对无氧运动的反应:急性运动开始的能量主要来自ATP、CP的分解,但供能总量低,仅能维持持续数秒钟的极大强度运动。
运动如果要大强度维持,则需糖酵解供能的参与,虽功率输出较系磷酸原系统低,但功能总量较之高,因而维持运动的时间延长。
由于产生乳酸,不能长时间运动。
②能量对有氧运动的反应:低、中强度运动中,机体可以满足运动氧的需要,从而有氧代谢主要提供能量供应。
但在运动开始后时,由于呼吸反射迟缓以及氧的运输滞后,导致短时间内一无氧代谢为主。
随着呼吸、循环的动员,能够满足运动氧的需要,有氧代谢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③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6、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P26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
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三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占据的比例不同。
7、试述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P27①慢性运动可上调其主要能量代谢功能系统的酶活性,使急性运动对神经激素的调节更加敏感,内环境变化使器官功能更加协调,同时加速能源物质以及各代谢调节系统的恢复,促进疲劳消除,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②慢性运动可导致运动或能量节省化。
即当机体在同等负荷运动下能达到更大的功率输出或更高的摄氧量水平,表明机体的运动节省化程度提高。
运动的节省化较最大摄氧量具有更高的可训练性。
③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
第二章1、兴奋性:生物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②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③肌浆网(即纵管系统)对Ca2+释放和再聚积。
3、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股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4、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的收缩形式。
5、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6、肌电图:是指将肌肉兴奋时点变化经过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7、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P32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8、试述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P40Ca2+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其构型变化→原肌球蛋白构型变化→肌动蛋白作用位点暴露→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结合,分解A TP→横桥摆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肌节缩短,肌肉收缩刺激中止→肌质网钙泵回收Ca2+→Ca2+浓度↓→Ca2+与肌钙蛋白解离,构型恢复→原肌球蛋白构型恢复→肌动蛋白作用位点掩盖→横桥与肌动蛋白分离→粗、细肌丝回位→肌节变长,肌肉舒张9、简述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指出它们与运动能力的关系?P45⑴慢肌:①形态:肌纤维直径细、数量多,肌浆网不发达,线粒体数量多、容积大,运动神经元少,突触的囊泡数量少,终极面积小,毛细血管网较丰富。
②代谢:有氧氧化酶含量高,毛细血管丰富,肌红蛋白含量高,糖原含量较低,无氧氧化酶含量低。
③生理:无氧能力低,有氧能力高,收缩速度快,收缩力量小,抗疲劳能力强。
⑵快肌:与慢肌相反⑶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从事速度、力量型项目的运动员,快肌百分组成占优势;从事耐力型项目的运动员,慢肌百分组成占优势;介于两者之间的从事中距离跑的运动员,快肌和慢肌百分组成差不多。
低强度优先使用慢肌,随负荷增加,快A和快B逐渐动员,当负荷最大时,快肌募集大于慢肌。
第三章1、前庭功能稳定性: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2、牵张反应: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应。
3、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的骨骼肌的张力,已完成各种动作,保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
4、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
5、大脑、基底神经节、小脑如何调控躯体运动?P74-P79①最高水平:大脑新皮层的联合皮质和大脑基底神经节为代表,负责运动的战略,即确定运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运动策略。
②中间水平:运动皮质和小脑为代表,负责运动的战术,即肌肉收缩的顺序、运动的空间和时间安排以及如何使运动协调而准确地达到预定的目标。
③最低水平:脑干和脊髓为代表,负责运动的执行,即激活那些发起目标定向运动的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池,一对姿势进行必要的调整。
6、视觉、听觉、位觉、本体感觉的感受装置是什么?其感受何种刺激?P63-P68视觉:视网膜受眼刺激听觉:螺旋器受耳刺激位觉:囊斑,半规管壶腹峭身体各种变速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受刺激本体:肌梭和腱器官肌肉长度变化,肌肉张力刺激第四章1、糖皮质急速的生理作用?P86①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分解;②有较弱的贮钠排钾作用;③使红细胞、血小板、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嗜血性粒细胞减少;④可提高血管张力,维持血压,还有利于维持血容量;⑤参加机体的应激反应,调整应激时机体的状态。
2、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P88①在应急反应中的作用:在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立即被调动起来,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呼吸和循环功能增强,能量代谢增强。
②对代谢的调节作用:促进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动员脂肪,增加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使基础代谢率升高。
3、睾酮的生理作用?P90①刺激雄性副器官发育,促使其性特征出现并维持其功能和正常状态,促进精子的的成熟。
②促进蛋白质合成,主要促进骨和肌肉蛋白质。
③促进骨骼生长,钙、磷沉积和红细胞生成。
4、运动时激素的反应类型?P91根据运动时血浆中个激素含量变化的快慢将激素分为:Ⅰ、快反应类激素:在运动开始后即刻,血浆中该激素明显升高,并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
如NE、E;Ⅱ、中间反应类激素:运动开始后,血浆中该类激素缓慢平稳的升高,在几分钟内达到峰值。
如甲状腺素;Ⅲ、慢反应类激素:运动开始后,血浆中该类激素并不立刻出现变化,但运动到30-40min 时才缓慢增加,在更晚的时间才达到峰值。
如胰岛素,生长素。
第五章1、红细胞比容:全血中红细胞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简称内环境。
3、运动性贫血: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Hb浓度和/或红细胞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
4、碱储备:100ml血浆中含有的NaHCO3量。
此外红细胞中还有缓冲对。
5、氧解离曲线的特点有何生理意义?并分析运动对氧解离曲线的影响?P104-P105①生理意义:上段:曲线平坦,PO2在此范围内变化对血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基本在90%以上。
利于肺部血液有效地摄取足够的氧气。
居住在中等海拔的人或轻度呼吸机能不佳的人,摄氧总量并不显著减少。
为机体摄取更多的O2提供了保障。
中段:曲线陡直,表明氧分压变化较少时,氧血饱和度较大。
利用组织耗氧气↑,使血液氧分压↓,即有足够的氧气从血液释放供组织利用。
从而保证了正常状态下组织细胞的O2供应。
下段:坡度更陡,即氧分压稍有↓,血氧饱和度就明显↓,这利于组织活动加强时对氧气的大量需求。
组织运动加强(如骨骼肌运动时),使氧分压↓=15mmHg,氧饱和度约20%,血液释放出更多的氧供应组织利用,保证组织足够的氧气供应。
代表氧的储备使机体能够适应组织活动增强时对O2的需求。
②影响:当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大量CO2和H+,同时肌肉产热量明显↑,血温↑,这将降低Hb和O2的亲和力,促使HbO2解离出更多的O2,这对满足肌肉时的肌肉组织的供氧是极为有利的。
2,3-DPG是红细胞无氧酵解得产物,人在缺氧、登山和长时间运动时,红细胞中2,3-DPG均会增加,使氧离曲线右移,释放更多的氧气。
第六章1、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取O2、排出CO2的过程。
2、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
3、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①维持正常呼吸的必要条件②运动时呼吸深度加大,胸内压的起伏随之加大,这对促进静脉血回流起到了极好的辅助泵的作用。
4、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心输出量)的比值。
正常安静时为0.84。
Ⅰ、每分肺泡通气量/肺血流量,为0.84,意味着静脉血通过肺毛细血管全部变成动脉血,组织所需氧气得到满足,产生的CO2即时运走,排出体外。
Ⅱ、>0.84,表示有部分肺泡得不到足够的血流灌输,肺泡气不能进行气体交换,胜利无效腔↑。
Ⅲ、<0.84,表示有部分血液流经未通过气大的肺泡,得不到充气的气体交换。
Ⅳ、运动时移动时比值,说明肺通气不足运动的限制性因素,应增强心脏功能,保证肺泡的血流量。
5、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当每分通气量一定时,肺泡通气量也一定,当潮气量减半,呼吸频率加倍时,每分通气量不变,肺泡通气量减少,当潮气量加倍,呼吸频率减半时每分通气量也不变,肺泡通气量增加,可见,从气体交换的效果来看,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频率高。
第七章1、自动节律性:心肌在不受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地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性2、心指数:以每平方米计算的心腧出量称为心指数3、最佳心率范围:心率在120-180次/时,心输出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一心率范围称为最佳心率范围。
(1)心率超过180次/分搏出量大幅减少,心输出量总体减少。
(2)心率低于40次/分,心动周期虽长,搏出量不能增加。
心输出率较低。
4、心搏峰:人们由安静进入运动状态,心率虽运动负荷而增加,搏出量也随着心率的增加额增加,然而心率达到一定水平时,搏出量达到峰值不在增加,其后使脑部心输出量的增加主要取决于心率的增加。
运动生理学将每搏输出量达到峰值时的心率水平称为心搏峰。
5、重力性休克: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束时,如果骤停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作用消失,再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中同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使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这种现象称为重力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