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高光效分子育种
水稻灌浆后期,穗逐渐弯曲被遮光会影响光合作 用。尽管穗本身的光合能力很低,但如果穗部得不到充
朱观林等:水稻的高光效分子育种
2009 年第 5 期
分的光照,会导致成穗率降低。直立穗型(erect panicle, EP)群体中,消光系数减小,对群体的光分布的截获和 利用最为有利,植株中部光照强度在一天内均高于半 直立和弯曲穗型。这说明,直立穗型品种的水稻能够提 高光能利用率,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
1 为何要进行水稻高光效分子育种
光能利用率是指太阳光中的能量被植物进行光合 作用时转化成化学能而贮存于光合产物中的百分率。 植物利用太阳能的效率相当低,据统计,地球上所有的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利用的光能,整体平均不超过 0.1%。太阳光能中真正被转化为农作物各类物质的能 量不到转变为生物量的太阳能的 5.0%[4]。水稻光能利 用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1)漏光,主要是苗 期个体小,捕获光能的面积小所致;(2)反光,地面和 叶片的反光;(3)遮光,后期个体充分发育后,大群体叶 层之间相互遮光;(4)生理原因,稻株的光合及转化能 力的影响限制了光能的充分利用。可见农作物产量的 形成主要与光合面积、光合能力、光合时间、呼吸消耗 和经济系数等因素有关。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培 育有高光合能力、低呼吸消耗、光合机能保持时间长、 叶面积控制适当,株型与长势长相均理想的水稻品种, 就成为经济而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提高水稻产量最 为有效的途径。水稻的光合生产力尚有巨大的潜力可
·6·
进行高光效育种,后者是从生理生化功能上进行高光 效育种,只有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才有可能选育 成功高光效品种。要想卓有成效地成功选育高光效水 稻品种,还必须根据不同水稻优良品种应具备的高光 效生理生化指标,制定切实可行的高光合性状的选择 指标与鉴定指标。 3.1 借助分子遗传学和分子标记手段选育高光效株 型 3.1.1 叶型相关基因的利用
关键词:水稻;高光效;分子育种;C3 植物;C4 植物;转基因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从光合作 用的角度来研究水稻超高产,挖掘水稻高产潜力一直 是农业科研工作者追求的目标[1]。为此,超级常规稻育 种和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都把提高光能利用率作为 新品种、新组合选育的重要目标。近年来,作为单子叶 作物的模式植物水稻其基因组的测序已完成,80 多个 水稻突变体基因,其中有株型和叶型等高光效相关基 因,已被克隆或鉴定,这标志着水稻科学的研究开始进 入“功能基因组时代”[2-3],使水稻高光效分子育种技术 不仅可能,而且有效,必将在未来水稻育种中扮演重要 角色。
3 水稻高光效分子育种主要技术途径
水稻高光效育种是在常规育种技术的基础上,根 据水稻生理与生化指标,通过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效 率,选育出群体光合面积大、光合能力强、光合时间长、 呼吸消耗少、经济系数高的品种。
目前,采用高光效育种的技术途径主要有两种:一 是改造水稻品种的株型结构,提高新育成水稻品种对 光能的利用率;二是选育对 CO2 补偿点低、光呼吸低、 净光合率高的高光效品种。前者是从植株形态结构上
利用分子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可以对水稻剑叶 角度、叶片卷曲程度、叶片的厚度和穗型等进行改良, 提高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以及高光合效率,加速干 物质的积累并最终推进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升。 3.1.2 综合提高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单叶片光能转化效 率
群体叶片捕获光能能力的叶面积指数(LAI)和单 个叶片光能转化效率的最大光合速率(P m a )x 是提高水 稻光能利用效率的两大关键性指标。为了最大限度地 提高水稻对光能的利用率,既有较强的光能捕获能力, 又有较高的光能转化效率,才是最理想最完整的光合 能力。
传统的高光效概念只局限在低光呼吸、C4 途径、低 CO2 补偿点上,把高光效育种简单地局限在将 C3 植物 改造为 C4 植物,或者把高光效概念只局限在提高光合 速率上,以为只要单纯地提高光合效率就可以极大地 提高产量。高光效虽是高产的重要的生理基础,但并不 直接等于高产。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高光效育种组通过 各种育种手段,例如,改造光合器官,提高现有作物品 种叶组织的光合能力,增进其对太阳能利用的转化效 率,并保证与其它生理过程的协调和谐,以期培育出不 仅单叶光合效率高,而且群体光能利用率也高,最终产 量也高的高光效品种。1997 年,屠曾平等[6]认为,作物 的光合生产力主要取决于光能截获能力及光能转化效 率两大因素,前者主要与叶面积的发展有关,后者则主 要与单叶光合速率有关。在长期实践和总结成败经验 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整体光合能力”(integrated photo- synthetic capacity)的高光效新概念,深信高光效育种是 改进植物的整体光合能力,提高其光能利用效率的育 种途径。高光效不仅是指单叶的高光能转化效率,而是 指群体的高光能利用效率,这极大丰富了高光效育种 的内涵。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各种技术的创新发展,人们 对高光效育种的概念及其选育目标也会越来越清晰。
作物产量的形成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综合 光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在光合能力的改进方面,一定要 从宏观上进行把握。空间上要注意与群体捕获光能能 力有关的叶面积发展动态,即 LAI 发展动态;时间上要 注意群体及单叶有效光合时期的长短,尤其是灌浆期 的高效光合持续期。
研究表明,光合强度高的双亲,其后代光合强度也 高;反之,则低。鉴于美国水稻品种 Lemont 等对强光有 明显的适应能力,且米质优、高抗稻瘟病、抗寒性强等 优点,屠曾平等利用美国品种的适高光强的光合特性 来改良广东品种对高光强的适应性。1987 年发现以美 国当时推广面积最大的适高光强的水稻品种 Lemont 和广东优质米中(当时也是推广面积最大)的七桂早所 组成的杂种 Lemont/七桂早,聚合了双亲优良基因,呈 现出了明显的杂种优势。经多年的大田试种和观察,杂 种稻 Lemont/七桂早在单叶净光合率、作物生长率、生
挖掘,这也是为什么能够进行高光效分子育种的科学 依据。因此,高光效育种是改进植物整体光合能力,提 高其光能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2 高光效育种的发展历程
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生理、栽培、育种、遗 传、营养等方面的专家都非常重视高光效育种。Watson 于 20 世纪 40 年代提出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叶 面积的大小,而品种间光合效率差异并不大,与产量的 关系也不很密切,因此叶面积的研究是当时人们所关 心的热点。但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红外线 CO2 分析 仪应用于光合作用的测定,加深了人们对作物光合效 率的认识,发现了在不同作物以及同一作物不同品种 之间,光合途径及光合效率存在差异而且有的差异还 很大,从而提出光合效率是决定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此逐渐形成高光效育种的思路。到 20 世纪 60 年代 初,光呼吸及 C4 途径的发现,促进了育种工作者对光 合机制的认识,并于 60 年代末开始了以高光合效率为 主要目标的育种尝试。Bonner 认为通过育种及作物栽 培手段来提高光合效率,是增加作物产量很有希望的 途径。武田从群体光合作用组成因素的角度出发,把农 作物产量的提高设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靠扩 大群体叶面积,第二阶段主要靠改良株型,第三阶段则 主要靠提高单叶光合速率。换言之,通过叶器官的改造 可以提高作物产量。1976 年,Moss[5]提出高光效育种的 两个途径:一是在高 CO2 补偿点的植物中筛选低补偿 点的变异植株,二是在物种内品种间进行光合效率的 筛选,从而掀起了国内外在这两个途径上的研究热潮。
物量等方面均比其双亲有了明显提高,表现出明显的 光合杂种优势[11-12]。 3.1.3 叶色与高光效分子育种
水稻叶色的深浅是由体内叶绿素含量的多寡决定 的,叶绿素在光合作用的光能吸收、传递和转换中起 着关键作用。叶绿素的合成与叶绿体的发育涉及核基 因和叶绿体基因协同调控的复杂过程,其中一些基因 的突变将造成叶绿素缺乏或叶绿体发育缺陷,导致光 合作用受阻。南京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 人员通过数年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了水稻黄绿叶突 变的机理,并应用于光合育种研究。水稻黄绿叶突变体 ygl1 是栽培稻品种“镇恢 249”自然突变体。YGL1 基 因,位于第 5 染号色体上,编码叶绿素合成酶,催化叶 绿素合成过程中最后一步叶绿素 a 的形成。虽然 ygl1 突变体生长量和单穗重较野生型低,但分蘖能力增强, 成穗率增高,熟期适中,产量达到每 hm2 6.76 t,因而具 有较大的研究利用价值[13]。目前,与叶绿素生物合成、 降解相关的基因如 OsCAO1/2、OsCHLH、OsCHLD、Os- CHLI、Nyc1、Cde1()t 、Sgr 等的研究已不断深入,这为高 光效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3.2 利用籼粳交、栽野交选育高光效水稻品种
从水稻品种的演化过程来看,水稻起源于季节雨 量丰富且阴天较多的东南亚地区,而现在水稻已扩展 到美国、澳大利亚南部等光能充沛的地区。当水稻生长 在阳光充足的地区后,其光合特性必有所调整和变化, 以适应此类新的环境[10]。大量的研究证明,中国和美国 的此两类水稻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光强生态型,美国 稻的特点是强光下单叶最大光合速率(Pma)x 明显比广 东稻高,光能转化效率较高,但其叶面积指数(LAI)发 展太慢,光能捕获能力差。
理想水稻株型的选育与高产育种密切相关,而剑 叶角度则是构成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指标之一。较小 的剑叶角度,可增大叶片受光面积、提高光合效率,是 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2003 年董国军等[7]检测到 4 个控制剑叶角度的 QTL (qFLA-1、qFLA-2、qFLA-3 和 qFLA-12),多个增效等位基因的聚合明显提高剑叶角 度。2008 年张克勤等 [8] 检测到 5 个控制剑叶角度的 QTL。张强等[9]利用[Nipponbare(粳稻)×Kasalath(籼稻)] ×Nipponbare 的回交重组自交系 (BILs) 群体在 2005、 2006 两年对其剑叶抽穗后 7 d 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 进行 QTL 定位。检测到 1 个控制净光合速率的 QTL, 控制蒸腾速率的 1 个 QTL。水稻剑叶角度与产量负相 关,适当减小剑叶角度有利于提高植株的光合作用,提 高产物积累,促进结实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