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是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1)(政治上)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 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 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2)(思想上)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 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 步探索了道路。 拓展:社会习俗方面
回顾基础考点
材料1:
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
即黄 国龙 家旗 : 朕
2、根据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在哪些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
观察图片、资料,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 了哪些变化?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推 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
回顾基础考点
3、孙中山和华盛顿并称为“东西两国父”的共同原因: (1)都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 (2)都缔造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都制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4)都维护了民主共和制度等。
2.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比较。
比较点
新文化运动 具有西方自由、 平等、博爱等 参与者 思想的进步知 识分子、学生 封建专制制度, 斗争对 旧道德,旧文 象 学 创办报刊,进 斗争形 行宣传,改革 式 文学
“五四”运动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 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 治舞台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政 府 创办报刊,进行宣传, 游行示威
回顾基础考点
结合孙中山的名言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辛亥革命给 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 孙中山名言:
“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
孙中山题词:
考点26:简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过程,
1911.10——1912.2 资产阶级革命派 代表人物 孙中山 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②(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的新军工 程营第八营打响了起义第一枪。他们占领楚望 主 台军械库,各起义部队在此汇合后,猛攻湖广 要 武 总督衙门等地。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全部 事 昌 占领武昌。三日内,武汉三镇光复。 件 起 和 义 人 ③(结果)起义军占领武昌后,成立湖北军政 物 府。此后仅一个多月,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 清政府独立,清朝统治迅速崩溃。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资 产阶级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性质 主力军
意义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 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1840——1919——1949)
相同点: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主力(人民群众)
回顾基础考点
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武昌起义后全国
形势
武昌起义后全国 ★武昌 十几个省宣布独 立
(1)这一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什么问题?
辛亥革命的经过和结果
(2)如何用文字叙述它们之间的联系?
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随后各地纷纷响 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 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不 同 斗争方式 点
成果
政治主张
保留清王朝,建立君主立 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 宪制 级共和国 自上而下的改良 暴力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 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 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 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 了共和制国家;极大地推 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 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时期
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时间
1911年10月—1912年2月
资产阶级革命派 代表人物:孙中山
领导阶级
中国同盟会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国民党的前身
政党
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
指导思想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时间 领导阶级 政党 指导思想 性质 主 要 事 件 和 人 武昌 起义 创建 中华 民国
说明五四运动的意义(b)
历史与社会九上P46—51
1.新文化运动的过程 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影响的一批 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 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运动的主力军)开始觉悟。 神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变 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后,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 背景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高 巩固,中国的社会状况依然很混乱,主要是缺少一 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号召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 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人们缺 的方法认识事物,向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 少民主和科学的觉悟 随后,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积极响应,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 兴 起 开 始 过 程
1.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20世纪初,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掠夺,民族危机加重。
(2)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3)革命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革命。
(4)、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
①兴中会②同盟会
(“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5)清政府实行“新政”和立宪 (但都未触及腐朽的制度本身)
口 号
内 容
性 质
“民主”“科学”“妇女解放”“婚姻自 由”“家庭革命”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斗争 矛头指向儒家学说。 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倡导白话文。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①新文化运动,让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 音。“民主”“科学”等口号的提出,使人 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
经过
初步胜 利
①迫于全国爱国群众运动的巨大压力,北洋政府最终 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②中国 代表团作出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的决定。 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前期:爱国学生;后期(六月初后):工人阶级(具有 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发挥了领导作用) ①“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 动,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在中国革命史上 具有划时代意义) ②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 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显示了中华民 族的进一步觉醒。
或撰稿工作。他们都认为,要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 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后来,《新青年》杂志由上海迁往北京,在北京大学形成了一个以 《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

文学革命:①1917年初,胡适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系统地提 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倡导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②陈独秀还号召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 俗的新文学。 ③1918年起,《新青年》所刊载的文章全部使用白话文。 ④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旧道德、旧礼制进行猛烈 批判。在《新青年》的带动下,各地出版了许多宣传新文化运动的刊物
旧民主主义革命 (辛亥革命)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结果 前途
启蒙思想和三民主义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社会主义
l.“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近代的体现,其内涵 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1)体现:①热爱祖国、忧国忧民、乐于奉献的爱国主 义精神;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精神;③敢于 斗争、不怕牺牲的民族主义精神;④“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的社会强不息的民族精 神的生动写照,是抵御外侮、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 强大精神支柱,是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主 要 事 件 和 人 物
创 建 中 华 民 国
①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 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 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的政策、措施:颁布了具 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一 系列政治法令、财政金融政策,采取了一些发展 文化、教育的措施。 ③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被迫退位,中国最 后一个封建王朝被推翻了。 ④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 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从此, 中国历史进入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 人 一 直在进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请指出下列历史 人物的探索主张。
地主阶级思想家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领导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领导戊戌变法,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 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
领导辛亥革命 ,走资产阶级革命道路,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相 同 点
影响
结果
共同启示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誓仪式上
回顾基础考点
材料4:观察下列组图、阅读下列材料
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呼,代之以“先 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 代之以简单文明的鞠躬、握手礼。 根据以上组图、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社会习 俗引发哪些变化?革除旧风(剪发辫、易服)、陋习(废止 缠足、废除不平等的称呼、礼仪等)
4、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比较点 戊戌变法(导引31页) 辛亥革命
不 同 点 共 同 点
性质
政治派别 政治主张 斗争方式
成果
时期 目的 主张 领导阶级 影响 结果 共同启示
4、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