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 活动一 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 活动二 自主探究 合作验证 活 动三 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 活动四 反思总结 自我提高
活动一 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
• “3 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 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而 2、5 的倍数 的特征是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基础。我 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先复习了 2, 5 倍数的特征,并通过教师的总结与 引导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引 导学生去作猜想为什么3、4、5这3个 数不论怎么组合都是3的倍数,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产生过程, 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课 题。并板书:3 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三 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
• 在这一部分,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 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设计了四个不 同的练习。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 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 性。
• 第(1)题是基本题, 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
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
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学
生在快速判断中感悟 把 3 的倍数先去掉的 判断技巧
• 第(2)题重点是帮助学 生理解:如果一个数是3 的倍数,那么这个数除
以3填上 一个数字,使这 个数是 3 的倍数。 以检验学生综合 运用知识的能力, 达到举一反三的 效果,提高思维 的灵活性。
• 教学重点: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 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数字组合探究发 现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思路
•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 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 的倍数 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 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 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 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 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 了以下四个与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发展紧密联系的活动。
• 第(4)题 旨在通过灵 活的形式发 散学生的思 维。
活动四 反思总结 自我提高
•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交流的形式,使学生 积极回忆,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把知识、 方法再现的同时,亦体现学生的情感价 值观,进一步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 整节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操 作—再次猜想—再次验证—得出结论— 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 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是 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 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 法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教学效益 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活动二 自主探究 合作验证
•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展示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 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验、 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 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 3 的倍数的 特征。猜想:“个位上是 3、6、9 的数,都是 3 的倍数”,而有的学 生却有与之不同的想法。进而引发 认知冲突,应用《百数表》,否定 错误猜想。 在学生得出猜想后, 我便引导学生找出百数表中 3 的倍 数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 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 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 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 是 3 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 考。消除思维定势,否定旧迁移,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的倍数的特征
• 教材简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思路
教材简析
• 《3的倍数的特征》是课标实验教科书苏教 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3的 倍数的特征》是在学生理解了因数和倍数 的意义,学会了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 法,知道了2、5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质数与合数、 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也是 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前提。
• 探究实验,发现特征。 学生刚刚 学习了 2、5 的倍数的特征,从观 察数的末尾数字到观察这个数的 数字和,具有很大的思维跨度。 学生很难通过独立的探究得出 3 的倍数的特征,本节课,教师采 用让学生进行对数字组合的探索 的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 题。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计算、观 察,思考发现的过程。从而使学 生对 3 的倍数的特征认识随着实 验的不断深入而越来越清晰,他 们在实验、探究、猜想、验证的 过程中,建构起对 3 的倍数的特 征的整体认知。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 断一个数是不是3 的倍数;
•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数字组合的探索,让 学生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培养学生 观察、猜想、发现、推理判断的能力;
•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 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