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地域文化平时作业(三)

黑龙江地域文化平时作业(三)

黑龙江电大在线地域文化平时作业(三)

一、填空题

1、黑龙江流域生育习俗有(“踩生”)、( “洗三”)、( “睡扁头” )、(“抓周” )。

2、黑龙江流域旧式举行的求子礼仪主要有(拜神祈子)、(咒术祈子 )、(功德祈子 )。

3、黑龙江流域丧葬习俗主要有( 告别亡灵)、(棺木)、(出殡与安葬方式)、(守孝习俗 )。

4、东北饮食文化由( 渔猎民族饮食文化 )、( 游牧民族饮食文化 )、( 农耕民族饮食文化 )三种类型。

5、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共同的节日有(春节 )、( ,元宵节 )、(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

6黑龙江方言土语的特色是( 最具亲和力 )、(表述生动 )、(结构方式丰富多变 )、( 语言特色 )。

7、黑龙江出现的第一批具有近代工人阶级特征的产业工人是19世纪80年代末的( 漠河金矿的工人 )。

8、1918-1919年,中东铁路工人举行了三次全路大罢工,在斗争中,东省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工人发起成立( 三十六棚工业维持会 ),成为黑龙江最早的中国工人工会组织。

9、东北抗战著名的战役有( 江桥抗战 )、( 哈尔滨保卫战 )。

10、北大荒文化主要包括( 军垦文化 )和( 知青文化 )。 11、1954年8月,第一支响应党中央号召的垦荒军团是( 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 )。1956年6月,国务院成立了农垦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 王震 )任第一任农垦部长。

12、晁楣创作的第一幅北大荒版画是(《荒原之夜》 )。

13、在大庆开发建设中出现了石油英雄,有“铁人”( 王进喜 )和新时期“铁人”( 王启民 )。 二、简答题

1、黑龙江流域的旧式婚俗。

答:1、内婚制与外婚制。2、父母之命、媒妁之言。3、允许从表婚,即堂姑母、堂舅你的兄弟姐妹间结婚。4、有女无儿家庭可以招养老女婿,免收彩礼。5、“转房婚”。

6、严惩通奸行为。7、一般不准许离婚,若非离不可,所生男孩由男方抚养,女孩经男方同意可随母亲。8、孀妇再嫁有种种限制。

2、东北饮食文化的特点。

答: 1、东北饮食以肉食为主,“五谷杂粮”齐——菽类比重大及豆制品多,山珍野菜摄入大。 2、由于北方气候原因,食物储藏成为北方饮食习俗的另一特点。 3、以土著饮食文化为主,吸收山东鲁菜及俄罗斯饮食文化因子,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黑龙江饮食文化。4、饮食不仅是维持人们生存的前提,也是民族文明的一个标志。

3、黑龙江各民族标志性传统服饰有哪些?

答:1、赫哲族的鱼皮衣;2、蒙古族的蒙古袍、蒙古靴;3、鄂伦春族的狍皮服;4、满族的长袍马褂;5、戴“圣帽”的柯尔克孜族;6、朝鲜族的灯笼裤和高丽裙;7、农牧有别的鄂温克服饰;8、长袍坎肩的锡伯族;9、达斡尔族左衽服饰;10、汉族的上衣下裳大襟右衽服饰。

4、简述黑龙江服饰文化的地域特征。

答:黑龙江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寒冷当中,最冷的时候,大、小兴安岭的最低气温可降至-45 ℃以下。为了抵御寒冷,以保暖为主的皮制服饰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是以抱子皮制成的服饰在黑龙江各民族当中最为普遍。猫皮服饰经过妇女们的巧手加工不仅保暖性强,而且美观大方,在实用的基础上更增添了不少的审美元素。在人们的观念中,抱子是温和善良并且充满灵性的动物。因此, 穿上抱皮服装的人也会和袍子一样温和且充满灵性。 另外,黑龙江各民族服饰就地取材,以兽皮、鱼皮等猎获物的皮毛为制作服饰的主要原料,而且经济从业的不同造成服饰的差异,同是袍服,渔猎民族的袍服就与畜牧民族的袍服不同。为了狞猎者上下马或在林中奔跑追逐野兽的方便,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猎人的袍服下摆要开四个视,而蒙古族的却不开视。以稻作农耕为主的民族穿着短装型衣裙、衣裤显然比袍式服装更适宜水田劳作。各种动物图案、纹饰的运用,即表明了他们与自然亲密的关系,也是他们心中图腾崇拜的抽象表达。将这些动物图形缝制在衣间,让它伴随自己的左右,这不仅仅是审美的需要,更寄托着人们渴望保佑、企盼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5、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节日的有哪些?

答:1、抹黑节。2、敖包会。3、鄂伦春古伦木沓节。4、鄂温克族米阔勒节。5、鄂温克族瑟宾节。6、柯尔克孜族的诺如孜节。7、赫哲族的乌日贡节。8、锡伯族西迁节。

9、开斋节。10古尔邦节。11满族颁金节。12朝鲜族流头节。13、蒙古族那达慕。

6、黑龙江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

答:一是原始自然崇拜观念的体现。在远古的现实世界中,最能剌激人的形象思维的则是那些始终处于动态之中的自然万物,如四季轮回的变换、更替轮流的日月星辰、奔腾不息的江河湖海等。这些强烈地剌激着他们感官的自然现象,不仅对他们的生存繁衍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他们产生无法摆脱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在这种与自然相对而视,与自然万物平等交流中他们萌生了"万物有灵"、"生命一体化"的观念,孕育了对自然的无限幻想能力。他们通过节日庆典来表达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同时也寄托对丰收的期盼,节日是鼓舞人类生存意志的最佳方式。

二是贵和尚美。"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圃,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除夕要全家团圆,大家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和"与"合"谐音,饺子的"饺"与"交"谐音",合"与"交"是团圆、相聚之意;至元宵节全家又要围在一起吃汤圆,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中秋吃月饼,更兼有生活团圆、婚姻美满之意。

7、黑龙江方言与北京话的关系。

答:北京话与黑龙江方言的关系最为密切,可称为方言学上的亲兄弟,两者的密切关系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自辽至清的一千多年中,不断有大批幽燕地区的汉族人移居东北,其中绝大部分是战争中被东北少数民族政权掠去的。这些使用幽燕地区汉语方言的汉人与东北少数民族杂居,接触密切,也影响了少数民族的语言使用。东北地区通行的汉语,就是在幽燕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黑龙江省是女真人的发祥地,从顺治时期开始犯有重罪的人被流放宁古塔。在清代被流放到东北的人数大约有150万人,一旦被流放很少有人能回来。清代大兴文字狱,普通老百姓不可能被流放,被流放的大多为文人名士。大批有文化的老北京被流放到东北, 影响东北语言文化,使得现在的黑龙江口音与普通话十分相似。

第三,在1153年金海陵王从上京迁都燕京,将这种在东北使用了256年、在少数民族语言背景下发展的方言带到燕京。1664年,满族人主中原,不仅将借助了蒙文及中原人发声的满语带到了京城,也带入了东北汉语方言。

第四,清朝康熙中叶之后,灾荒严重,迫使关内的贫苦汉民大批迁到关外,特别是自嘉庆元年( 1796 )以后,由于清廷禁垦令的废除,移民大量迁入黑龙江。因为清延 所派的官员多来自北京,并且当地的满人也多用北京话交际,所以黑龙江地域再次京音盛行。

8、简述“红色丝绸之路”。

答:红色丝绸之路,是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建党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中东铁路来往于中国和苏俄之间最早形成的一条交通路线,而哈尔滨便处于这条路线的中枢位置,通过中东红色丝绸之路铁路来往于苏俄的这条红色之路,不仅拓宽了马列主义传播的渠道,而且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色丝绸之路,1903年7月通车的中东铁路由哈尔滨至西部满洲里出境,赴赤塔上西伯利亚大铁路;另一线路是往东赴绥芬河出境。而内陆是哈尔滨至旅(顺)大(连)的南部线。

9、左翼文学在哈尔滨的发展。

答:当1932年初日寇的铁蹄踏上黑龙江的土地后,黑龙江的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在军事上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进步作家一方面组织剧团,排练进步戏剧,另一方面以《哈尔滨日报·新潮》、《大同报·夜哨》、《国际协报·文艺》和《黑龙江民报·芜田》等报纸副刊为阵地,宣传战斗的文艺思想,发表反满抗日色彩的作品。

1935年前后,随着日本侵略者军事镇压力度的加大和黑龙江军民军事反抗斗争的受挫,日伪政府把注意力转向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上。他们逮捕和杀害进步作家,派遣特务监视作家们的行踪;同时还发布行政命令,取缔大部分报刊,少量的被保留下来的报刊也都纳入了他们的监控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作家不仅失去了发表作品的园地,而且个人的生命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舒群、三郎、悄吟、罗烽、白朗、李文光、达秋、金人、姜椿芳等人先后逃到关内。某些没有逃离的作家如金剑啸、侯小古等人则死在了敌人的屠刀下。 关沫南的两部长篇文学《沙地之秋》与《落雾时节》(都没有最后写完),前者通过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反日文化活动,表现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民族精神,后者通过展现大家族的青年走向革命道路的人生选择,昭示出远未沉寂的地火仍在运行。

到了1941年上半年,日伪政府颁布了《艺文指导要纲》,进一步强化思想文化统治。日本特务机关在1941年底制造的“哈尔滨左翼文学事件”,给黑龙江文学以毁灭性的打击。在这起事件中,这批活跃的作家中的王光逖、关沫南、陈缇、艾循、问流等人都身陷囹圄(艾循、问流死于狱中)。

10、简述抗联文化。

抗联文化,是1931年“九一八”——1945年“八一五”期间在长白山区产生的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它产生并广泛传播于东北抗日战争年代,发展兴盛于上世纪60年代。主要内容包括抗联故事、抗战歌谣,还有少量戏剧快板作品,均在东北抗战实践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和作用,故称之为抗联文化。而在抗联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中,抗战歌曲演唱和抗联故事创作是其最主要的形式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杨靖宇和抗联将领把讲抗日故事作为部队自我教育、鼓舞士气、丰富部队文化生活的战斗武器,倡导部队指挥员带头讲抗联故事,带头唱抗日歌曲,推动了抗联文化的兴盛和发展。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长白山人更是以杨靖宇为榜样,在抗联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鼓舞下,抬着担架跨过鸭绿江支援志愿军爬冰卧雪,奋勇作战,直至取得最后胜利。因而抗美援朝结束后,1958年杨靖宇遗体迁葬于庄严肃穆的通化靖宇陵园。抗联文化由此进一步广泛传播和发展。这一时期,在抗联将领冯仲云亲自关怀下,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抗联题材的电影《赵一曼》等;美术家们出版了连环画《三棚砬子战斗》、《三打邵本良》;记者纪云龙、郭肇庆出版了传记文学《民族英雄杨靖宇》等。从此,抗联文化开始搬上银幕和戏剧舞台,走上主流媒体。

11、东北抗日英雄谱有哪些人?

答:宁死不屈――八女投江,胆壮气豪――抗联十二烈士

千古英豪――李兆麟,钢铁战士――杨靖宇,

巾帼英雄――赵一曼,铁狮将军――周保中,抗日英烈――赵尚志。

12、简述东北抗联精神。 答:东北抗日联军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充分表现出了对数对祖国、对人民赤胆忠心,对敌人深恶痛绝的爱国主义情怀;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团结合作、共同对敌的优秀品格。这种情怀、气概、精神和品格的高度概括,就是东北抗联精神。

13、简述北大荒开发创业文化。

答:在中国北方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之间,有一块南北长1000多千米,东西宽约400千米,总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的中国最大的平原一一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东北部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之间的一块主要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南部主要是由辽河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则为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虽然这里也曾与中原地区有这样或那样的关联,却从没有被主流文化正式接纳。每每提到北大荒,在人们脑海中往往出现的是与贫困、荒芜联系在一起的景象,尤其是以松嫩平原北部和整个三江平原为甚,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都是人烟稀少,荒草满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形成了北大荒独具特色的开发创业文化。

提到北大荒的开发创业,人们不会忘记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批复员转业军人、一批批知识青年胸怀报町从祖国山在这块高寒冻土之上水使这里改头换面,用他们精彩的人生创造出熠熠生辉的军转文化、知青文化和突破高寒禁区的 ,大兴安岭文化。提到北大荒的开发创业,人们更不会忘记当年铁人王进喜带领石油工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发建设大庆油田,创造出世界石油生产史上的奇迹,树立了中国石油工人顶天立地的光辉形象。北大荒的开发创业文化不仅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北大荒建设中为广大建设者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新时期黑土地的发展建设中,同样要继承弘扬北大荒的开发创业精神,放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样,才能使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二次创业结出更多的硕果。

14、简述北大荒文化。

答:东北部在开荒创建城市时,人们的不求回报,不求利益,无私的奉献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那时所特有的淳朴,善良的民风烘托出了东北部特有的“北大荒文化”。北大荒开发建设特定的历史、特定的区域和特定的使命,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文化的北大荒文化。它是以北大荒精神为核心,以北大荒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融军旅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和黑土文化为一体的、具有鲜明黑龙江垦区特点的一种文化体系。

15、简述石油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