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与民族文化分析
因为苗族没有文字,相关苗族银饰的由来都是各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和
传说来“佐证”。民间说法较为一致的是:古代蚩尤是苗民的祖先,
被黄帝打败后在由北向南、向西的大迁徙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丢
弃了富饶的家园,但每人身上佩带的银饰却保护得完好如初。
一、苗族传统文化与银饰的关联
神灵意识的存有为民族提供了土壤,民族文化便在这块土壤里生长起
来。神灵要制约人类,作用人生,于是靠联系神灵与人类交流的行道
随之生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文化意识渗透进了苗族文化艺
术的各个方面,以银饰的形式反映出来更为突出,银饰是民族文化意
识在艺术上最灿烂的渗透。苗族的银饰从它诞生之初,就具有了民族
文化的特点。苗族先民相信,一切锋利之物皆能驱邪,银饰是驱邪之
上品,还可以消灾祛病。笃信纯银象征着光明和正气,银器能驱邪镇
鬼、消灾祈福。最早的银饰世界就萌生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银饰通
常被采用来作为巫术的器具。
二、银饰在造型特点上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民族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民
族文化、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
1、头饰苗族崇拜牛,把牛称为水龙,祭祖要杀牛。在黔东北,苗族
把水牛角高挂在中柱上祭祷,并为此水牛角而以引为豪。黔东南苗族把
宽大的牛角银饰戴在头顶上,以此为美,以此为殊荣。苗族姑娘模拟牛
角做称银饰,中间有一个铜鼓,两角之间有弧形银片像旭日东升光芒
四射。两角上有二龙抢宝的图案,其后还有繁殖能力极强的鱼、鸟等
动物。企望通过交感得到保护,艺术与民族文化在这里发生了碰撞。
这种顶礼膜拜水牛角与水牛角银饰,正是历史文献所载“炎神农,人身
牛首”含义的写照。显然,“人身牛首”的神农与“人身牛蹄”的蚩尤
属于同一人类集团,表明二者同属于牛耕稻作部族不同时期的首领。
“牛首”、“牛蹄”,寓意着“人身牛首”的神农为先,“人身牛蹄”
的蚩尤为其后,历史传说,二者是牛耕稻作文明的君王,为中华民族历史
作过开拓性的贡献。水牛角,最初是作为一种膜拜与装饰两全的具象符
号,随着历史的向前推移,膜拜内涵减弱,装饰与审美意象加重,最后形
成水牛角银饰。而“人身牛蹄”,实际上亦是一种文化具象和物质符号。
甚至,有些建筑上也有“牛角”的符号,不知是银角模仿建筑,还是
建筑模仿银角。在苗人眼中,银是光明的象征。银饰既有装饰和促进
健康之功,又能作避邪和驱鬼之用。苗家小孩戴的花银帽,其造型多
是十八罗汉、菩萨坐莲等就是明证,儿童的银菩萨帽饰件小,片薄,
份量轻,适于不堪重负的婴幼儿佩戴。祭祖时,盛装配上锥形银头帕,
显得剽悍勇猛,有驱邪避鬼的威力。黄平、台江、丹寨等地苗族银饰
上出现的菩萨纹饰,同样都具有庇佑和驱邪的功能。
2、胸、颈饰苗族很重视对胸颈部位的装饰,由此银项圈成为银饰中
制作考究的一支。其可分为链型和圈型两种。链型以链环相连,可活
动变化;圈型则用银片或银条制成圈形,定型后不可活动。少数亦有
链圈合一的。雷山苗族戴上银项圈,据说能够战胜作恶多端的“老变
婆”,确保合家平安。银胸牌系部分苗族地区流行的胸饰,通常为单
层长方形或半圆形篓花银片制成,形状规整。银胸牌是由长命锁演变
而来,有的银胸牌为单片,体形小。也有的银胸牌较大,且两三片拼
连,几乎遮住佩戴者的整个胸腹,装饰效果十分夸张。
3、腰饰丹寨苗族妇女的银围腰链更是被视为保命符。这种银围腰链
必须由舅舅请人打制,一经戴上,便永不离身。今后或有离异、改嫁,
唯此物必须随身带走。银饰的驱邪功能还延伸到另二个世界。丹寨苗
族妇女的随葬品中,必须有特制的小号银角、银碗。台江苗族去世,
按风俗要在墓穴中洒一点银屑或用银窝陪葬。
4、衣饰修饰精美的银衣让我们看到苗族不光在头上、手上、胸前、
腰上,就连后背也是放飞想象力的地盘。在绣衣上钉银饰而制成的银
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雷山、黄平、台江、凯里等地苗族的上衣绣
饰极美并缀满各种银饰。这种上衣均为盛装礼服,称作“花衣”,盛
装花衣必须钉上很多银饰才算最后完成,因此人们又将钉满银饰的花
衣称作“银衣”。银衣的前襟、后背、衣袖、下摆等位置钉缀很多四
方形、长方形、半圆形的银片和银泡、银铃等錾花银饰。这种绣饰精
美的银衣可能是我国民族服饰中最为精美的。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银衣
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
巫术的意义厚重,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所以,每一件银衣
都少不了这个“宗庙”图样,且大体稳定,不能随意创造、变形。
三、银饰的功用性
苗族是一个与自然为伍,以神灵为伴的民族。正是因为民族文化意识
的规定和需要,一些苗族银饰才出现了不可思议的怪异造型。云雾山
一带苗族奔丧返家,必于房基左侧置放锋利的锌口、耙齿,多刺的荆
棘及碎磨石等物,认为只有经其驱邪逐晦后,方可迸刀无虞。作为一
种包容性很大的载体,银饰还经常通过纹样的寓意表达出某种祈愿。
云南文山苗族流行一种人蕉纹银胸吊饰,形状、大小都同长命锁相似。
不同的是,长命锁表达了一种祈愿,而它却记录了一段传说。相传此
女的苗族祖先初到该地,不知是否应该留下来,正值犹豫之时,适见
一株芭蕉苗破土而出,转瞬间长成大树,结满果实。惊奇万状的人们
感到这是神的指示,遂决定定居于此。根据这一传说,不难推断出该
分支的苗族先民曾依靠芭蕉果腹,度过了一次性命攸关的饥荒。于是,
心存感念的人们便将芭蕉树的形象永久地铸进了他们所佩戴的银饰之
中。人蕉纹银胸吊饰体现出苗族银饰的又一种功能作用。
四、苗族银饰的发展
总之,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银饰成为族群的识别符号,社会功能
和文化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扩展。银饰从心理上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安全
感。因此,苗族银饰已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植根于苗族社会生活
中的文化载体。正是苗族众多的分支和不同的地域产生并形成了苗族
多样化的银饰文化。苗族银饰不是一般普通的饰物,它既是艺术品,
又能超越了艺术的功能。意识的物化决定了苗族银饰作为传统文化的
保守属性,使得它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被淘汰,也不会因现代文明的
冲击而摇。
苗族银饰与民族文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