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透析安娜悲剧及对现代女性启示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透析安娜悲剧及对现代女性启示

2008.01(上旬刊)文化研究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透析安娜悲剧及对现代女性启示——□郭和英(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622)摘要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

本文从女性意识角度深度透析安娜婚姻爱情的悲剧意蕴,使婚姻中困惑的现代女性得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女性意识安娜觉醒启示中图分类号:I14文献标识码:A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问世于1877年。

俄国正出于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道德观念急剧变化、追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成为了青年人向往的新风尚。

作品中的主人公安娜为争取个性解放、爱情自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她的思想正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潮流,反映着社会所赋予她的新思想、新意识。

托尔斯泰超越了传统文化对两性特征的僵化表述,叙述了女性的压抑、呐喊和追求,以现实主义的敏锐眼光,写出了被男性社会传统所埋没的女性的声音,写出了从“第二性”的屈辱地位中挣扎而出的脆弱的女性意识,以及这种女性意识的最终毁灭。

它是一部多方位展示女性生活、思考女性身份、生命价值及男女之间关系问题的家庭伦理小说。

一、女性意识与女性角色的断裂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

女性意识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

女性意识将“人”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

在男权制社会中,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事是只有男人才能做的,而女人,被禁锢在家庭中,除了做一个“贤妻良母”,她无处施展自己的才能。

我们把女性的这种定位称之为“女性角色”。

女性角色先于女性意识存在,在女性未建立起女性意识之前,就习惯性地以社会赋予她的女性社会角色出现了。

女性角色是靠社会教育和社会习俗培养的,是对女性意识的限制和不尊重,而女性意识也只能从这些限制中萌发出来。

在女权主义运动之前,人们根本没有像今天这样清楚地看到男性对于女性的统治,也没有意识到这种统治竟然得到整个社会的接受和认可,男人和女人自觉自愿地接受了这个秩序。

由于女,她们“在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愿望、目的和需要方面学会的东西就比男人要少得多”。

在漫长的父权制的人类文明史中,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长期处于混沌状态。

一个女人要让男人们接受,“就必须像他们那样去思考和行动,否则他们就会把你当成怪物,而孤独会成为你的命运。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卡列宁是父权制的代表,他就是理性和意志的化身。

他缺乏对自己的喜爱和关心,他的感情世界受到抑制变得贫乏苍白,使自己异化成一部“官厅机器”。

他也同样压抑安娜的精神和情感世界,阻止她产生女性自我意识,当他得知妻子可能爱上了别人,这才思索起有关她的事。

他第一次实实在在地想到她的个人生活、她的思想、她的愿望。

一想到她可能有,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他就觉得非常可怕。

安娜对他坦白自己的感情后,他以种种卑劣的方式破坏她对自身力量的信赖,削弱她的自尊心,希望她重新回到依赖他、对他服服帖帖的角色中去。

父权制加上宗教的作用越发变得强大,卡列宁获得更大的权利。

安娜·卡列尼娜自从爱上伏伦斯基,她内心的平静就被打破,她文章编号:1672-7894(2008)01-157-02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符合社会秩序要求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卡列宁夫人,要独立、自尊的女性意识。

她不甘心自己的女性意识被女性角色扼杀,于是向丈夫提出离婚,离婚不成,她就离家出走了。

她马上发现自己陷入了窘境:丢弃了她的女性角色,就不能在社会上为自己找到一个位置,就无法在上流社会出入,她甚至不能作为一个实际存在的人做些有意义的事。

住在伏伦斯基乡下的庄园里,没有哪一件事能让她全身心投入,她的女性意识与女性角色发生了断裂。

安娜把维系两者的希望,寄托在她与伏伦斯基日渐飘摇的爱情上,爱情是她要向世人证明她的女性意识存在的唯一可以利用的手段。

她需要的是让社会承认她的女性意识存在而不是女性角色存在。

这个要求未得到满足,甚至一点希望都没有。

绝望之下,她要以死来让伏伦斯基以及他所在的那个社会承认她的女性意识的存在。

但伏伦斯基心里认定“我什么都可以为她牺牲,就是不能牺牲我这个男子汉的独立性。

”他不明白为什么安娜对于与丈夫离婚显得并不热心,他认为女人就是需要一个名分就行了,他不知道他急于给安娜的那个女性角色就是安娜拼命要挣脱出来的。

两人无法真正理解和沟通,安娜痛恨伏伦斯基。

临死之前,她去看望了陶丽和吉娣,只要泯灭掉那女性自尊、女性意识,重拾回一个女性角色,像她们那样生活,也很容易。

可她宁愿去做一个为捍卫女性意识而死的斗士。

安娜的行为与其说是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毋宁说是在努力超越自己的女性局限,从传统的女性角色中挣脱出来。

她反思自己的爱情,发现爱情不能完成发扬女性意识的任务,她连爱情也厌倦了。

“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谎话,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安娜悲剧的意义在于显示了女性个体正从群体中分化出来,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

二、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失落托尔斯泰在描写安娜的容貌时说道“在她脸上有一股压抑着的活泼生气,似乎她身上充满了过剩的精力,按捺不住要从她那闪亮的眼神和微笑中不时地泄露出来”,而这压抑着的活泼生气充满了过剩的精力,暗示了在安娜沉稳的表面下隐藏的是一座火山,蕴涵着巨大的毁灭性的力量。

而这种生气被压抑的原因在于安娜丈夫卡列宁的刻板、虚伪、自私,她在卡列宁家长式的统治下感到窒息,形成了不爱丈夫爱儿子的扭曲的家庭生活局面。

而安娜渴望得到真爱,渴望温馨家庭生活。

从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安娜的爱情并不是水上的浮萍,她从一开始就渴求一份真实的感情,但遗憾的是她丈夫不能给她,伏伦斯基的追随,随时出现的殷勤和热切的追求,终于将安娜沉睡以久的爱情唤醒了。

她初次认识了女性的自我,安娜身上蕴涵已久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了。

伏伦斯基对她的爱后来证明绝对不是逢场作戏“我们要是没有这种爱情,..根本就不能活下去。

”安娜在他的感情中认识了自己的感情,她开始审视自己的婚姻“八年来他怎样摧残我的生命,摧残我身上一切像活人之处,他从来没有想过,我是一个活的女人,是需要爱情的。

”她审视她的丈夫“他不是一个男子,不是人,是木偶文化研究文化研究2008.01(上旬刊)!”她的女性意识慢慢形成“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一个活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安娜在爱情中展露了她的活力、智慧、情感、兴趣,在爱情中充实了自我。

她的付出提升了伏伦斯基的人格力量,使他从逐香猎艳的鄙俗行为提升到爱的境界。

他们彼此在对方身上寻找自我,他们学会体验高尚的情感,感受由两人共同创造的生活,体验爱情带给他们的幸福和甜蜜。

他们共同付出“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在互相认可中,两个人能够迷失,在他们的爱情中蕴涵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这些在安娜枯燥单调的婚姻生活中是不曾有过的,也是伏伦斯基在花天酒地的军旅生活中无从体验的。

卡列宁对安娜来说是一堵墙,囚禁她的热情,缩小她的生命价值;伏伦斯基对她来说是一面镜子,从他那里,她感受了自我存在,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安娜之所以爱上伏伦斯基,是因为他了解自己,觉得和他在一起能扩大自己的人生经验,实现她人生的各种可能性,而不仅仅像有些论者所认为的由于本能的性欲冲动。

安娜只是在追求一份真实的爱情,但是这份爱情的争取与获得却是异常艰辛。

一个昔日的上流社会的贵夫人,一个平凡的渴求爱的小女子,一个人承受着如此巨大的压力,身体的和精神的。

她知道他们不会饶恕她,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东西现在都会象那天空,那绿叶一样对她毫无怜恤。

但她仍然没有放弃,没有回到卡列宁身边做他体面的妻子。

她表现了十分惊人的勇气和毅力,热烈而又执着,坚定而又热情,真挚而又深沉,自觉而又清醒。

她去看望儿子,是对卡列宁以及上流社会的回击。

在剧院里,她对侮辱她的卡尔塔索夫妇进行了反击也是对向她关闭了大门的社交界的反击。

她始终是高傲的,不屈服的。

安娜的女性意识越来越成熟。

由一个追求爱情与幸福的要为自己的生活做主的小女人,慢慢成长为敢于公开蔑视社会并与之决裂的女战士。

她追求爱情和婚姻的统一,母爱与爱情的统一,权利和义务在家庭中的统一是她在成长中的觉悟。

这不仅仅是合理的,也是千百万妇女共同的愿望。

安娜的理想与追求是崇高而美好的,是女性意识觉醒继而成长的标志。

她的觉醒是有开创意义的,这也使她的人格放射出最绚丽的光彩。

在剥削阶级异常强大的社会里,单靠个人力量单枪匹马同封建社会所代表的价值观念作斗争,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不可能的,等待她的只能是毁灭。

安娜的悲剧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对人性的严重摧残,同时,也揭示了卡列宁所代表的虚伪和腐朽的封建农奴制下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虽然异常强大,但它的崩溃是必然的。

尽管安娜在自我价值的追求上有时过于放纵情绪。

但是她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和发展自我要求以个人能力改变自己的不幸命运,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安娜之死,说明在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的社会中个人奋斗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个人解放应与社会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对现代女性悲剧给人提供的是一种对不幸事件的严肃思考。

这种思考有利于我们深化自己的人生,从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因素作出评判和否定。

《安娜·卡列尼娜》无疑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安娜的命运是必然的,虽然说依附是造成她悲剧的内在原因,但是当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女性地位使得女人不得不依附男人。

曾经那么聪明有智慧的安娜在爱情的面前不知该如何保持自我。

她对伏伦斯基的爱已经不是纯粹的爱情需求了,而是在绝望中为自己寻找精神的栖息地。

她对爱情的这种全身心的,孤注一掷的追求意味着一旦爱情追求的失败,生活就会失去意义,生命的价值就会不复存在。

这让爱者和被爱者都身心疲惫,都痛苦不堪。

爱情虽然重要,但无论有多么重要都不能超越生活,它也不是婚姻的全部内容。

安娜爱情至上的观点远远夸大了爱情本身应有的范畴,她那童话般的世界一旦落实到现实的土壤里就会轻易粉碎。

虽然她与外界压力的抗争是如此坚强,她坚强地争取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地位和权利,但是她的作为独立的人的愿望只是为爱情而产生的,是依附于爱情而发生作用的。

更确切地说,如果不是爱情巨大的诱惑,她也许不会如此的坚强。

但一旦得到爱情她又如此脆弱,脆弱地除了依附爱情之外别无寄托其实她对爱情的依附是对所爱男人的依附,这种依附造成她人格的虚无。

我们从安娜的形象中读出了近代妇女的大不幸,也读出了现代女性的大困惑、大烦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