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建筑业发展方式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5-01-16主持人:在新常态下,建筑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当前建筑市场投资领域的新变化、生产方式的新转变、资源环境和生产要素的制约以及用工荒等问题的出现,都呼吁传统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型升级。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建筑业稳中有进,实现调速不减质、量增质更优,已经成为建筑业新的发展主题。
工程总承包和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主持人:推行工程总承包和走建筑工业化发展之路已成为国内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式,也是业内公认的未来建筑业发展大趋势。
在座的几位企业代表都是中国建筑行业知名企业领导,你们对此有哪些认识和经验?朱文汇(中建二局):在我看来,研究新常态下建筑企业的发展之路,需要按照经济学原理来分析问题,即市场需求催生发展、价格优势引导繁荣,也就是说要看在市场中你的低成本制造是否被需求。
以中建二局为例,目前我们的产值已经达到了950亿元,大概以每三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在发展。
但这样的发展速度背后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产值增长的幅度与利润增长的曲线不一致,所以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还要继续按照这样的惯性一直走下去。
所以,在提高发展效益的战略考量下我们考虑开始推行工程总承包。
目前,建筑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近年来,国家和政府一直在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建筑工业化的黄金时代还未到来。
就个人而言,工业化、绿色施工环境并不是个人需求,尽管每个人都喜欢山清水秀、喜欢蓝天,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必须让一个人通过购买去解决这个全社会的问题。
因此,建筑工业化的需求并不是市场特定需求,这就需要政府通过经济杠杆,如利用税收、财政、补贴等来调节。
那么对企业来讲,到底应该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我想从以下3方面讲述这个问题。
1.目前我们提到的总承包多为施工总承包,并不是工程总承包,很多企业并没有设计能力。
当前,国家提出了推进建筑业工程总承包发展,企业如何推行工程总承包,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这将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
2.企业转型升级,应重点考虑投融资带动总承包。
现在地方投融资平台压力渐增,地方融资能力受到了限制,这对企业来说是发展机遇,如果企业能以投融资手段拿到总承包业务,较之于目前施工总承包之后拿到应收款要好很多。
要知道,现在总承包企业的应收款不太理想是公认的事实。
3.项目管理创新。
万事开头难,首先企业要做一些积极的研究,要苦练内功,尤其是要落实项目目标责任制等,提升内部管理能力。
邓绍超(广西建工):一个企业的发展,首先要明确“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么生产”的问题,这是每一家建筑企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建筑工业化主要解决的是“怎么生产”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新常态、新形势下传统建筑业转型的迫切要求。
下面我想以广西建工的发展为例,从企业内生角度谈谈我们对建筑工业化的期盼。
广西建工是一家有60多年发展史的建筑企业,要打造百年强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不断转变发展方式。
在2010年的时候,广西建工面临着生存难关,为此,我们从经营生产、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努力,幸运地度过了这个难关。
在这里,我有两点发展理念想和大家分享:一是企业文化和价值理念的认同,二是发展的理念和思路要正确。
2010年,广西建工的营业收入是139亿元,2014年预计可以实现650亿元的突破;2010年,广西建工在“中国企业500强”里排名第398名,2013年上升至第220名;利润率由0.2%提升到了1%以上。
2014年,我们发现企业面临的新问题是关于资源如何优化配臵。
为此,我们又提出了“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变”的发展理念。
通过这几年的调整,广西建工已经实现从原来单一的建筑承包企业转变成一个综合性企业,形成了基础设施投资、设计、施工、安装和项目后期运营管理的系列产业链。
但是,广西建工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失衡,施工仍占大头,随着新常态、新挑战的来临,人工成本压力骤增、环境和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使建筑工业化的推进显得更为迫切。
此外,我有两个基本理念提出来供大家共同思考。
一是目前企业创新的核心已经从提高效益转向提高资源配臵能力。
建筑行业对资源的优化配臵是最复杂也是最迫切的,如果可以解决好这个问题,定能取得翻天覆地的效果。
二是走工业化道路实质是将传统建筑业从提高工艺生产水平转向流程的再造。
过去,建筑生产过程和产品相对固定,而工艺或者生产是流动的,如果推行建筑工业化,这种形式必然被改变或者说大部分被改变。
这同样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研究的系统工程。
俞曙(亚厦幕墙):亚厦目前的工作是推动“大装饰格局”发展,发展外装、内装、安装、家装、软装“五装”齐发的装饰总承包。
这实际上就是把企业的业务拓展到了全产业链,覆盖了整个装饰行业的存量市场。
为了真正实现全覆盖、真正实现专业的装饰总承包,亚厦也做了一些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和创新。
装修行业的工业化发展之路起步不算太晚,但完成性还不够。
以亚厦为例,在装修方面,公司自10几年前从美国引进了新技术之后,工业化水平在目前整个中国建筑行业内是相对比较成熟的。
亚厦对工业化提出了基本要求,即专业细分化、分工社会化、加工机械化、生产批量化、出厂标准化、现场安装简易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效益。
在实施工业化步骤时,亚厦也有自己一套严谨程序,即依照原始施工图纸,通过现场测量放线,结合现场条件进行标准化深化设计,对各部品进行优化排版,按照施工部位、种类划分工序。
通过二次设计,各部品可以同步在工厂批量加工和整合,形成最大程度及范围的标准预制件,按施工空间或者工作面,分批次运至施工现场装配。
当然,这主要指的是单元间、工厂化制作以及现场装备等。
但装修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装饰部件的产品化、工厂化生产和现场安装。
装饰行业的产业现代化之路,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现在市场的需求,从外装到内装到安装,甚至到软装,很多业主希望有一条线能全部串联下来,也就是指从设计、采购到施工,都希望由一家公司来完成。
而整个装饰过程全部工厂化运作,目前没有一家能做到,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未来装饰行业的发展方向。
从2013年开始,亚厦制定了一个12年的计划,也就是一个“千亿梦”的计划,而这必然离不开工业化的发展,因为只有真正的工业化才能够把量做大,突破技术瓶颈。
我们一直在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只有随着客户需求的改变不断调整的配套服务才叫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
主持人:2011年,沈阳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定为全国首个“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2014年,沈阳又成为了“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实现了“两化合一”。
下面有请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产业办主任居理宏为我们谈谈沈阳在建筑工业化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居理宏:面对新常态,如何发展建筑业?我认为劳动力问题是关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近几年,我们一直在谈论我国的人口红利马上就要消失了,在建筑行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为现实。
而在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同时,建筑质量却并没有显著的提高。
社会在不断发展,每个人都想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拥有一套更舒适的房子,作为社会耗能大户的房屋建造者,建筑企业如何去适应这种需求呢?从目前来看,建筑工业化是解决环境、劳动力成本高企、保证工程质量的较好方式。
沈阳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定为全国首个“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和“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一方面是由于沈阳是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在这里存在着工业生产的产品过剩问题。
在寻找突破口时,我们就想到了装备制造业基地也可以生产建筑部品、建筑装备,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时或许有优势。
通过工业化的手段生产建筑部品,不仅为沈阳提供产品,还可以辐射东北甚至全国。
另一方面,沈阳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还有一个特殊点叫“现代建筑产业”。
现代建筑产业的概念是指给建筑提供设备、装备的一个工业门类。
之前随着各种产品的丰富和完善,需要工程应用,我们也研究过建筑工业化应该叫建筑产业现代化,尤其是在工业4.0时代,称之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或许更恰当一些。
目前,为了大力发展建筑产业,沈阳成立了相关的领导机构来推进,相信以后会发展得更好。
建筑工业化的推进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主持人:对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建筑业自上而下都在不断努力,政府和地方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推进,就企业而言,各位还有哪些好的建议和意见?朱文汇:建筑工业化的推进还是要围绕市场需求机制来做工作。
以建筑工业化推行后农民工的产业工人化为例,现在工人在现场的工资要远高于在工厂的工资,推行建筑工业化后,农民工就变成了产业工人,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
这是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很好的推动力,但产业工人由谁来养?企业还是劳务队伍?现在并没有明确。
这个问题不解决,建筑工业化的推进恐怕会遇到障碍。
现在社会上已经有作为独立法人存在的劳务企业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颁布了劳务管理的有关制度,但问题在于现在独立法人劳务企业并没有普遍成长起来,缺乏有效的推动力。
目前,建筑工业化全面推进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善,国家必须投入力量扭转这个局面,将笼统的需求量化、具体化。
比如,现在大家很需要阳光,问题是怎样将阳光兑现到每一个人手上,这首先要分清楚主动需求和被动需求,一些没有太多价值的消耗可以采取限制性措施。
例如,为了解决环保问题,国家规定塑料袋要有偿使用,实际上塑料袋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这就可以利用价格杠杆进行调节。
在建筑工业化发展方面,地方会有技术标准、验收标准等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但国家必须权衡这些规范、标准是否合理。
行业协会必须做好相关的技术研发工作,尽管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搞研发,但就我所知,成套的技术仍不成熟;针对不同地域也必须有结合区域特点的技术标准。
很多中小企业目前并不具备向建筑工业化转型的实力,这些企业可以与万科等在工业化领域发展相对超前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做自己专业领域的事情。
邓绍超:朱总讲得很好,一是要靠政府引导市场的需求,二是企业要有向建筑工业化转型的内在动力,这很重要。
目前,由于技术、规模等原因,工业化建筑的实际成本较传统建筑成本高,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清楚。
建筑工业化有很多优点,这是从长远来看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因此,一些标准化的住宅、宾馆,有标准构建可能的,在审批时,要尽量选择工业化建筑方式,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在政府的主导下,相关部门也要在造价机制上给予考量。
例如,现在人工造价每个工日平均30多元,但实际上企业所支付的已远远超过100元,这需要社会予以承认,才能够推动行业的发展。
否则,一些走在前端的企业,实际上是在牺牲自身利益为行业的长远发展作贡献,而这种贡献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的。
这就是企业内生动力的重要性,不走建筑工业化这条路,企业很难长久生存;走了这条路,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