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衣剂知识培训PPT课件
.
9
种衣剂的研究进展
活性成分(化学种衣剂) 非活性成分 包衣机 丸粒化研究
.
பைடு நூலகம்
10
活性组分的研究进展
• 种衣剂的活性组分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有的为了种子工芽后的生长需要和种 子加工时的方便,而加入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微肥。克百威以及克百威鱼福美 双复配等种衣剂占整个种衣剂产量的90%。较早用于种子包衣的杀虫剂有呋 喃丹(carbofuran)、甲拌磷(phorate)等高毒农药,由于其对人畜毒性大,现在 已经很少使用。一些新型的杀虫剂如吡虫啉(imidacloprid)、噻虫嗪 (thiamethoxam)、噻虫胺(clothianidin)、氟虫腈(fipronil)、七氟菊酯 (tefluthrin)等已经或正逐渐被使用。其中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氟虫腈可 在蔬菜田间使用。杀菌剂也从原来的福美双、百菌清、多菌灵、发展到一些 高效广谱性的杀菌剂,如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azoxystrobin)、 肟菌酯(trifloxystrobin)等,是高效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嘧菌酯对几乎所有的真 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均有很好的活性。肟菌酯 对白粉病、叶斑病有特效,对锈病、霜霉病、立枯病有很好的活性,报道肟 菌酯还具有杀虫活性;吡咯类杀菌剂咯菌腈(fludioxonil)等,用于防治种传和 土传病害,如链格孢属、壳二孢属、曲霉属、镰孢菌属、长蠕孢属、丝核菌 属及青霉属菌;三唑类杀菌剂如三唑酮(triadimefon)、戊唑醇(tebuconazole) 、烯唑醇(diniconazole)等,戊唑醇能极好地防治多种锈病、白粉病、网斑病 、根腐病、麦类赤霉病、灰霉病、大麦散黑穗病、燕麦散黑穗病、小麦网腥 黑穗病、光腥黑穗病及种传轮纹病。
.
3
作用
种衣剂包于种子表面,药、肥等缓慢 释放,在一定生长期内(45~60d)为种子 和幼苗提供充足的养分和药物保护,可杀 灭地下害虫,防治种子带菌和苗期病害, 促进种苗健康生长发育,提高种子发芽率 ,改进种苗素质,曾强种苗抗逆性,节省 用种,最终起到保产、增产作用;良种包 衣实现了种子加工机械化、标准化、商品 化和社会化,与国际种子业接轨。
.
5
分类
1、按适用作物分: 旱地作物种衣剂 水田作物种衣剂
2、按形态分: 干粉型 悬浮型
3、按用途分 物理型:含有大量填充材料及粘合剂等,但不含化学活性成分,主要 用于油菜、烟草及蔬菜等小颗粒种子丸包衣。 化学型:含有农药、肥料以及激素等化学活性物质,功效较全面,但 相对较易发生药害。 生物型 特型型 综合型
种衣剂 基础知识培训
2012-8
.
1
目
一、基础知识 种衣剂的定义 种衣剂的作用 种衣剂的作用机理 种衣剂的分类
录
二、发展 种衣剂的发展历史 种衣剂的研究进展 种衣剂应用情况 目前市场状况分析 种衣剂的展望
.
2
定义
种衣剂是由农药原药(杀虫剂、杀菌剂 等,有的还加入微肥、激素)、成膜剂、分 散剂、防冻剂和其他助剂加工制成的,可 直接或经稀释后包于种子表面,形成具有 一定强度和通透性的保护层膜的农药制剂 。它与常规浸(闷)种或拌种不同的是,当它 将药剂包于种子上能立即固化成膜为种衣 ,且种衣在土中遇水吸胀而几乎不被溶解 ,保证种子正常发芽生长,而药、肥缓慢 释放。
子的机械播种而采用包衣种子。 •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首先提出“种衣剂”的概念 • 20世纪70~80年代在美国、德国等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和
广泛应用 • 中国农业大学于80年代率先开展了种衣剂系列产品的研究
和推广应用工作,带动了国内种衣剂研究与应用的发展
.
8
•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种子处理剂已从传统的有机氯产 品发展为两元或三元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微肥 等的混合种衣剂产品。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前苏联、法 国、丹麦、日本、以色列等拥有比较先进的种衣剂研制及 应用技术,其良种包衣率达95%以上。特别是20世纪80年 代后种子处理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其特点,首先 是高效、经济、安全农药新品种的开发不断替代传统的种 子处理剂。其次是新剂型如悬浮剂、悬乳剂等的开发应用 使种子处理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第三是薄膜包衣种子技 术的研究及开发,推动着种子处理朝着产业化、机械化、 商品化的方向迅速发展。第四是随着生物技术及分子生物 学的不断发展,利用生物制剂进行种子处理的研究得到了 广泛地开展。也是未来种子处理剂的发展方向。
.
4
作用机理
到目前为止,有关种衣剂的作用机制研究,特别是衣膜中活性成 分缓释机制研究报道很少,KamUra等认为逸氧型水稻丸化种衣剂可 以通过所成衣膜中的过氧化物遇水缓慢放氧,以满足种子萌发对氧的 需求,Evans和徐卯林等分别认为高吸水棉花种衣剂、水稻干粉种衣 剂,可以通过高吸水剂在种子周围形成“蓄水球囊”,从而满足种子萌 发所需的水分,Glen指出丸化种衣剂分溶解型和裂解型,前者遇水即 溶解,从种子周围消失,而后者遇水不会溶解,通过毛细管作用原理 ,种子吸水膨胀,内压增加而裂开,因而两者均可提供种子萌发所需 水分及氧气,慕康国等认为,薄膜种衣剂中的成膜材料含有大量的羟 基或羧基活性基团,对农药分子及微量元素等具有较好的亲和作用, 包衣种子播种后,种衣吸水膨胀,并通过成膜剂空间网状结构中的孔 道,将其所携带的药物及微量元素向根部缓慢释放,内吸性农药随种 子的发芽以及幼苗的生长而转运至植株的各部分发挥作用,这些报道 只是对旱作物种衣剂(包括水稻旱育)作用机制的推测,未见实验报道 ,且未涉及浸种型水稻种衣剂。
•
.
11
• 除草剂作为种子包衣剂使用,对除草剂的选择性要求很高,而且也需要研究 除草剂安全剂,另外除草剂在田间的分布不能覆盖杂草的分布范围,需要更 新的分散技术,这些均是除草剂在种子处理剂中应用很少的原因。Kanampiu 等应用咪唑烟酸和嘧硫草醚对包衣抗除草剂玉米种子,防除杂草独脚金,发 现用咪唑烟酸和嘧硫草醚包衣后可以长期控制玉米田杂草独脚金,并使玉米 增产。
.
6
4、按使用时间分: 现包型 预包型
5、按照加工类型 水悬剂 干粉剂 水乳剂 微胶囊剂 悬乳剂
.
7
发展历史
• 1962年美国的Thornton和Ganulee首先提出了种子包衣 • 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Germains种子公司在禾谷类作物上
首次成功研制出用做种子包衣的药剂。 • 1941年美国缅因州种子科技人员为便于小粒蔬菜和花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