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 料 2O13牛第22期(44)卷
文章编号:1001—973l(2O1 3)22 3230—05
荷电纳滤膜的DSPM传质模型及其发展
王 钊 ,徐一涵 ,贾玉玺 ,石彤非
(1.山东大学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61;
2.巾 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22)
摘 要: 纳滤膜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功能膜。发展一
种既能描述纳滤过程基本物理现象又具有应用价值的
离子截留模型是纳滤科学领域的一大挑战。从纳滤分
离机理和模型建立两方面,对基于扩展的Nernst Planck方程的道南位阻孔模型(DSPM)进行了总结,
综述了考虑浓差极化层的CP—DSPM模型、考虑介电
效应的I)SPM ,DE模型以及同时考虑两种影响因素
的I I 1、M模型。采用上述4种模型,基于有限元模拟
方法获得了溶液渗透通量与离子截留率的关系曲线, 并开展了比较性分析。最后简述了荷电纳滤膜DSPM
模型以及纳滤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纳滤膜;DSPM;CP DSPM;DSPM I)E;
PPTM
中图分类号:TQ028.8 文献标识码:A
I)()I:1 0.3969/i.issr1.1001—9731.20l3.22.004
1 引 言
作为新型的分离功能膜,纳滤膜在饮用水制备、废 水处 、产品脱盐和纯化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
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比于反
渗透处理,纳滤膜对离子截留具有选择性好、操作压乃
低、溶液通量大等优点。在选择适用于组分明确的溶 液处理的纳滤膜时,纳滤传质模型具有重要作用。这
足因为合理的模型不但能用于膜结构和过滤过程表
、膜设汁 优化, 且能为终端用户在选择纳滤膜时 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促进膜技术的广泛应用。
纳滤属于 力驱动的膜分离过程,纳滤膜的研究
疗法 往是从趟滤、反渗透科学体系中借鉴来的,并与
电化学、胶体、生物工程等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纳滤膜
一般是荷电 膜,纳滤膜内的物质传输主要由3个驱
动力决定:浓度梯度、压力差及电势梯度。值得关注的
足,王晓琳等 从膜孔结构和荷电性质、分离机理及其 模 、动电性质3方面综述了纳滤膜分离技术的基础
及应用研究成果,概述r纳滤膜分离技术的发展方向
及趋势 关于纳滤传质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下述几个方
面。针对非电解质溶液的非平衡热力学模型是以非平
衡热力学为基础的,不考虑膜的内部结构和溶质透过 机理,目前应用较为J'‘泛的是Kedem—Kateha|sky模
型 和Spiegler—Kedem模型 。针对非电解质溶液、
有孔不带电膜的细孔模型 。则是在Stokes Maxwell
摩擦模型的基础上加入r 体阻碍的影Ⅱ向。而在针对 电解质溶液、无孔膜的固定电倚模型即 FMS(Teorell—
Meyer—Sievers)模型 ’ 里,假设膜是 个凝胶层嘶忽
略了膜的微孔结构,认为膜相中电荷分布均匀,仅在膜
面垂直方向因I)onnan效应和离子迁移『『If存在一定的 电势分布和离子浓度分布。在针埘电解质溶液、有孔
带电膜的空间电荷模型 里,似定膜由孔径均一、壁面
上电荷均匀分布的微孔组成,孔内电势分布和离子浓
度用Poisson—Bohzmann方程描述,离子的传输现象用 Nernst Planck方程描述,流体流动用Navier—Stokes
方程描述。在细孑L模型和 FMS模型的基础上,j-晓
琳等在1995年提出了静电位阻模型。。 。,既考虑_r细 孔模型所描述的膜微孔对[}1性溶质的位阻效应,义号
虑_r固定电荷模型所描述的膜带电特性对离子的静电
排斥作用。Bowen等在l 997年捉出r基于扩展的
Nernst Planck方程的DSPM模型(I)onnan steric pore mode1)『. 。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物理现象 断
被补充到模型中去,之前在模型建立过程中被简化或
忽略的因素都逐渐见诸报道。因此,有必要对荷电纳
滤膜的DSPM传质模型及其发展作…综述和比较性 分析,以促进膜科学的发展和膜技术的应用。
2 DSPM模型及其发展
2.1 DSPM模型
DSPM模型假定膜内含有孔径均一的笔直圆柱
孔,粒子半径用Stokes半径表示,纳滤膜孔壁』-的电
荷密度沿膜孔轴向固定不变,膜的有效体积电荷密度 在各处相等且为常数,粒子浓度、渗透通量、电势都用
孔径向平均值来定义。溶质组分i在膜孔内的轴向运
x基金项目:H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汁划)资助项¨(2012CB82l 505);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资助项臼 (KJCX2一Yw H19);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JQ2o10l6) 收到初稿日期:201 3-0卜2() 收到修改稿日期:2Ol3 O4—22 通讯作者:贾玉玺 作者简介:王钊 (1989),男,山东济南人,在凑硕十,师承贾玉 教授,从事膜过程基础研究。
王钊等:荷电纳滤膜的DSPM传质模型及其发展 动可以用扩展的Nernst—Planck方程来描述 :
一D dci+Ki,cCiJJ 一 (1)一一 +K v一 ’
式中,右边各项分别为由于扩散、对流、电势梯度
引起的溶质传输。J 为离子i的渗透通量,‘, 为溶液
的渗透通量,c 为离子i在膜孔内的浓度, ,为离子i
的化学价,R为气体常数,丁为热力学温度,F为法拉 第常数, 为膜孔中的轴向电势,D 为离子i在膜孔
内的位阻扩散系数,K 为离子i在膜孔中的对流传
递位阻因子口。' ]。在求解DSPM模型时,通常采用基
于有限元理论的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计算水力 数
K 以及滞后系数G,进而获得位阻系数;而静电位阻 模型则引入了细孔模型的位阻系数。此外,静电位阻
模型不考虑位阻效应对离子在膜表面分配产生的影
响,而DSPM模型既考虑了电荷效应又考虑了位阻效
应对离子在膜表面分配的影响。 组分i在膜与外部溶液界面处的分离效应可以用
空间位阻效应和道南效应来描述:
c, F 一 exp( △ D) (2)
式中,C 为离子i在外部溶液中的浓度, .为离子
i的位阻因子,△ 为道南电势。
此外,在膜外部的溶液和膜孔中的溶液应保持电
中性条件,故有:
∑ZiC 一0 (3)
∑ 。+X d===0 (4)
其中,X 为有效膜体积电荷密度。
DSPM模型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可以用膜的孔径
(r )、等效膜厚(A:r/A )和膜微孔内的有效体积电荷
密度(X )3个特征参数来表征膜的分离性能。利用 DSPM模型研究纳滤膜对盐类截留的一般程序为:首
先利用纳滤膜对非电解质溶液的截留数据拟合得到膜
孔径值,再利用对纯水的渗透通量计算出膜有效厚度 与孔隙率之比,最后利用对单一电解质溶液的截留数
据得到膜有效电荷密度 。膜孑L径决定了膜的筛分
效应,从而影响分离中的对流作用。当通量上升到一
定程度时,膜的分离能力将无法随通量的增加而提高, 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膜内可容纳溶质粒子的空问大
小,即膜厚与孔隙率是有限的。在DSPM模型中,这 两个参数被整合为一个:膜厚与孑L隙率的比值( z/
A )。Aa-/A 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测定纯水透过系数 (L。),再根据细孑L模型得到膜孔径,运用Hagen—Poi
seuille方程计算得到,还可以根据细孔模型中的溶质
透过系数(P)、溶质的Stokes半径和膜孔径的比值
(r/)及其与Az/A 之间的关系式,拟合得到△ /A 。 这两种方法得到的Aa:/A 差异性较小口 。界面上电
荷的来源主要是膜表面官能团的解离和溶液中离子的 吸附。关于膜内体积电荷密度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
种,一是基于Bowen等提出的等温吸附理论;另一种
是从界面与胶体化学中借鉴而来的Gouy—Chapman双 电层理论。其中,前者是通过实验数据拟合的方法来
描述膜电荷密度与溶质浓度之问的关系,无法客观描
述离子吸附的机理;后者认为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为
点电荷,电解质溶液为连续介质,假设离子间的作用力 为静电力。王晓琳、付生等 ” 以TMS模型为基础,
采用扩展的Nernst Planck方程,结合Gouy—Chapman 双电层理论和Donnan平衡模型建立了数学模型,该
模型对低浓度的一价离子截留率的预测较好。在高浓 度情况下,密度泛函理论对计算膜表面电荷密度更准
确ElsJ。
随后的一些文献 基于DSPM模型,针对不 同的纳滤膜(无机膜和有机膜)、不同的溶液体系(无机
盐和染料)进行了研究,验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随着
分析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将这些现代化仪器用于纳
滤膜传质规律的验证成为了当前的一种研究趋
势 。 '。 。
传统的DSPM模型的缺点也是明显的 。 。首先,
DSPM模型是一个半经验模型,拟合过程需要大量的
实验数据,模型的预测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型参
数选取的优劣;其次,拟合结果往往不能得到一个单一 的有效膜厚度与孔隙率之比,而且会得到不符合实际
的较高的有效膜电荷密度。另外,仅仅根据道南效应
不能解释纳滤膜对二价抗衡离子的高截留率。 2.2 CP—DSPM模型
纳滤膜分离过程中,由于膜的选择性,被截留组分
在膜的料液侧表面逐渐积累,其浓度逐步高于料液主
体浓度,形成浓差极化现象。浓差极化会使实际的渗
透通量和截留率低于理论估算值。若溶质浓度超过溶 解度就会形成沉淀,堵塞膜孔,导致膜污染。
Bowen等 用扩展的Nernst—Planck方程来描述
浓差极化层内的传质过程,只是不再包含位阻项:
.一一 +CiJD F .一一 + 一 (5)
式中,D 为离子i在溶液中的扩散系数。
对于二元体系,浓差极化层厚度可用下式计算:
一 c6 一— 一 ()
式中,D , 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有效扩散系数,
对于二元体系可由阴阳离子的扩散系数计算得到。 :
D._D ( __一 ) D eff, ̄一 == 7) Z u一-z U 志为浓差极化层的传质系数r2 ]。关于它的求法,
一种方法是由不同操作条件下的舍伍德数来表征 ;
另一种方法是首先在高的溶液流动速率下(可视为忽
略浓差极化层的影响)测定真实截留率R,然后再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