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红枣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建议_刘孟军

中国红枣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建议_刘孟军


本刊发行站
陕 西 省 大 荔 县 步 昌 供 销 社 ( 715108) 联 系 人 : 杨 克 明
电话: 0913- 3716495 手机: 13369157590
3 果农之友 2008 No.3
果农之友 2008 No.3
果业论坛
能会返贫; 枣产业如果抓不上去, 许多正 没有跟上, 鲜枣的周年供应甚至亚周年 务艰巨, 难度很大。
沙漠戈壁不屈精神的胡杨, 一个是代表 绿洲扩张和经济开发新希望的枣树。我
如今: 枣树成为许多山、沙、碱、旱贫 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摇钱树,

四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曾问当地的科技人员和农民, 你们为何 成为党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工
2.1 经济方面
不在绿洲和沙漠的交界地带大面积发展 作。枣产业如果出了问题, 几百万人口可 枣
3000 年 前 : 《诗 经 》中 “八 月 剥 枣 , 十 月获稻”的句子, 暗示当时的枣树与水稻 齐名。
2000 年 前 : 《史 记·货 殖 列 传 》 记 载 “北有枣栗之利、其人与千户侯”等, 枣已 成为致富的摇钱树。
今天: 枣产业已成为许多贫困县市 的支柱产业。
河北沧县崔尔庄: 靠枣树生产和流 通, 人均收入过万元。
果业论坛
果农之友 2008 No.3

中国红枣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刘孟军

( 河北农业大学中国枣研究中心 071000)
枣树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果树
胡杨, 那有多么壮观。他们异口同声地
之一。枣树原产于我国, 早在远古时代,
说, 胡杨的经济效益远不如枣树, 枣树不
枣 树 就 与 桃 、杏 、李 、栗 一 起 并 称 为 我 国
2 创造绿色财富的突破口
海盐碱地区, 太行山、吕梁山和陕北黄土。
抗日战争期间: 陕北八路军, 一把炒
“绿 色 ”与 “财 富 ”并 不 矛 盾 , 搞 好 了
2007 年 9 月 , 笔 者 在 新 疆 塔 克 拉 玛 面, 一把红枣, 冬吃不冷, 夏吃不热, 携带
林覆盖率贡献了 1 个多百分点。在许多
100%的 枣 产 品 国 际 贸 易 市 场 。
集中产枣区, 枣树更是构成了森林的主
1 庞大的产业规模
目前, 我国除黑龙江省外, 各省、市、 自治区均有枣树栽培, 全国栽培面积已 达 133.3 万 公 顷 , 年 产 量 约 25 亿 千 克 , 年产值接近 200 亿元, 枣树已成为我国 第一大干果树种。
《2006 年 中 国 林 业 统 计 年 鉴 》记 载 , 我 国 枣 总 产 量 246.3087 万 吨 , 其 中 河 北 省 90.9 万 吨 、山 西 50.3 万 吨 、山 东 37.0 万吨、陕西 16.0 万吨、新疆 15.3 万吨、河 南 13.5 万 吨 、甘 肃 7.0 万 吨 、辽 宁 5.7 万 吨、宁夏 2.2 万吨、天津 1.9 万吨。
二者完全可以相得益彰。笔者认为, 发展 干沙漠周边地区考察了几天, 给我留下 方便, 健身解饿, 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
枣树产业就是一个可以兼顾国家和农民 最深印象的是两种树, 一个是代表古老 了重大贡献。
利 益 、创 造 绿 色 财 富 的 很 好 突 破 口 。这 是 因 为 , 枣 树 具 有 经 济 、生 态 、文 化 和 政 治
业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 的 市 场 容 量 和 对 未 来 市 场 的 开 拓 水 平 。 和价格的大幅波动。
的历史背景下, 作为我国特殊优势的枣 树正在进入一个栽培面积和市场需求同
这些年, 我国枣产业的发展总体上看发 展数量大有成效, 但发展质量急需提高,

化险为夷的建议
步快速增加的大发展时期, 目前仍以每 市场开拓严重滞后。具体表现为:
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 常常出现因引种 致死、高传染特点。近年来, 枣疯病每年 功能性食品开发, 实现产业深层增值; 着
不当和栽培技术跟不上, 致使栽后多年 导致 3% ̄5%的枣树死亡, 全国每年因之 力培植区域性和国际性龙头企业 ( 包括
枣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民俗: 结婚, 枣、栗子; 节日, 粽子。 文学: 在历代戏曲、小说、诗歌、散文 中, 关于枣的故事不胜枚举。“牡丹花好 空入目, 枣花虽小能结实”。 中华国粹中药: 神农本草经和本草 纲 目 中 列 为 上 品 , 60%的 中 药 方 剂 中 用 到枣。 北梦琐言: “枣林坪滨黄河西, 有一 张氏女, 煮枣数日始熟, 香飘千里, 闻之, 死者生, 病者起”。 民间则有 “一日吃仨枣, 长寿不显 老”; “男人不可一日无生姜、女人不可一 日 无 红 枣 ”的 说 法 。 近期研究表明, 枣有预防和治疗癌 症、失眠多梦以及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 病的重要作用。 2.4 政治方面 历史上的民谣: “枣柿半年粮、不怕 闹 饥 荒 ”。 枣 树 曾 是 古 代 中 国 生 活 安 定 、
典范; 同时利用其适应性强、耐贮藏的优 枣、蜜枣等传统产品不符合非华人消费 是基础, 完善政策是保障, 先行科技是关
势 , 打 生 态 经 济 牌 , 扩 大 生 产 , 争 创 大 宗 习惯, 而以营养见长具有巨大市场需求 键。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果品新局面。那么, 枣产业的未来将是十 的鲜枣和功能性枣食品还没有真正打出 5.1 优化区域布局
红 在大力发展枣树的贫困地区的农民将失 供应都无法实现, 目前供应期只有 3 个
此外, 枣树上的另外两种病害近年
去脱贫和致富的希望。
月左右, 严重制约了鲜枣产业的发展。另 来也愈演愈烈, 常导致大面积有产无收。

可见, 发展枣树效益多多, 事关重 外, 枣的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增殖严 一种是裂果, 表现为成熟期遇雨后果实
枣 产 业 还 是 一 个 滋 补 强 壮 13 亿 中 国人的健康产业; 一个有着巨大出口创 汇潜力的民族产业; 一个具有广阔发展 前景的朝阳产业; 一个在山、沙、碱、旱贫 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产 业。
在枣树的各种价值中, 经济价值是 最早被开发和利用的。
7700 年 前 : 河 南 新 郑 出 土 的 炭 化 枣 核, 标志着农耕文明尚未兴起之前, 枣已 被广泛利用。
针对枣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
年 10%以上的速度在高速发展。
( 1) 枣产品的国际市场仅局限于华 国内外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枣产业要抓
如果能够一方面充分利用枣的营养 人圈, 在有 50 亿人口的非华人世界没有 住历史机遇、实现历史性的大跨越, 开拓
丰富优势, 打优质绿色牌, 争创高档果品 取得实质性突破, 主要是因为出口的干 市场是出路, 做强企业是动力, 改造农民
独特优点。能同时满足国家生态建设和 撑显然是不够的。
频繁, 受灾面积越来越大, 受害程度越来
农民增收双重需求, 成为近年来最受农 4.2 市场开拓滞后产业发展
越高, 常导致整个产区甚至多个产区大
民欢迎的经济林树种之一。
枣产业发展的根本希望和制约点都 幅度减产甚至绝收, 年经济损失高达数
在 我 国 加 入 WTO、 经 济 全 球 化 、农 在于市场, 其中包括国内外枣产品当前 亿至数十亿元。同时, 还会造成市场供应
大。
重落后, 带动性强的大型龙头企业队伍 开 裂 、浆 烂 , 严 重 时 失 去 经 济 利 用 价 值 ;
3 空前的发展机遇
尚未建立起来, 采后增值尚不到 30%, 这 另一种是缩果病, 表现为成熟期果实发
又反过来制约了农民的进一步增收。
生皱缩、凹陷、发苦, 提前落果, 因苦涩不
枣树具有风土适应性强、果实营养
一个蓬勃发展潜力巨大的民族产业 堪食用, 也无加工利用价值。目前, 我国
丰 富 、用 途 多 样 , 便 于 管 理 , 经 济 寿 命 长 需要政府科学的宏观指导和强有力的科 现有的枣树主栽品种大多不抗裂果和缩
和适于长期间作、不与粮棉争地等 5 大 技支撑。目前这样的宏观指导和科技支 果病。近年来, 这两种病害的发生越来越
( 3) 品种更新速度慢、品种结构不合 理, 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多样化的市场需 求。
( 4) 鲜枣周年供应和功能性枣食品 等方面的技术开发滞后于生产和市场需 求的发展。 4.3 病害猖獗危及产业生存
枣产业的生存正面临枣疯病的毁灭
早晚供应期) ; 制干品种向干旱少雨、日 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西部山区和北方 的滨海盐碱区和河流故道沙荒区集中; 加工、营销和研发向枣产业规模大且经 济、技术和信息相对发达的东部省份集 中。 5.2 优化品种和产业布局
枣树的生态价值是最近几年才引起 人们关注的。毫不夸张地说, 枣树是经济 林中生态价值最高的树种之一, 它往往 分布到最恶劣的环境, 如河北、山东环渤
体, 对森林覆盖率的贡献率超过了 50%。 比 如 在 河 北 省 沧 州 80%的 森 林 为 枣 树 , 太 行 山 区 的 赞 皇 、阜 平 、行 唐 , 吕 梁 山 区 的临县、石楼、柳林, 陕北的清涧、佳县等 50%的 森 林 为 枣 树 ; 在 新 疆 阿 克 苏 、哈 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周边地区, 枣 树正在成为绿洲生态建设的主力军。 2.3 文化方面
分光明的。
去, 目前枣产品出口量还不到总产量的
大力提倡枣树生产向其优生区集
只要充分发掘其内在潜力, 枣产业 1%; 2006 年全国红枣出口 10717 万美元 中。其中: 鲜食品种北上、南下, 即一方面
有望成为年产值 500 亿甚至上千亿元的 ( 而 早 在 1996 年 就 达 到 过 12468 万 美 向目前枣的分布北缘— ——冷凉地区 ( 河
山 西 临 猗 河 东 村 : 10 年 前 就 靠 种 植 梨枣人均收入过 5000 元。
新疆阿克苏:5 年内要发展枣树 13.3 万公顷, 打造人均 8000 ̄10000 元的 支柱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