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 壶口瀑布 探究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 壶口瀑布 探究课件


3.理性的思考 主要是由脚下的巨石引出对黄河个性的解读。 作者使用拟人手法诠释黄河的个性,“只有宽厚绝无
软弱”“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 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作者的思考有两个层次: 第一,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无尽的力量, 所以才能穿凿巨石,改变地貌; 第二,未经磨难不成材,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 迫、抵拒中在最终铸就的,甚至可以说“未过壶口不成 河”。
四、考查形式
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某事物? 2.文中写景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试分析它在表达 上的作用。 3.选文采用什么方法来写景的,试举例分析。
五、答题模式
本文采用了
手法,突出人物(事物)
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真题演练
(2019·湖北襄阳)下面文段中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3.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 雾,景物特点是“险”。景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 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
5.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 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 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
二、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 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 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1.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 因,景物特点是“奇”;
2.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 “雄”;
5.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①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 ②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 ③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 ④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 ⑤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 ⑥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八年级语文下册
17 壶口瀑布
思考探究
一、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 节的哪些特点。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 “脚下的石”?
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沸水”, 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真的 是瀑布,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有陡峭奇绝,有多姿 多彩。
写“脚下的石”,其原因大致有四: 第一,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 第二,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
转换非常自然。 第三,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
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 第四,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
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 描写上的基础。
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 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 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 的立体感。
一、概念
命题点 抓住景物特点
特点,就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特 征。抓住景物的特点,也就是要注意观察此时此地 景物于彼时彼地景物的不同之处,通过你的描写把 它展现出来。
1.观景时的直接体验 观赏雨季壶口瀑布时“可怕的警觉”。枯水期看河水
急坠跌入深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更为“震撼”。 2.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 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 人的各种感情。”
由自然联想到人,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 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起来。
【参考答案】
作者抓住了各种菌子的颜色特点,简洁、生动地展现 了这些菌子特征,给读者以形象可感的体验,也充分表现 出作者早起满满收获的喜悦之情。词的表现力活灵活现, 跃然纸上。
三、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试找出 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在文中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 1.观景时的直接体验 2.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3.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二、抓住特点的好处
景物的形状千差万别,而又独具一格。通过细心的观 察,抓住景物独有的特点,这样你的文章才能独一无二, 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才会给读者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抓住特点的方法 1.注意地域不同,景物特点也不同。 2.注意动静搭配,动静结合。 3.注意景物的形状和色彩。 4.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5.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6.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
积累拓展
四、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 一段赏析文字。
第一,选词准确,词语丰富。连用“挤”“撞”“推” “搡”“呼”“拥”等动词,非常准确地表现出即将坠入深 沟的河水的种种动态。
第二,适当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六次使用“跌” 字,三次使用“碎”字,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动态, 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特 的音节效果。
第三,运用拟人手法写水的动态。这两段中的动词,很 多都常常用来表现人的动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像 “走”“进”“折返”“迂回”“觅”等动词都是如此,这 些动词使文章的描写更有形象性,更易打动读者,也更能引 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方法拓展
如何品味语言 1.首先,反复诵读,看看是否使用修辞手法。 2.其次,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 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 3.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 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4.从描写角度去鉴赏。如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心理等)、环境描写、正侧面描写等。
⑥有趣的还是清早去捡菌子。雨后的早晨格外清爽,微风一吹, 去了瞌睡来了精神。松树林子里,各种菌子比雨后春笋更肆意生长, 它们是一窝一窝的,藏得紧,不轻易示人,寻找它们仿佛像寻找一 一个躲猫猫的伙伴。但不管它们怎么躲也躲不过我们这些山里孩子 贼亮贼亮的眼睛。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 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 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暂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 尖叫的。我们一背篓一背篓地从山上背回菌子,在厢房木地板上堆 成小山。娘把吃不了的菌子择净晒干,到春节时炒腊肉,把鸡腿菌 磨成粉调菜,比味精还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