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心理学和道德哲学是密切相关的两门学科。
按照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劳伦斯·科尔伯格的看法,认为道德哲学着重探讨道德的本质,道德心理学则研究人类道德的心理结构及活动规律,着重探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道德发展的规律和道德教育的方法。
心理学古代哲学家就认识到道德与认知的关系。
最早提出智德论的是苏格拉底,他认为“智者就是善者”。
一切恶行都来源于愚昧无知。
后来,柏拉图的理念论也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思想,认为只有理性才能达到至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列举美德的特征时,除了谈到节制、勇气和正义之外,特别强调良知的问题,他认为作为一种向善的品性,美德必然要和良知相结合。
亚里士多德为了使美德的观念更为清晰,把美德划分为道德美德和知性美德。
他列举的五种知性,其中核心部分是理解力,即获得知识、辨别、判断和解释的方面的智力。
道德认知,包括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是道德心理结构中最关键的因素。
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智力,就很难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解决道德冲突,形成道德判断。
但是,道德认知不是一般的感觉、知觉、记忆和形式逻辑的思维过程,而是伴随善良的愿望和自我反省等高层次社会意识的良知。
例如,一个作恶多端或投机取巧的人,其一般的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最主要的是缺乏一种伴随善良愿望的知性,没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亦称“道德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伴随其立场、观点和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对道德行为和关系的好恶与爱憎。
例如,崇敬和鄙视、同情和憎恨都是明显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建立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之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道德情感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一是由情境直接引起的,自觉性较低,有迅速定向作用的直觉道德情感;二是由事件联想引起的,自觉性较高的想象道德情感;三是由道德判断和理性思维引起的,自觉性很高的理性道德情感。
其中,人的理性道德情感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高层道德意识关系更为密切,通常表现为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
人们的道德行为不是抽象的,它与人们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法律行为和日常生活行为等相互联系、相伴发生。
一些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道德行为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把人的道德行为划分为“他律”和“自律”两个不同的水平,认为道德发展过程中,儿童要学会摆脱“依存性”,发展个体自主性、自为性和自律性。
也正因为这样,道德行为的评价势必涉及行为的动机、目的和效果的评价。
索里和吉尔福特把人的道德行为划分为生物水平、社会水平和观念水平。
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建立在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之上,通过机械的动作模仿是在一定的正负强化作用下形成的“道德行为”,这只是一种表层的、貌似的、甚至可能还是虚伪的道德行为。
道德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道德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组成。
道德心理学领域主要有四种理论,即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进化心理学理论。
这些理论对道德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观点不同。
这些问题包括:什么是道德,道德具有怎样的结构,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对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道德发展具有连续性还是阶段性,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具有何种联系.道德心理学,历史上,对道德心理学感兴趣的心理学家执行了经验主义对人们做出决定关于问题提出道德询问的方式的研究。
例如,心理学家劳伦斯Kohlberg 被问的男孩和年轻人关于他们的想法过程,当他们面对a 道德困境. 相反,哲学家历史上倾向于忽略实证研究和研究理论问题的结果做以概念、行动和心理学。
当柏拉图共和国问关于什么的问题可能刺激人道德上行动,他是询问问题道德心理学。
从晚20世纪,工作在道德心理学的许多哲学家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方面认真采取了研究的结果,并且工作在这个区域的有些心理学家考虑了在他们的工作之后说谎的哲学假定雷斯特的道德心理模型(Rest’s Model of Monal Psychology)8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J.雷斯特明确提出了道德心理四过程模型。
其基础是自70年代中期以业以他为代表的明尼苏达大学有关学者的大量研究。
它集中反映了当代道德心理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
雷斯特的道德心理模型与他对个体道德及其来源的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认为,个体的道德是类型特别的一种个体社会价值观,它与协调社会中个体间的种促合作活动有关,也与解决个体间发生的种种利益冲突有关,而这种协调和解决的主旨是增进人类的福祉。
雷斯特指出,个体的道德根植于社会环境。
因为,群居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特点,人们在相互作用中既需要协调和合作、又需要竭力避免矛盾和冲突,道德在这方面起飞丰与礼仪、习俗、法律等相仿的制约、调节作用。
同时,个体的道德也根植于其自身的发展之中。
因为,亲社会行为方面、群体心理方面、人格发展方面和人类学方面的研究表明,个体发展早期已可发现道德发展的胚芽,个体具有重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倾向,个体普遍具有当个有道德的正直的人的愿望。
但是,反观心理学对个体道德现象的研究,认知发展学家主要从认知方面加以研究,心理分析学家刻意从情感方面进行考察,社会学习论者则着重从行为习得方面加以探讨。
这无疑忽视了个体道德具有既源自个体,又源自社会,且属于一种个体社会价值观的特点。
其实,雷斯特认为,不存在完全排除了情感影响的认知,也不可能有不受任何认知影响的情感,更不会有丝毫不受认知和情感影响的行为,这是个体道德现象的明显特点。
据此,雷斯特认为,对个体道德这一心理现象应该从这样的问题入手探究:个体的道德行动是如何产生的?即面对具体情境的个体形成道德行动会经历哪些心理过程?雷斯特的回答是,合乎逻辑地说,这必然至少经历四个基本心理过程,也就是遵循着他的道德心理四过程模型。
雷斯特对其模型的四个过程及有关研究的论述如下:过程一,解释情境。
面临特定的具体情境,个体必须先竭力加以理解,对自己说明当前发生了什么,然后估计可能采取哪些行动,以及它们对自己和他人有何影响和后果。
需要指出,在社会情境被解释的时候,个体还会有情感的强烈唤起,即人们在理解情境的同时就已可能对事件或人物怀有了肯定的或否定的情感。
这不是指情感可以独立于认知,而是表明了随着最初的认知会一下子产生冲动性的情感。
这种情感的唤起常不依个体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且会使个体去突出或抹杀情境具有的某种意义,故它对动机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从而也就成了研究者注意的一个热点问题。
与过程一有关的心理学研究及其成果主要有:旁观者对突发事件之反应的研究,这方面的结果表明许多个体甚至在解释相对较为简单的情境时也会出现困难;助人行为的研究,这方面结果表明是否理解及如何理解情境中的有关线索与是否实施助人行为或是否有自觉而持续的助人行为有密切联系。
上述两方面的研究表明,不可低估有些个体在解释社会情境时所面临的困难,更不能把不当的解释误认为是个体心理防御机制使然。
个体对情境的道德意义的理解、解释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今天,社会认知研究指出它含有线索检索、信息整合、作出假设、进行推断等等,而它们都与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关。
道德敏感性的研究也与过程一有关。
这方面的研究发现,对其他人的需要、利益的敏感程度,个体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
如有的个体会把别人的每一个举动、每一项活动、每一种表情都视为饱含着道德意义,而有的个体直到目睹鲜血才会意识到面临了道德问题。
个体的道德敏感性一般会随年龄和经验而发展。
当前,这个方面有两位活跃的研究者,他们是M.贝博和J.活尔克,都曾是雷斯特的研究生。
贝博的研究在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进行。
活尔克的研究则在方法上对前乾作了变化,主要是以心理咨询情境为刺激材料,并制成了录像带。
他们都致力于发展这方面的测量记分系统。
过程二,作出判断。
在解释情境的基础上,个体从各种可能的行动中决定其中的哪一个在道德上是正确的,这也就是作出道德判断的过程。
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学家在这方面已有大量研究和成果。
他们向个体直接呈示道德问题的情境,要求对此作出选择判断并陈述其理由,从而了解他们道德推理的依据和道德思维的框架。
由此,他们发现了个体道德判断的图式和发展阶段,而公正观(感)则是图式和发展阶段的核心问题,它帮助个体对社会情境作出何为道德上是对的判断。
雷斯特本人于70年代中期以来所进行的“确定问题测验(DIT)”也与这“过程二”有关。
该测验仍以科尔伯格揭示的道德发展阶段为基础,以两难道德情境为材料。
但该测验具有的简洁、易学、易用的特点,使其在80年代初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确定问题测验”即“DIT”是当代了解个体道德判断在方法技术上的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过程三,道德抉择。
在道德判断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认为在道德上是对的那个行动所赋予的道德价值超过了其他观念的价值,从而可作出把认识和判断付之以行动的抉择。
这是一个涉及道德行动的决策过程,有赖于个体的道德价值观在其价值观体系中处于相对优于其他价值观的地位。
雷斯特认为,这一过程是判断与行动、认识与行为之间的必要环节。
基于道德判断的道德价值观常常不是个体唯一的价值观,非道德的价值观念常颇具诱惑力而使个体不能遵循道德判断去作出相应的道德抉择。
如在达蒙的研究中,先让被试说出把一定数量的糖果分给做了手工的儿童时自认为是公正的分配方案,然后让被试真的去实施,结果是相当部分的被试偏离原来的方案而给自己留下了较多的一份。
这表明了被试原来的认知向另外更重要的动因妥协了。
究竟是什么促使个体把道德价值观置于其他的价值观念之上,是什么能使个体从道德判断的认识继而过渡到作出道德行为的抉择?雷斯特指出,对这一道德抉择的过程至今研究得不够,但从已有的心理学理论观点中还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对此,雷斯特列出了八种理论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它们是:1、个体行为之所以能够是道德的,是因为进化使利他主义成为了人的遗传基因。
如威尔逊等。
2、良心使所有的人循规蹈矩,是害羞、内疚、惧怕促使个体变得道德。
如阿伦弗里德、艾森克等。
3、个体的道德,只是因其反应获得了强化和模仿的机会,也可以说个体中是“学会”了社会行为而已。
如班图拉、戈尔戴蒙德等。
4、需要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离不开社会性合作,个体本人则是其中休戚与共的一员,这种认识是个体道德的动力。
如杜威、皮亚杰等。
5、道德动机源自对那些比自我更为伟大的东西,如国家、上帝、神、宗教等的敬畏感或自我服从感。
如德克海姆、埃里克森等。
6、移情是利他主义、个体道德行为的基础。
如霍夫曼等。
7、生活在建立了公正和关怀关系的环境中,其结果会使个体承担起道德义务。
如罗尔斯、科尔伯格等。
8、关心自我完善、关心自我同一性,这是促成道德行为的动因。
如布莱西、达蒙等。
雷斯特建议,道德抉择过程的研究不妨这样入手:针对特定情境,上述诸观点中究竟哪一咱或哪些才起着作用以及起了多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