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道德发展讲义(PPT 29张)
教育心理学道德发展讲义(PPT 29张)
节
元认知策略
一、元认知及其结构 这种执行控制功能的基础是元认知。元认知是 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 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 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观念 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控制。 1、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二,对任务的认识。 在有关认知材料方面,学习者应当认识到,材料的性质、 长度、熟悉性、结构特点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活动的进 行和结果。 第三,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例如,进行 认知活动有哪些策略?各种认知策略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它 们应用的条件和情境如何? 2、元认知控制是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 知道何时、如何做什么,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 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3、调节策略 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 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 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二、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 (1)时间排序
(2)有效时间管理的使用
2、学业求助策略
第三节
(一)主体性原则
学习策略的促进
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有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二、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 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 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2、监控策略
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 时评价、反馈自己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 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 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二)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他们两人都肯定道 德判断要以一般的认知发展为基础,都强调社会交往在道德 发展中的作用。在60年代,科尔伯格他采用道德两难故事, 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例如海因兹偷 药的故事。
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 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 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对自身的利害关系。这 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2)他律阶段 5-8岁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根据外在标准,这一阶段的 道德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创造的; ②评定是非时,态度极端,非好即坏,非善即恶; ③判断行为好坏的根据是后果的严重性,而不看主观动机; (3)自律阶段 9-11岁儿童进入自律阶段,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依据自 己认可的内在标准来进行道德判断。这一阶段的特点: ①认为规则是由人们相互协商而创造的,因而可以依照人们的 愿望加以改变; ②根据行为的意图和后果来判断行为,即从行为的主观责任来 作判断; ③所提议的惩罚与所犯的错误更加相称。总的来说,皮亚杰认 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 程。
(五)效能性原则
不断向学生提问和测查,给学生评定成绩,以此促进学生使用学习策略, 并认识到使用学习策略的效果。
二、常见的学习策略
1、划线 2、做笔记 3、写提要 4、PQ4R法 5、提问策略 (1)提问类型 (2)提问序列 (3)提问中注意的问题 事先计划好问题 提问的风格应该简洁、明确、主题性很强。 给学生时间思考。 要让学生保持悬念。 对学生的回答应作出积极、及时的反馈。
(二)内化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是指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 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
(三)特定性原则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
(四)生成性原则
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新东西,程度高的策略有: 给别人写内容提要、向别人提问、将笔记列成提纲、向同伴讲授课的内容 要求。程度低的策略有:不加区分的划线,不抓要点的记录。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缺乏是非善恶观念,以为恐惧惩罚而服从规范。从行为后 果 来考虑问题,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对自己有利的就好,对自己不利就是不好。
(2)习俗的水平 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一直到青年、成年,个人 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 这时期又可分为两段: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好孩子”阶段,希望得到别人赞许。
三、策略促进的方法 1、直接教学 2、交互式教学 3、脚本式教学
品德的学习
第一节
一、品德的基本界定
品德心理概述
品德或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 1、品德与社会道德
第一,品德所调节的是人的对社会、对他人有影响的社会 行为。 第二,品德是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相联系的。 第三,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第四,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2、品德与个性
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品德发展的实质就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将社会规范、 道德准则逐渐内化,主动建构相对稳定的行为判断准则的过 程。
第二节 道德发展的理论 一、道德认知的发展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 家。道德的实质包括: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对人类关 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 皮亚杰在研究中采用了他独创的临床研究法,在实验中向 儿童提一些事先准备好的问题,针对儿童的错误回答,提出 规律性的东西。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1)前道德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 龄的增长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二、品德心理结构
(一)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又称为道德认识,包括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掌握, 把这些知识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以此评价自 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言 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四) 道 (三)道德行为 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进行的各种具体行动,是实 现道德需要、道德动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