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

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

《中外医学研究》第10卷第28期(总第180期)2012年l0月 现代护理Xiandaihuli 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 赵改玲① 【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本次试验以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一2011年1月所收治的160例母婴患者 为试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母婴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对照组母婴接受常规的临床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母婴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经过临床护理,试验组母婴在新生儿护理机能掌握效果、健康育儿知识的正确率以及产妇及其家属的满意率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两 组母婴的试验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应用于产科病房能够显著提高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使产妇掌握正确的新 生儿护理方法,提高产妇育儿知识的掌握程度,因而具有较高的I}缶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 产科病房; 母婴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8—0079—02 

随着我国临床医学护理模式的逐渐转变,产科护理理念也 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逐渐树立了以健康为导向的产科护理模式。 孕产妇在住院待产期间,护理人员除了要为其提供正常的照顾以 外,还要注意为产妇及其家属提供咨询和健康教育服务,提高其 育儿能力,使其为新生儿提供更好的照顾,学会承担全新的家庭 角色。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临床护理模式,并逐 渐成为了产科护理的核心内容。笔者所在医院自2010年起,在 产科病房实施了母婴床旁护理,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 现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以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 的160例母婴患者为试验对象,产妇年龄23~33岁,平均(28_3±0.5) 岁。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且无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并 对护理过程完全知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 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并保证两组患者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 差异 >0.o5)。 1.2护理方法 试验组母婴接受母婴床旁护理,包括臀部护理、换尿布、脐 部护理、早期预防接种、抚触和新生儿沐浴等护理过程均在病 房内完成,进行“-对一”形式的健康教育和临床护理,即护理 人员一边讲解一边操作,并由产妇及其家属共同参与学习。护理 人员讲授的内容包括:更换尿布、新生儿脐带护理、新生儿抚触、 避孕及产后复查、新生儿预防接种、新生儿常见生理状况的表现 及其处理方法、产褥期多发症的处理、产后营养活动、乳房护理 方法、母乳喂养的技巧和优势等。试验组母婴在住院过程中每天 接受一次床旁护理,每次护理持续约30 minl1】。 对照组母婴接受常规的临床护理,即护理人员每天将薪生儿 

送到专门的婴儿沐浴间进行新生儿抚触、脐带消毒、集中沐浴, 同时在集中治疗室接受预防接种。每天通过集体讲解和播放 10 min录像的方式进行集中的健康教育,两组产妇讲解的内容 相同。 1.3观察指标 使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度调查表和满意度调查 表,在出院前对产妇进行调查。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调查表包 括以下调查项目:新生儿预防接种、产后避孕及复查、新生儿常 见乳房护理方法、生理问题的临床表现和对策、产褥期多发症的 处理措施、产后营养活动、母乳喂养的特点等15道调查题,评价 指标为正确率;满意度调查表主要包括以下调查项目:健康教育、 护理服务技术、护士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满意程度,每一调查项目 都包括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三个基本选项。产妇的新生儿护 理技能,包括抚触、脐部护理和沐浴三个方面,每项操作的总分 为100分,60分以下为未掌握,60 ̄79分为部分掌握,80分以上 为掌握 。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 采用 检验,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试验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96.25%(77/80), 对照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75.00%(60/80),两组产妇的试验数 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试验组产妇掌握健康教育知 识的正确率为93.75%(75/80),对照组产妇掌握健康教育知识的正 确率为71.25%(57/8O),两组产妇的试验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O.05);试验组产妇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程度显著优于对 照组产妇(尸<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对比 .例 

①高平市人民医院山西高平048400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Vo1.10,No.28 Oct,2012 —79— 现代护理Xiandaihuli 《中外医学研究》第10卷第28期(总第180gq)2ol2年1o月 探讨外科术后疼痛及护理措施 张梅① 【摘要】目的:分析外科患者手术后疼痛反应,并研究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笔者所在医院近几年外科术后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 反应分析疼痛原因及其类型,并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总结相关临床护理经验。结果:本组768例患者中,仅有3.78%的患者出现并发症,而96.22% 的患者术后没有产生并发症,疼痛得到有效控制,临床护理效果显著。结论:良好的术前、术后疼痛护理措施,能够迅速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术后 并发症的产生,值得临床共同探讨学习。 【关键词】外科术后; 疼痛;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28—0080—02 

疼痛是机体象征危险的信号,促使人们紧急行动,避险去 害。在医学上,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的位置常指示 病灶所在,而疼痛的性质间接说明病理过程的类型。另一方面, 在不影响对病情观察的条件下’医生有责任帮助患者消除疼痛。 因而无论是麻醉止痛还是一般镇痛措施,都是医学研究的一个 重要课题。外科术后疼痛大多数患者呈现为急性且较强疼痛, 对全身各系统功能有不良影响,极易引起术后并发症,甚至危 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精神健康。因此,对外科术后患者疼痛进 行合理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缓解或消除患者的 疼痛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笔者针对外科 患者术后疼痛和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总结相关临床护理经 验,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3年5月一2010年l1月笔者所在医院外科接诊行手 术治疗的患者768例,男475例,女293例,年龄1 6岁,平均 45.8岁;包括肠道手术196例,胸部手术45例,脾胃手术118例, 腰椎手术5l例,甲状腺手术107例,行阑尾切除手术112例,盆 ①库车县人民医院新疆库车842000 腔手术54例,胆道手术85例。根据患者术后疼痛表现分型,其 中属于创口痛患者为597例,牵拉痛患者为171例。所有患者均 接受临床护理措施。 1.2术后患者疼痛原因 引起患者术后疼痛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有3个因素。(1)患 者自身因素: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各不相同,他们个人的修养、 性格、心理素质、疼痛认识水平等都会产生疼痛影响;(2)手术因素: 手术类型、手术部位及其创伤深度直接影响疼痛程度。患者行 胸部手术、脾胃手术、肛门手术、直肠和背部手术,手术切口较大, 术后创伤组织产生持续疼痛;(3)麻醉因素:患者手术麻醉用药 种类、剂量和麻醉方法都影响术后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采用普鲁卡因麻醉药效消失最快;采用利多卡因,其麻醉药效消 失稍慢;最长效麻醉药为布比卡因,可以维持8 h左右药效,术 后疼痛出现较晚。 1.3护理措施 1.3.1手术前护理护士要做好患者术前心理护理,介绍术后疼 痛止痛情况,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担忧,配合医务人员行手术 治疗和护理,为术后良好康复奠定基础。 1.3.2手术后护理患者一般在麻醉后的24 h内,或手术后 2~3 d出现疼痛,对于术后中轻度疼痛一般采用口服止痛药, 

3讨论 传统的产科临床护理主要分为产前、产时和产后的分阶段护 理,护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和产妇,对新生儿的治疗、脐 部护理、抚触和沐浴等护理操作需要母婴分离,这种分离分段的 产科护理模式会在产妇与护理人员之间产生较大的隔阂与沟通障 碍,护理过程存在较大的中断性,因而无法体现人性化服务与 整体化护理理念。施行母婴床旁护理后,新生儿护理的整个过 程都不需要将母婴相互分离,从而打消了产妇的各种担心和顾虑。 现阶段,随着人们对于健康护理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产妇及其 家属越来越多地希望获得更多的隐私、监护、参与、选择、知情 权,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完全符合了_上述的各项权益需要,从而满 足了不同家庭和不同产妇对于产科护理的需求,受到了广大产妇 及其家属的欢迎 ]。另—方面,“—对一”的健康教育模式,能够 最大程度地提高健康教育和产科护理的质量,帮助产妇及其家属 一80一 树立接纳和护理新生儿的信 ,消除产妇的各种担心,在产妇与 护理人员之间实现了良好的沟通。护理人员丰富的专业知识、精 湛的护理技术和周到的服务充分赢得了产妇及其家属的信任,因 而从整体上提高了产妇及其家属对临床护理过程的满意程度 。 

参考文献 【1]高涛.个性化健康教育在产科VIP病房床旁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 学创新,2011,8(6):1021. [2]任晓燕.浅谈产科病房如何开展优质护理服务[J】_中外医学研究, 2011,9(18):345. [3】叶朝.新生儿床旁护理在产科母婴同室的实施[J】.天津护理,2010, 

18(6):394. 【4]程平.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VIP病房的应用 .吉林医学,2011, 21(111:391. (收稿日期:2012—06—19)(编辑:何玉勤)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Vo1.10。No 28 Oct.20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