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郭秀艳1,2 周梅花3 周楚1(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重庆);(3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xyguo@摘要本研究采用DRM范式,考察了关联性、学习程度和时间间隔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学习程度和中等学习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显著高于高学习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说明错误记忆随着学习程度的增加而降低;(2)低等关联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显著低于中等关联程度和高关联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说明关联性高低是引发错误记忆的重要变量;(3)时间间隔对错误再认率没有影响,说明错误记忆不具有时间上的衰退效应,一旦产生后极其顽固,不容易消退,可能更多地受无意识加工的影响。

实验结果揭示了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

真实记忆可能是错误记忆的根源,而二者的关系在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则既有共变又有分离。

关键字错误记忆 关联性 学习程度 时间间隔1 引言人类的记忆并不是完全准确无误的,当一个人错误地声明一个新词或一个新的事件是他以前见过的时,错误记忆现象就发生了。

错误记忆就是指人们会回忆或再认那些没有出现过的事件。

错误记忆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类记忆本质的重要信息,而对错误的分析有助于理解潜在的记忆过程。

当人们经历了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信息之后,易于将一些和以前呈现过的信息相关的但实际上并未呈现过的项目判断为是发生过的。

Deese(1959)[1]最先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现象,并称之为语词介入。

Roediger 和McDermott(1995)[2]系统地拓展了Deese的工作,验证了呈现关联词表导致高错误回忆率的现象,揭示了强大的错误记忆效应。

研究者们现在将采用一系列相关词的呈现来引发错误回忆和错误再认(通常伴随元记忆判断)的实验方法称之为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简称DRM范式)。

经典DRM范式共包括36个词表,每个词表由一个未呈现的目标词,也被称作关键诱饵(如寒冷),和与它相联系的15个学习项目(如冬天、冰雪、霜冻、感冒、发抖等)组成。

研究者们发现,在随后的回忆和再认测验中被试将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识别为“旧的”比率(即虚报率)接近那些实际呈现过的词的击中率(即真实记忆),证明错误记忆发生了。

由于DRM范式可以成功地引发错误记忆,近年来研究者们采用DRM范式的多种变式和控制各种不同的实验变量考察了影响错误记忆的多种因素,发现词表容量、呈现方式、间隔时间、测验效应、重复学习、预警提示、年龄因素、词表特性等都对错误记忆有重要影响,从而使我们对错误记忆的理解不断深入。

在采用DRM范式进行的研究中,学过的系列项目与未学过的项目或关键诱饵在语义上的关联对于引发错误记忆很重要。

即使系列相关诱饵的关系是非语义的,只是在拼法、音位等物理条件上有关联,错误记忆仍然会发生(Schacter,Verfaellie,Anes,1997;Sommers,Lewis,1999)[3,4]。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关联性是引发错误记忆的重要变量。

但究竟关联性是如何对错误记忆发生影响的呢?错误记忆率是否会随着关联性的增加而上升?本研究中使用低、中、高三种关联程度来对此问题进行考察,并将关联性作为探讨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之间关系的一个因素。

此外,对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发现,间隔时间(指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相隔的时间)对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的影响是不同的。

众所周知,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指出真实记忆的遗忘趋势为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加而先快后慢,但错误记忆的遗忘规律则有所不同。

McDermott(1996)[5]的实验表明,在立即测验、短的间隔(30s)、两天后测验的三种情况后,学过项目的正确回忆率不断降低,而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回忆率却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Payne等(1996)[6]也发现在24小时间隔中正确再认成绩下降,但错误再认不受影响。

这些研究都表明与真实记忆相比,错误记忆是很顽强的,在一段时间间隔后它可以保持不变,甚至还可能有所增长。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错误记忆在时间维度上的特征,本研究在识记后2小时的短时程内选取四种时间间隔进一步对错误记忆进行考察。

另外,由于多次重复学习有利于真实记忆的保持和提高,本研究还引入学习程度变量,来考察错误记忆在各种学习程度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期进一步动态地揭示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之间的变化关系。

2 研究方法2.1 被试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41名(男生13名,女生28名),年龄17~24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自愿参加。

2.2 材料实验材料共分为学习材料和测验材料两部分。

学习材料共12个序列,均从Roediger 和McDermott(1995)经典DRM范式的18个学习序列中选出,并作了适当的修改,且通过预测检验了材料的可信度。

每个学习序列由12个词构成,都与同一个关键诱饵产生联想,并按照与关键诱饵的联想程度由高到低排列。

测验材料共12个序列,每个序列由6个词组成,参照Roediger和McDermott(1995)的实验顺序进行安排。

每个序列中6个词呈现次序依次如下:前面3个为学过的词,分别取自学习序列中的第1、8和10位置;中间1个未学过的有关联的词;然后1个未学过的无关联的词;最后1个为关键诱饵。

2.3 实验设计采用3×4×3混合设计。

自变量1(被试间变量)为学习程度,分为三个水平:低(学习材料呈现1遍)、中(学习材料呈现3遍)和高(学习材料呈现6遍)。

自变量2(被试内变量)为关联性,分为低(无关项目)、中(有关项目)、高(关键诱饵)三个水平。

自变量3(被试内变量)为间隔时间,分为0、0.5、1和2小时共四个水平。

因变量为错误再认率。

其计算公式为:(被认为是“旧的”未学过项目的总数)/(未学过项目的总数)×100%。

2.4 实验程序整个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两部分,均在计算机上进行。

学习阶段先向被试呈现指导语。

不同学习程度组被试的指导语分别为:“下面将做一个关于记忆的实验。

首先将呈现一组词(12个),总共呈现12组。

注意每组词只呈现1遍(3遍或6遍)。

请努力记住它们。

每次呈现完一组后,会让你回忆刚才学习过的词,然后再开始学习下一组。

如果准备好的话,就开始学习。

不必紧张!”词组相继呈现在屏幕中央,呈现时间为2秒,间隔0秒。

一个序列学习完毕后休息10秒钟,然后进入下一个序列,直到所有序列全部学完。

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再认测验。

指导语为:“下面将进行再认测验。

如果你认为下面呈现的词是刚才学习过的,即是‘旧的’,请按‘0’键;如果是刚才没有学习过的,即是‘新的’,请按‘1’键。

如果记不清楚,可以猜测,但千万不要少按或多按!”测验材料中每个词的呈现时间为2秒,间隔0秒,前后两个序列呈现的间隔时间为2秒。

再认测验分别在0、0.5、1和2小时后进行。

根据间隔时间的长短,给被试安排相应的活动,以防止复述和回忆。

每个被试共进行四次测验,所使用的测验材料和指导语相同。

3 结果与分析由于有8名被试中途退出实验,最终得到33名被试的有效数据。

对再认率进行3×3×4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关联性主效应显著,F(2,60)= 170.356,p=0.000。

进一步比较发现,中关联项目(有关项目)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高关联项目(关键诱饵)和低关联项目(无关项目),而高关联项目(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又显著高于低关联项目(无关项目)。

学习程度主效应显著,F(2,30)= 4.719,p<0.05。

进一步比较发现,低学习程度(1遍)和中等学习程度(3遍)的错误再认率均显著高于高学习程度(6遍),说明随着学习遍数的增加,错误再认率明显下降。

时间间隔主效应不显著,F(3,90)= 0.036,p>0.05。

方差分析总结果见表1。

时间间隔和关联性交互作用显著,F(6,90)= 2.201,p<0.05。

对简单效应的进一步检验发现,无论何种关联程度下,被试在各个时间间隔下的错误再认率两两均无显著差异;而无论何种时间间隔条件下,被试各个关联程度下的错误再认率之间两两差异均显著,且均为中关联程度(有关项目)显著高于高关联程度(关键诱饵),而高关联程度(关键诱饵)又显著高于低关联程度(无关项目)。

其他两两交互作用和三者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不同关联程度和时间间隔条件下的错误再认率分别见表2和图1。

表1 不同关联性、学习程度和时间间隔对错误再认率的作用变异来源df MS F 关联性2 21.864 170.356**学习程度2 0.467 4.719*时间间隔3 0.0008 0.036 学习程度×时间间隔6 0.011 0.531 学习程度×关联性4 0.222 1.727 时间间隔×关联性6 0.025 2.201*关联性×学习程度×时间间隔12 0.006 0.545注:*p <0.05,**p <0.01。

表2 不同关联程度和时间间隔条件下的错误再认率间隔时间 关联程度0.5 1 2 低关联0.0671 0.0854 0.069 0.0732 中关联0.8598 0.8808 0.8881 0.904 高关联 0.4004 0.3679 0.3429 0.3081 注:间隔时间单位为小时。

图1 不同关联程度和时间间隔条件下的错误再认率4 讨 论4.1 从关联性看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的同源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关联性对错误记忆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在各种时间间隔下关联性的高低均导致了错误再认率的显著变化。

也就是说,错误记忆的产生和学过项目与关键诱饵的关联程度大小有很大的关系。

但令我们惊奇的是,错误再认率并没有随着关联程度的增加而上升,事实上是中等关联程度下的错误再认率最高,并且显著高于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

这一结果可以归结为实验情境的影响:在本实验中有关项目同关键诱饵一样与学过的项目存在一定的联想(即发生关联),而有关项目又先于关键诱饵呈现给被试,因此可能先于关键诱饵激活了错误记忆机制,进而产生了强大的错误记忆效应。

此外,由于测验项目的次序安排与学习阶段是一致的,测验材料中每个序列的前三个项目均为学过的项目,被试作出的反应均是在真实记忆的情境下发生的,受这种反应倾向的影响,被试在判断第四个出现的有关项目时也更容易作出“旧的”反应。

而当第五个无关项目出现时,由于该项目与学过的项目和有关项目之间区分性非常明显,被试较容易作出正确判断,这种反应倾向也影响了随后出现的关键诱饵,使被试对关键诱饵的正确排斥率提高。

在以后的研究中,通过改变关键诱饵呈现的位置也许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不管怎样,我们都看到了关联性对错误记忆的重大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