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淑娉 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第一章 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 P1
一、人类学的产生
1、人类学的含义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文化的学科。
人类学,英语Anthropology,源于希腊文二字——Anthropos(人)和Logia(研究),意思是人的科学研究。
2、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近代才形成的。
但有关人类学的知识资料则发源很早。
人类学作为独立学科在19世纪中叶遂告形成。
二、人类学的发展
1、在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关于本学科的不同名称,如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人类学、体质人类学。
作为学科的名称,最早使用的是民族学,后来才用人类学。
1901年把人类学分为体质和文化两个部分。
2、明确了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的概念和这两个名称的使用之后,便可以集中讨论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三个名称。(06人类学概论简答1:简述人类学的学术框架体系)
1)在欧洲大陆,民族学是指研究人类族体的社会和文化的科学。
三者大体上说是相同的。
2)美国文化人类学研究范围扩大到包括民族学、考古学和语言学。
3)社会人类学是英国采用的学科命名,着重研究社会组织为其特点。
4)都是互通的,它们的研究对象、方法、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大体一致。它们都是研究人类群体的社会文化及其发展规律,都强调实地调查、直接观察的方法,进行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
3、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进行对某一领域的现象所特有的矛盾的研究。
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不同人类群体文化的相似性和相异性做出解释,应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和解决现代人类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
人类学上所说的文化,经典性的定义(08年硕论述题:试述人类学中“文化”这一定义的流变。):“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论,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第二章 进化论在人类学中的地位 P13
一、把人类学创建者的桂冠授予进化学派则更为恰当。
18世纪先进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提出社会革新的主张,汇为启蒙运动思潮。
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19世纪的文化和社会进化思想,并与人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1、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Charles Montesquieu)在代表作《法的精神》(1748)中,论述了影响人类、人类道德、人类管理机构、习俗和法律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
2、19世纪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这时自然科学取得了伟大的进步,进化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世界观。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作了概括。
3、英国的伟大科学家达尔文(Charles Darwin)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07硕人类学概论名解),提出生物进化学说,认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发展而来。
二、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进步思想,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生物进化学说、十八九世纪的社会进化观等,都是19世纪人类学进化学派的文化、社会进化思想产生的基础。这时已积累了不少由探险家、商人、传教士提供的关于非西方的原始民族的资料,但它们不是全面系统的,未能勾画出这些民族的社会面貌。 2 1、法国传教士拉菲托(Joseph Francois Lafitau)的著作《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1724)
2、进入19世纪上半叶,研究人类体质和民族学的专门著作陆续问世。
3、18世纪和19世纪前半期,一些学科开始使用比较法。生物学家以现存有机体作比较解释化石。语言学家用比较法说明希腊语、拉丁语、哥特语、克尔特语和梵文都有共同来源。
三、进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泰勒和摩尔根。
(一)没有进行过实地调查的进化学派代表人物
1、巴斯蒂安(Adolf Bastian)是德国医生、旅行家。
代表作《历史上的人》(1860)
巴斯蒂安在理论上提出了三个概念,由于这些概念为大多数进化学派学者所采用,第一是人类心理一致说,;第二是“民族概念”,每个民族“自身会发展一定的思想”;第三是“地理区域”概念,民族思想是巴斯蒂安的主要理论焦点。
2、巴霍芬(Johann Jacob Bachofen)是瑞士法学家。
对原始人类的法律和宗教特别感兴趣,主要根据罗马法和希腊古代文献,研究原始社会家庭史的问题。代表作为《母权论:根据古代世界的宗教和法权本质对古代世界的妇女统治的研究》(1861)。
提出论点:其一,人类最初存在毫无限制的性关系,他不恰当地称之为“杂婚”;其二,在这种两性关系条件下,无法确知父亲,只能按母系计算世系;其三,母亲作为惟一能确认的亲长,享有高度的尊敬和威望;其四,由于男性要将财产传给子女,母系制才又父系制所代替,代之而起的是一夫一妻制。
3、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巴霍芬的家庭史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评述,认为家庭史的研究以巴霍芬《母权论》的发表为开端。又指出,巴霍芬的“杂婚”用词不当,实为群婚,但他的原意却是指杂交。
4、麦克伦南(John Ferguson Mclennan),英国法学家、人类学家,1865年发表主要著作《原始婚姻·关于婚礼中抢劫仪式的起源的研究》。
他在主要方面承认社会进化
麦克伦南对婚姻制度的进化特别感兴趣,提出原始时代存在着外婚制部落(集团内禁止通婚)和内婚制部落(集团内部可以通婚)。
5、拉伯克(Sir John Lubbock)是英国政治家、博物学家、人类学家,主要著作有《史前时代》(1865)、《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形态·蒙昧民族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状态》(1870)。
麦克伦南认为抢婚起源于外婚制,拉伯克则相信外婚制起源于抢劫婚。
6、梅恩 (Sir Henry James Sumner Maine)是英国法学家
主要著作为《古代法》(1861)和《古代法制史讲演系》(1875),用进化观点阐述法律的发展。
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批评了梅恩的父权说,梅恩否定从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制,对许多问题作了错误的说明。
(二)泰勒
1、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是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家,被称为人类学之父。
代表作《人类早期历史和文明的发展的研究》(1865)和其名著《原始文化》(1871),方法论上,更有影响的著作是1889年发表的论文《关于制度的发展的调查方法;应用于婚姻和继嗣原则》。
2、泰勒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及其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1)泰勒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论,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2)指出文化是进化的。
1)发现某些文化的重复性,某些文化要素成为某一阶段的标准。
2)文化是进化的。他主张研究事物的连贯性,研究文化应了解其发展史,具体地把人类文化的进步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
3)泰勒特别感兴趣的是宗教的起源和进化,认为宗教起源于对神灵的信仰。他提出了万物有灵论 3 (Animism),甚至认为“万物有灵”实际上是野蛮人和文明民族的宗教哲学基础。
(3)在方法论方面对人类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他用方法论来证明文化进化的存在。
1)泰勒成功运用和发展了比较法。利用民族志资料,进行跨文化研究。
2)泰勒阐述了残存法。“残存指的是一类过程、习俗、见解等,习惯势力使它们进入了与其所源出的社会状态全然不同的新的社会状态,它们因而成为新文化状态所源出的旧文化状态的物证和实例。”
研究残存有助于探索历史发展的过程
3)泰勒引入了统计学方法研究文化现象的相互关系,在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他用相关文化要素比较的方法,说明几种文化要素的关系,称之为“粘合”或“相关”(adhesion)。某一种习俗的“相关”,说明哪些民族有同样的习俗,有哪些其他习俗与它相伴随,或与它相排斥。
(三)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也被誉为人类学学科的创建者,进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1851年发表《易洛魁联盟》
是世界上关于印第安人的第一部科学著作,至今还是人类学的经典代表作、民族志的典范。
2、摩尔根早就注意到,易洛魁人的亲属制度同他们实际的家庭关系相矛盾,比如对父亲及其兄弟们都称父亲,母亲及其姊妹们都称母亲等。
1865年完成《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系统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推断出人类从杂交状态经过群婚的各个阶段和不同形式,又通过对偶婚阶段才达到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制。
3、△摩尔根的文化、社会进化思想及其贡献
(1)社会进化理论
1)《古代社会》从四个方面讲社会进化
第一是发明和发展
第二是政治观念的发展
第三是家族观念的发展
第四是财产观念的发展
2)摩尔根的最后一本著作《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1881)是《古代社会》的续篇
3)摩尔根的人类学著作结构严谨,先后成套,成为一个整体,用十分翔实的资料表达了文化、社会进化的思想。
4)为了说明进化有共同途径
摩尔根强调人类同源,不同种族没有智力上的差异是正确的;对大量事实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在主要方面做出了唯物主义的结论。
氏族制度研究
1)摩尔根以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揭示了氏族组织包括氏族、胞族、部族和部落联盟这一系列的有机结构,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结合起来的团体,它是原始社会的细胞。氏族内部禁止通婚,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原始社会依靠氏族组织的各层机构进行管理。
2)用大量的事实资料证明父系制氏族是从母系制氏族发展起来的。恩格斯高度评价摩尔根的这一贡献。在原始历史的研究方面开辟了新时代。母权制氏族成了整个这门科学所围着旋转的轴心;自此人们知道该朝着什么方向研究和研究什么,及该如何去整理结果。
(3)亲属制度研究
1)亲属制度与婚姻法则相联系,亲属制度基于婚姻,这是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的基本观点。提出有三种亲属制度顺序相承,马来亚式亲属制说明血缘家庭的存在,土兰尼亚式亲属制度与普那路亚或群婚家庭相适应,雅利安式亲属制则是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物。
有两种亲属关系(2008年硕名词解释:亲属关系)。一种由血缘产生,称血亲;一种由婚姻关系产生,称姻亲。
揭示规律:家族表现为一种能动的要素,亲属制却是被动的。
2)摩尔根是对亲属制度进行科学研究的首创者。